文化礼堂该怎么定位,该怎么建?白龙桥镇天姆山村通过一步步摸索、探讨,结合村里的实际特色,充分整合和传承婺剧文化、茶文化与善文化,集学习、交流、娱乐、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用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以及贴近农民实际生活的方式,为本村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8月26日上午,婺城区宣传部一行人来到天姆山村视察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在白龙桥镇天姆山村文化礼堂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人正忙着粉刷墙面、搭建背景、清理长廊,而在一旁的展厅内,村委们正将村中一个个大木箱子搬了进来。打开箱子一看,原是许多天以前,村委们从村民家中、原婺剧团中搜集来的婺剧服饰、锣鼓、刀具等道具。
该村村支书徐建新告诉记者,通过前期的资料整理与道具搜集,如今文化礼堂建设工程已经万事俱备了。展厅里的道具用的是最古老的制作方法。服饰上的花纹都是由村里的匠师亲手画上去的,而刀具、灯饰则是用纯实木打造,上面精美的花纹都是师父一个个刻上去,每个都至少有30年以上的历史。虽然卖不起钱,但是对天姆山的村民来说,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天姆山村通过展示婺剧文化的方式激荡起这个小村落的前尘往事,让村民重拾了消失多年的婺剧梦。
村里的婺剧团由来已久,解放初时,村里20多位年轻人出于对婺剧的热爱,买来了全套道具,组建了婺剧团。那时的婺剧是农民演,农民看,农忙时戴上笠帽,农闲时穿上戏装。婺剧团颇受村民欢迎,村民们日子虽过得贫苦,但精神却很是富足。村里76岁老人徐海星是婺剧团的第三代团员,他告诉记者,自己入团时年仅19岁,怀着对婺剧的喜爱,跟团里老一辈的师傅学习《红灯记》、《牛头山》、《相府招亲》等一些经典古式唱腔的婺剧,经常在村里隔三差五地表演,起初很是热闹,团员从20多名增加到了40多名。后来在一次外出表演团中的一个鼓手发生意外去世,就这样婺剧团渐渐落寞,村里开唱婺剧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现如今,天姆山村的1898人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400多人,那些老一辈的村民们听到婺剧还是会嘴边哼着,朗朗上口,道出了挥之不去的婺剧情怀。徐海星说,村里这段有着婺剧文化的村史,通过文化礼堂的方式展现,让后人知晓,这样很好,大家都打心底里高兴。
除了将传统婺剧文化带进文化礼堂展陈馆,天姆山村还将村中引以为傲的绿茶生产基地利用起来,以采茶、品茶、购茶、图片展等茶事活动,不断浓厚茶文化氛围,不断弘扬天姆山村的茶文化。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