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平,男,1950年生,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学文化。下过乡,当过农民、工人,爱好文学、历史。恢复高考后,1978年考上大学。
金华日报社主任编辑、历史学家、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曹操》《诺曼底登陆》《使琉球录》注释等书。作品《我们参加了百团大战》和采录的87岁老八路所唱的《百团大战之歌》被山西省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馆收藏;应邀参加了在江西举行的四省市方志敏殉难70周年纪念大会和理论研讨会。
在担任编辑之余,多年来深入到山乡僻壤,弄堂小巷,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先后采写了《1944年,我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我们参加了百团大战》《我看见了日本人的暴行——南京大屠杀金华籍幸存者邢秋萍的回忆》《我参加了中国远征军》《金华人凌凤梧与方志敏》《我埋的地雷炸死了日军中将》《我参加了进军西藏》《60年漫漫寻亲之路——著名战地记者雷烨的身世之谜》《周立钏:忘不了远征军的日子》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独家人物通讯数十篇,共计数十万字。采写的消息、通讯上百万字。所采写的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新闻一、二、三等奖。
撰写了一批论文,其中所写的论文《复制历史的记忆——我如何采写“口述历史”报道》发表在《新闻记者》杂志上,被人民网、新华网等等众多知名网站转载,并被有关大学文库所收录。
中国明代册封使陈侃,是最早讲述中琉海上自然疆界的人。
陈侃,字应和,号思斋,浙江鄞县姜山镇人。祖父陈淳,钦州知州,莅政廉明。父陈瑞,刑部郎中。陈侃为1526年(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侃入仕后,授行人司行人。1529年(嘉靖八年),进刑科给事中,辅佐皇帝处理奏章。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受命出使琉球。虽从朝官到使节,但“怡然就道,艰危万状,濒死者数,终不怨慑”。归朝后,晋光禄寺少卿、南京太仆寺少卿。
1532年(嘉靖十一年),琉球国王尚真薨,世子尚清请求册封。嘉靖皇帝以陈侃为正使、行人司行人高澄为副使,前往琉球,册封尚清为琉球国中山王。经过两年的准备,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出使琉球。
在琉球,他和高澄拒绝了中山王尚清赠予的馈金四十两,中山王尚清在天使馆附近建却金亭以表彰其事。1535年(嘉靖十四年)归国到达北京,陈侃升光禄寺少卿,高澄则升尚宝司司丞。在出使琉球之际,陈侃留心其山川、风俗,著有《使琉球录》一册进献嘉靖皇帝,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部琉球册封使使录。翌年,琉球国王遣使臣至明廷谢恩,奏称陈侃却金之廉,乃呈金一镒(20两)以请。嘉靖皇帝嘉奖陈侃,命侃受金以慰友邦远人。
陈侃使团乘坐的是长15丈、宽2丈6尺、深1丈3尺的木船(排水量1000多吨),与琉球派来之“迎迓使团”,于嘉靖十三年五月初五在福州祭海登舟启航,“八日出海口,亦不甚动。过平家山(彭佳屿),过钓鱼屿(岛),过黄毛(尾)屿,过赤屿(赤尾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路,夷(琉球)舟帆小,不能及矣,相失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久米岛),乃属琉球者,夷人歌舞于舟,喜达于家。”(引自《使琉球录》)
在《使琉球录》中,陈侃详细叙述了赴琉球国115天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成为明朝自派使臣去琉球国以来最早且最为完整地记录出使经历的文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一是陈侃在《使琉球录》中记载了古米山是中国与琉球国海上的自然疆界。陈侃在《使琉球录》中详细记载了出使航程:“四月十八日,舟先发于南台……二十六日,予等启行……五月朔,予等至广石,大舟亦始至……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矣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
文中所说的钓鱼屿、黄毛屿、赤屿,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陈侃一行从福州出发,经过了作为航标的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等岛屿后进入了琉球海域,其标志是见到了乃属琉球国的古米山。古米山又作姑米山,现为久米山。说明当时无论是使者陈侃还是同舟的琉球人都非常清楚,古米山是作为抵达琉球的显著标志,就是中国钓鱼岛与琉球国的疆界,钓鱼屿(岛)是属于明朝的,到古米山后才属于琉球国。
陈侃随后记载:“夷人歌舞于舟,喜达于家。”这是琉球人的切身实感,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古米山作为中国与琉球国疆界的事实。而且与“夷通事”所赞同的“一失此山(古米山),将无所归;漂于他国,未可知也”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可以说陈侃是最早讲述中国钓鱼岛与琉球国海上自然疆界的人。日本所称古贺辰四郎最早发现钓鱼岛,是日本吞并琉球后的1884年。其时,相距1534年陈侃著《使琉球录》已晚了350年。
自陈侃带头撰写《使琉球录》之后,明朝的册封使每次回国都要提交琉球国的国情报告并附以个人诗文。迄今为止,曾被外派琉球一带的正副册封使45人中,共留下了10部个人文集,他们把行走的路线是中国国界还是外洋的琉球国界写得非常清楚,这些诗文都为钓鱼岛属中国固有领土提供了有力证据。日本觊觎钓鱼岛由来已久,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并改称冲绳县。此后不久,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并于甲午战争末期将钓鱼岛秘密“编入”版图。随后,日本又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岛屿。1900年,日本政府把袭用了几百年的钓鱼岛等岛屿的名称改为“尖阁列岛”。
二是《使琉球录》中记录了对琉球国王的册封经过。为琉球国中山王尚清册封,是陈侃此次出使琉球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所以陈侃把在琉球国参加祭祀、册封情况记录得十分详尽,并不时发表一些感想。同时,还将琉球国对待远道而来的中国使臣的深情厚谊记录下来,不仅呈献给嘉靖皇帝一个琉球国的全面印象,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明代外交活动提供了宝贵史料。
三是陈侃通过亲历海上惊心动魄的险情,在《使琉球录》中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如今后建造册封船,地方政府官员一定要加强监管确保质量,选择船工必须具有过硬的驾船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经验等,为后来的册封使留下宝贵的经验。
《使琉球录》送到礼部之后,获得礼部高度评价,礼部在呈给皇帝审阅时建议:“本部将所进《使琉球录》付之史馆,以备他日史馆采集。”皇帝下旨同意。于是,陈侃的《使琉球录》被送进了明朝国家档案馆保存,使我们今天仍能够知道陈侃当年出使琉球国的详细情况。
在《使琉球录》中,凡海道艰险、航线记录、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等岛屿见闻及琉球风俗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并明确表述,钓鱼列岛在中国海域之内,它和琉球群岛之间隔有天然深海峡(2000米以上漕沟)。全书共万余字,后附有夷语、夷字,其嘉靖等明刻本流传海内外。1650年,琉球国宰相向象贤在编纂权威的“三大国史”第一部——《琉球国中山世鉴》(“中山”系琉球另称)6卷时,也引用了陈侃和迎迓使团之航行记录,称琉球国共有36个岛屿,久米岛是其领土,而赤屿及以西之钓鱼岛等则是中国领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史学部教授井上清,在1972年2月号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钓鱼列岛(“尖阁列岛”)等岛屿是中国领土》中,都沿用《使琉球录》《琉球国中山世鉴》之说,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