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铁店窑遗址、滕氏宗祠、白沙三十六堰等文保单位,以及琅峰山、金兰水库、石岩寺洞天、抗日纪念亭等自然人文景观。2014年,琅琊镇荣获“国家级生态镇”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琅琊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但要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生态镇软实力,琅琊在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现状分析
(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琅琊镇拥有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店窑址,位于泉口村铁店自然村及其周围的山坡上,其年代上起北宋(公元960年),下至元代(公元1271年),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铁店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和乳浊釉瓷器,乳浊釉瓷器是铁店窑最具特色的产品,种类繁多,且与北方同时期的乳浊釉瓷器有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塘下村滕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滕氏宗祠对于研究古代宗祠建筑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整座宗祠占地875平方米,规模宏大,座东朝西,布局合理,有四进、三天井,两侧各置回廊六间形成院落,具有明代“囬”字造型,宗祠内处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线条简洁而明快。此外,白沙三十六堰、东畈石经幢、白沙庙、徐村节孝牌坊、山后金古窑址、高田塍窑堂山、水碓山窑址等遗址,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二)民间文化传承较好。琅琊镇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根据老百姓口口相传,关于白沙老爷的传说故事就有20多个。据传白沙老爷名叫卢文台,是幽州范阳人(今河北省定县),汉武帝时官至辅国大将军,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卢文台率领手下官兵36人,隐居到金华南山辅仓(今金华沙畈乡亭久村),垦荒种地,并带领士兵和附近村民,效仿战国时李冰兴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之举,利用水势落差,先后筑成三十六堰,沿岸120多村受益。乡民怀其惠,立庙以祭,敬称白沙老爷,至今民间留下许多传说。琅琊在民歌传承方面也有较好地发展。琅琊民歌曲调婉转,悠扬动听,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演唱形式丰富,有独唱、对唱、小组唱、合唱等。近年来,琅琊徐村先后组织举办了4次民歌会,村民鲍友棣更是收集整理了30余首民歌。琅琊的民歌演唱队非常活跃,在各级各类文化舞台上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另外还有一些村在花棍舞、板凳龙等民俗表演方面也都传承较好。
(三)山水文化独具优势。琅琊境内的市级风景名胜区“琅峰山”、石岩寺洞天、抗日纪念亭、金兰水库自然风光等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为琅琊镇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琅峰山奇岩峭壁,景色秀美,高大的双扇门凌空笔竖,令人叹为观止;白沙老爷手掌印形象逼真,伏虎岩虎虎生风,福音洞回声综绕,神童洞深藏奇岩怪石之中。建于悬岩峭壁间的白沙古庙,观音阁、真武大帝庙、乐寿亭等,更为奇岩增添异彩。金兰水库是金华的“大水缸”,是一座以灌溉、防洪、城市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这些山水资源,是推动琅琊镇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二、存在问题
(一)开发经费不足。琅琊镇属于半山区乡镇,经济相对落后,财政收入低,用于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经费有限,特别是在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上资金投入不足。上级有关部门在文物保护修缮上虽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但文物的后续管理与科学利用经费明显不够,导致琅琊拥有良好的文化资源,却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多元化开发渠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挖掘利用有限。目前,琅琊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是和乡村旅游相结合。近年来,琅琊镇坚持“生态文明”战略,深入挖掘村落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和茶文化,依托琅峰山—白沙堰自然山水风光、金兰水库自然风光以及铁店古窑群、滕氏宗祠、白沙古庙、石岩寺洞天、琅琊徐古村落等人文资源,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但琅琊的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白沙文化、古村落文化以及各类历史文化等都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3.宣传推介不够。文化的推广需要宣传,宣传可以让文化生产力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目前,琅琊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宣传还是很不到位,未能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户外广告牌的宣传几乎没有,外地游客对琅琊的历史、传说故事、旅游景点、风土人情、土特产品等知之甚少。
4.没有形成品牌。琅琊镇虽然文化资源丰厚,地域特征明显,文物古迹、古代遗址、民俗风情等,成为琅琊镇不可或缺的巨大财富。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琅琊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其局限性,规模较小,总体上显得零散,不便于独立成景和景点组合,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没有提炼出一个具有琅琊特色的文化品牌,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1.多方筹措,利用各项资金资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发挥多元化投资主体作用才能完成。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项目补助经费,注重分析上级的投资导向和与上级的沟通衔接,主动争取,认真细致地做好项目包装,不断提高向上争取的实效。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多元化资本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经济主体的作用。建立白沙文化开发和利用基金,积极吸引各地企业家和个体经营者投资文化产业和旅游项目,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把琅琊文化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在旅游服务业的开发上,以采取大规模招商开发和当地村民开办个体或家庭经营服务业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可以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各种经营主体围绕本镇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兴办服务业,促进琅琊镇的社会经济稳定繁荣。
2.合理开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特色是小镇建设的灵魂,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的附加和注入,可以更好地彰显小镇的个性,更好地展现出其发展的优势、品位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过程中要强化历史保护意识。在集镇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历史文物、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依法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强化文化特色开发意识。深入挖掘本镇文化特色,坚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定位,彰显小镇特色,搞好开发利用。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些历史文化长廊、古镇商贸街区、名人纪念馆等文化项目,将琅峰山、铁店窑遗址、白沙三十六堰、白沙庙等各个开发利用项目连点成片,打造白沙文化生态保护区,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要强化科学合理规划意识。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镇建设的功能、品质和文化品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筹考虑琅琊本地历史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对小镇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风貌特征进行科学定位。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明确琅琊镇特色主题,挖掘地域要素,提炼历史文化精髓,在规划中融入专项的特色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要求,切实提高小镇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水平。
3.宣传推广,提高生态镇知名度。文化资源的内容无论有多么丰富,开发利用不论有多大特色,如果不被社会知晓,就无法对集镇的建设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围绕传承文化、延续民俗、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主题,对本镇特色文化进行包装,塑造文化知名品牌形象,开发培育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出特色市场卖点,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和手段。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宣传标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传媒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推介,形成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对白沙文化的研究,联合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举办白沙文化研讨会,提升白沙文化知名度。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白沙文化的开发献计献策,全力打响白沙文化品牌。
4.注重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琅琊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条件。要依托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琅琊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如在琅琊除了国家级保护单位铁店窑遗址外,还有浆塘窑址、凤凰山窑址、石夹头窑址等15处古窑址,我们可以依托丰富的古窑资源,对古窑址进行修复性开发,展现从原料开采、加工到胚料制作、瓷器烧制等全部陶瓷制作主要生产环节,打造古窑文化基地。利用琅峰山、白沙溪以及金兰水库等良好的山水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把“静”的山水资源、文化内涵转化为“活”的财富。传说故事也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围绕白沙老爷的传说故事,进行创意策划,编排大型歌舞剧,增强吸引力。
总之,文化软实力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市场是找出来的,机会是创造出来的,只有不断深入挖掘琅琊文化资源,宣传琅琊独特的人文魅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抓住机遇,借势发展,琅琊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得到提升,琅琊的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作者系琅琊镇党委书记)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