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文化教育

婺剧花开满园春

2015-10-29 08:53:4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汪 胜

  2003年9月,浙江金华东市街小学以婺剧艺术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从最初的尝试,到一次次收获;从个别学生的“小灶”到面向全体学生;从音乐课堂到各学科相互渗透;从浅尝知味到大力发展“婺剧特色教育”,普及“婺剧文化”,开发婺剧辅助教材……

  婺剧,这一在金华大地上活跃了四百多年的民间文化,在东小这块土壤中渐渐扎根,抽枝长叶,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所“巴掌大”的小学校,先后五次走进央视,前不久,东市街小学选送的节目《十八棵青松》,从全省2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代表金华婺城区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婺剧进校园精品演出,和全省观众一起,共同追寻心中的婺剧梦……

  婺剧引进课堂

  在浙江金华的城市东郊,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名叫旌孝街,这是金华城内现存不多的古街道,在这里,你能找到金华老城的味道,安静祥和。城市的日新月异,繁华也因之变迁。曾经兴盛喧嚣的旌孝街,如今已被冷落一旁,由当年金华通往周边地区的必经主干道,变成了落寞的狭长老街。

  东市街小学就坐落在这里,一目了然的两幢教学楼,一个小小的操场……这就是东市街小学的全部。曾经,这是金华最繁荣的学校,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改造、变迁,这所学校在人们的记忆里渐渐远去。

  全校共有366名学生,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有一年,学校一个年级只有7个孩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感情脆弱,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们基本是“放养”,逃学、打架、不认真听课……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怎样的载体让孩子们充满阳光、自信?时任东市街小学的校长庄正标想到了吸引孩子们的婺剧。他觉得,婺剧是金华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历经四百多年,仍然活跃在婺州大地上。让孩子们接触并学习婺剧,是一种文化的浸润,能够促进他们在审美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一开始,学校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孩子们不爱学习,开设孩子们相对陌生的课程,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孩子们对婺剧表现出了难得的热情,第一次听音乐老师上婺剧课,他们就被这门好玩的课吸引了。孩子们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让庄正标心头一热,他下定决心,要把婺剧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开展婺剧教学的初衷很简单,不是为了获奖,而是通过婺剧,让孩子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庄正标说。

  就这样,东市街小学的婺剧兴趣社团成立了。

  2003年,学校率先自发地将婺剧引进课堂。小娃娃们从婺剧的基础训练、身段等基本功开始,慢慢学习一些易唱的经典婺剧选段。每天学校晨间的音乐也是悠扬的婺剧音乐,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感受婺剧的独特魅力。

  婺剧兴趣社团成立了,经费问题也随之而来,学校条件差,经费不足,没钱买道具,有时候,为了参加一个婺剧比赛,校长和老师们常常一起亲自动手制作道具;为了节省开支,音乐老师就自己听音乐记谱,自己掏腰包来垫付经费……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教学愣是开展了起来。值得高兴的是,当婺剧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原本调皮捣蛋的孩子有了爱好,孩子们第一次了解到,原来金华还有这么好听的地方戏曲。

  孩子们的“婺剧梦”

  2010年,婺城区迎新文艺汇演暨“激情婺城”文化艺术节隆重举办,几年的婺剧教学,让东市街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庄正标当时想,只要参赛,多少能拿个名次,于是,借着敢闯敢试的胆子,从报名、定节目到排练,短短三周时间,就参加演出。

  出于一种尝试,东市街小学想在唱腔、服饰方面都能有所创新,于是,庄正标和音乐老师一起自编了少儿版《穆桂英挂帅》。

  不出所料,当孩子们从碟片里看到穆桂英穿着大红的大靠(是男女将军专用,绣有甲胄纹样,背上扎四面旗子),非常威武时,眼睛都亮了。

  演出当天,孩子们的精彩演出,搏得在场观众一片喝彩,听到如雷的掌声,庄正标和老师们激动地说:“孩子们演得很好,我们都很感动。说真的,那个帽子戴起来很不舒服,头会有些痛,但孩子们还是有板有眼认真地演出。看到孩子们在台上演,我们的心嘭嘭嘭地跳得很快。

  “花香自有蜜蜂来”。此后,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教学经各级媒体纷纷报道, 2011年,2012年,东市街小学的婺剧小演员两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快乐戏园》栏目。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得到了著名主持人董浩、赵宝乐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崔伟的啧啧称赞。

  看到婺剧带给孩子们的促进作用如此立竿见影,东市街小学又开启了婺剧特色教学的一系列探索。2013年,东市街小学新任校长贾秀军到任。从婺剧社团小范围的教学发展为让每一位孩子零距离接触婺剧,成了她思考的问题。

  “婺剧进校园”十多年,东市街小学取得了很多成绩,也让婺剧特色教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但是“排几个节目,得几个名次”并不是学校引进婺剧教育的目的。

  也因此,东市街小学校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婺剧载体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与研究》,并成功立项。

  在实践教学中,学校根据婺剧的“手眼身法步”特点,创编了一套婺剧操,让每一个孩子进行学习,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婺剧的基本表演技法,还改善了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提高了表现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还建构了婺剧阅读读本体系。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东市街小学编著的《婺剧小故事读本》正式出版,低年级孩子读婺剧小故事,在有趣的情节中受到道德的教育;中年级孩子读婺剧小百科,了解与婺剧相关的知识;高年级则从婺剧小韵文中得到文学方面的提升,品味婺剧的音韵美。

  婺剧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学校又开展了婺剧节活动。以婺剧为载体,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建构,深入挖掘了婺剧的精髓,使婺剧教育的容量大大增加。东市街小学的孩子们乐了。东市街小学的婺剧特色教育也走上了系统、正规的道路。也因此,东市街小学成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铁杆戏迷教婺剧

  梅映是一名铁杆戏迷,父亲和母亲都热爱婺剧。退休前,她的父母都从事婺剧有关的工作。从小,梅映就喜欢跟着父亲、母亲整天捣鼓各种乐器。二胡、唢呐、笛子……全家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样样拿得出手,宛若一个小型乐队。

  大学毕业后,梅映到了东市街小学任专职音乐老师。2002年,在一次金华市教师才艺展示中成就了她的“婺剧梦”,她表演的婺剧《辕门斩子》——《我祖上

  本也是簪缨之家》片段获得了金华市二等奖,由此,她与婺剧结下了“情缘”。

  2003年9月,出于让学生们接触地方戏的尝试,她首次把婺剧引进课堂,成为婺剧进校园的先行者,开始了一系列的婺剧教学活动,在她的倡议下,东市街小学一个拥有30多名学生的婺剧兴趣班成立了。兴趣班在每周三的“体育艺术2+1”中进行,每次保证一个小时的课时。

  梅映先是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婺剧片段,传授一些婺剧基本知识,运用自己摸索的“口传心授结合视唱法”让学生渐渐了解婺剧,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好苗子进入兴趣班,进行全面的教学与练习。

  另外,用钢琴伴奏练习也是梅映琢磨出的办法,她说:“用钢琴伴奏,孩子们唱音特别准。特别是碰上高音,我都用钢琴伴奏。”其实用钢琴伴奏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婺剧团有强大的后台伴奏,可是一个小学的婺剧兴趣班要做到这些有些难。况且学生在练唱的时候跟着伴奏带只能唱一遍,还没听清楚怎么唱,伴奏带就已经结束了。梅映用钢琴伴奏,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授。“教唱的时候,我是三个字三个字教,甚至一个字一个字教,因为戏曲的特点是拖音很长,虽然是三个字,要学会也很不容易。”

  让梅映特别感动的是,对于教授婺剧,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纷纷伸出援手表示支持,连附近的婺剧团听说东市街小学的孩子学婺剧后,也伸出援助之手。与婺剧团沟通后,兴趣班的学生能“面对面”与“浙婺”的演员见面,到排练现场观摩他们的排练过程。虽然辛苦、劳累,但孩子们看到那些英姿飒爽的各种婺剧扮相后,一个个眼睛都发光了,也更加向往学习婺剧。2003年9月,在婺城区文艺会演上,该校学生表演的婺剧折子戏《拾玉镯》得了二等奖。

  学婺剧不仅要学唱腔,还要练身段。梅映依据孩子们不同的年龄段,将婺剧学习分成不同的内容,低年级(1~3年级)以身段表演为主,而高年级(4~6年级)就可以唱念做打均有尝试。十年如一日,婺剧兴趣班办得有模有样。2008年,该校选送的《三请梨花》荣获浙江省首届雏鹰杯戏曲大赛二等奖,这也是从全省146个节目中选出的唯一一个入围36强的婺剧节目。

  婺剧“小戏迷”的成长

  学唱婺剧,被认为是提升孩子婺剧兴趣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教学中最困难的环节。

  梅映调走后,东市街小学婺剧教学的重担就落在了音乐老师傅毅君身上。每次在课上,她一直拿着两根小木棍。木棍的敲击,自始至终伴随着整个唱段。唱段的速度、节奏和重音,都融在了木棍干脆的敲击声中。

  有时候,傅毅君一边听磁带,一边摸索,找出独特的婺剧教学方法,面对一个从没上过婺剧课的班级,孩子们最初唱婺剧的感觉和唱歌没什么区别。“大家和我一起做,精———气———神!”傅毅君拉开架势,调动学生的精神。

  而非科班出身的她,学婺剧也经历了一个同样的过程。拜师学艺这是傅毅君的第一步。她先后跟随浙江省昆剧院昆曲表演艺术家李明华老师和浙江婺剧团周跃英老师学习婺剧。

  每周,学校都请浙江婺剧团朱云香和周跃英等知名老师来这里给孩子做专业训练。孩子们学,傅毅君也在一旁认真地学,渐渐地找到了门道:“咬字清楚,控制气息,拿出劲,唱出味,就能学好婺剧。”

  东市街小学的小演员曹嘉仪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婺剧,她所饰演的《一对紫燕双双飞》中的金枝,把公主的那点小娇气、小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婺剧名家周跃英直夸小姑娘表现好:一板一眼都很到位了。

  五年级开始学习唢呐的蒋恺,经过学校的两年培养,今年6月考入了婺州艺校,学习婺剧音乐伴奏。

  詹隽轩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一家三口虽不富裕但很幸福,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婺剧。从小受父母的熏陶,詹隽轩也喜欢哼哼婺剧,并模仿得很逼真。进入东市街小学后,报名参加了“阿婺”剧社。通过学习,先后排了多场节目,其中饰演县官的《过河》获金华市婺剧演唱比赛一等奖,并先后走进中央电视台11戏曲频道和《芝麻开门》栏目。多次受邀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表演,博得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年复一年的训练,学校发现,孩子们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孩子们不愿与外界交往,通过婺剧教学,让孩子们变得激情、勇敢。

  四年多的时光,詹隽轩也从开始的淘气包变成了富有责任感的少年,从对婺剧的懵懂到学校最有经验的婺剧小演员,从第一次比赛的青涩到多次参加婺剧类的比赛并获奖等,他正快速地快乐成长……

  机会总是留给长期努力的人,并给他们带来希望。东市街小学的婺剧特色教学,给这所默默无闻的小学校带来了知名度,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激情,还引起了业内各界的关注。

  2014年1月,浙江省电视台少儿频道《小智情报站》栏目走进东市街小学,录制特色专题节目;2014年11月,来自浙江省内各地的婺剧方面专家及部分学校老师走进东市街小学,就婺剧特色教育进行调研学习。同年,东市街小学又在年度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传承考评工作中,荣获一等奖。2015年3月,东市街小学被授予“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示范单位”。

  婺剧之花绽放

  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东市街小学成为了金华市婺剧教学的特色学校。在浙江,一提起婺剧,人们就会想到这所名副其实的“小”学校。在“巴掌大”的学校里,做出了这样一番成绩,成为婺剧名校,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共同心血。

  贾秀军这个婺剧校长也随之忙碌起来:忙着自学婺剧声段;忙着带队参加比赛;忙着“寓教于婺剧”,让孩子们学会团队精神、坚强品质、找回自信和积极性……在这些似乎与成绩无关的忙碌中,东市街小学找回了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精气神。

  开展婺剧进校园后,通过婺剧欣赏,孩子们耳濡目染,经典剧目故事中的礼、孝、忠等优良传统,以及做人道理,深深融入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婺剧传统文化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本土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许多外地的学生,通过对婺剧的接触,深深爱上金华这座城市。

  婺剧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课堂。“双手捂住腹部一侧,身子微微往前倾……”在雏英争章课上,东市街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各种角色的行礼方式。“中国戏剧中每种角色都遵从特定礼仪,不能乱了套……”听着老师娓娓道来,学生们早已跃跃欲试,在这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各种角色,更全面了解了中华礼仪。学校通过教研活动等形式,初步形成了每门课程与婺剧艺术整合的教学模式。

  如今,在音乐课、美术课的课堂上,都能看到婺剧的身影。“我们将婺剧这一元素渗透到了音乐、美术、语文等各门学科里。例如,语文课上有婺剧念白赏析,美术课教授脸谱艺术……”贾秀军说,“我们希望婺剧能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不是只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哼唱婺剧选段。”

  这两年,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教学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的婺剧教学也创造了辉煌。

  2014年10月,东市街小学排演的婺剧折子戏《迎皇妃》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栏目组的外景拍摄,这是东市街小学与央视的第三次结缘,也是与《快乐戏园》栏目组的第二次合作。

  同时,该校选送的《见多少王孙公子把骏马乘》、《迎皇妃》分别获得金华市第三届中小学婺剧展演教师组和学生组一等奖。

  今年6月,东市街小学的婺剧节目《迎皇妃》在中国婺剧院小剧场和观众见面,孩子们有模有样的表演,赢得了全省各地市关工委负责人的阵阵掌声。

  今年10月,由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浙江省婺剧促进会主办的全省《婺剧进校园》精品汇报演出活动上,东市街小学选送的《十八棵青松》从全省2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博得在场观众如雷般的掌声。中央电视台全程录播,这也是东市街小学的孩子们第五次上中央电视台。

  《十八棵青松》从节目选材到编曲,从一招一式的模仿到最后的像模像样,整个节目的编排共历时近四个月。这段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收获甚多,尤其是家长们无私的支持给予学校和孩子们强大的力量,直到正式演出的这一刻,所有为之付出的人都感到莫名的感动。

  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梦,仍在延续……

责任编辑: 方李婷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