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民:从京剧到婺剧,戏曲是互通的
今年59岁的王泽民来自白龙桥,是十二局的退休员工。2013年年底来到市老年大学婺剧唱腔班学习,虽然学龄不高,但唱起婺剧来,已经有模有样。这与他从小接触京剧,不无关系。
王泽民告诉记者,儿时他就喜爱文艺活动。小学四五年级时,学校专门请来老师教唱八个“革命样板戏”,那时,第一次接触京剧的他便被这铿锵有力、激昂斗志的唱腔所吸引了。“老师常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要从娃娃抓起,把京剧传承下去。”学校的大力推广,加之自身对京剧的喜爱,一周2节的京剧课,成为了王泽民最期盼的时间。后来,像“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诸如此类的节日,学校老师还会组织学生演唱京剧的经典唱段,表现出色的王泽民就经常出演老生、小生等角色,积累了不少演出经验。
成人后,王泽民顶班接替父母在十二局工作。除了上班,业余时间他还坚持唱京剧。“文革”后期,逐渐开放的文化市场开始有邓丽君、费玉清这样的歌手出现,王泽民也渐渐接触到流行歌曲,喜欢上《小城故事多》、《一剪梅》等经典曲目。后来,因工作需要,王泽民被调到安徽工作过几年,在那里,他又接触到安徽黄梅戏、浙江越剧等戏曲,涉猎范围可谓丰富多彩。
王泽民笑称:“那时想学唱戏、唱歌,苦于找不到老师,只能依靠录音机。录音机就被我听坏了三四台。”原来,白天工作忙碌的他,每次只能等到晚上下班在家听录音机自学,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一觉起来,录音机早就烧坏了。
之后,王泽民还爱上了唱民歌和歌颂党、歌颂祖国的军旅歌曲。单位一年会组织两到三次的歌咏比赛,文艺方面出色的王泽民每次都会参加,虽然奖品不过是毛巾、脸盆、雨伞之类的生活用品,但能在台上演出,他就觉得无比满足。
1997年,王泽民从十二局退休。考虑到他是生产骨干,单位又返聘他回原岗位工作。当时,单位有工会组织,王泽民业余时间都积极参与工会活动,唱、跳、表演节目,领导看他喜欢文艺,就让他负责编排节目,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这下,王泽民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可编写了一段时间的歌舞、快板和小品后,他总觉得演出的节目还不够全面,“感觉少了点什么”。
一次,王泽民无意间听到单位的退休老同志自娱自乐地在唱婺剧,他一下子就来了灵感。“婺剧作为金华地方特色戏曲,唱起来琅琅上口,老人也喜欢听,我何不把婺剧也引进来?”想法一出,他马上到新华书店买了婺剧的教学碟片,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唱,在单位表演给大家看,没想到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表演结束后,领导还找到王泽民,鼓励他去老年大学深造。于是,王泽民就这样来到了老年大学婺剧唱腔班学习。
王泽民说,在婺剧唱腔班的这两年,感觉自己提高了很多,这都归功于一位老师——方先令。“方老师每次拿到戏,不急着教唱,而是先让我们了解戏的年代、背景,让我们在充分理解角色的情况下,再去塑造角色,将角色的感情演唱出来,这样,我们学起戏来也特别容易上手。”说起京剧和婺剧的不同,王泽民也有自己的见解:“京剧和婺剧虽然曲调不同、风格不同,但在我眼中,戏剧是互通的,都是通过演员唱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自从学了婺剧后,王泽民就特别关心身边的婺剧爱好者,“我发现,这两年婺剧发展得很快,不仅在金华普及,还辐射到周边县市,如龙游、丽水、武义、东阳、义乌等地区,很多朋友都告诉我,婺剧通俗易懂,很多经典唱段一听就能琅琅上口,很受老年人欢迎。”现在,王泽民已经正式退休,除了在老年大学上课,平时他还会去公园和婺剧爱好者互相“切磋”,婺剧演唱水平也越来越高。
钟淑玫:婺剧让我摆脱孤独,老有所乐
比起“新生”王泽民,在婺剧唱腔班6年的钟淑玫可算是“老前辈”了。钟淑玫也是个“老金华”,年轻时下放到金东区多湖农村(现改为多湖街道),就一直定居在那儿。
小时候,钟淑玫住在一个大院里,院里有个杭州人,没事的时候就爱哼点越剧,那时,越剧就在钟淑玫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钟淑玫在矿业公司上班,有一年,为了宣传“除四害”,钟淑玫还和同事自编自演了一个越剧节目,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惜,安定的生活过了没多久,矿业公司就解散了,钟淑玫也被下放到多湖,成了耕田犁地的农民。
49岁时,钟淑玫的丈夫去世。虽然和儿女住在一起,但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一个人在家的钟淑玫时常感到孤独、寂寞。“那时,儿女都劝我去上老年大学,多交点朋友,不要整天待在家里。”起初,照着自己以前的兴趣,钟淑玫去报了老年大学的越剧班,可越剧唱腔太悲,每次唱起来,钟淑玫都要忍不住掉眼泪。后来,钟淑玫无意间听到了婺剧,“婺剧韵味十足,曲调欢快,还有锣鼓助阵,很是热闹,使人听了欢快,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刚转到婺剧唱腔班的时候,钟淑玫对婺剧一窍不通,觉得学起来难度很大。“一是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二是唱腔不懂,学起来特别费劲。”为了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空闲的时候,她就经常约几个唱婺剧的朋友到她家里来拉琴、唱戏。慢慢地,她也学会了婺剧,“现在,只要胡琴拉起来,我就能知道这是什么调。”说起现在自己对婺剧的了解,钟淑玫显得特别骄傲。
其实,在婺剧唱腔班待了6年,该学的都学会了,但钟淑玫每周还要换乘两趟公交车,风雨无阻赶到老年大学上课,为了就是两个字——快乐。“没来这里之前,我身体不太好,来这以后,接触的朋友多了,心情开朗了,身体自然也就好了。婺剧不但是金华的非遗项目,也是让我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源泉。在婺剧班,有方老师耐心细致地教学,有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天,让我彻底摆脱了孤独,我很喜欢这里。”钟淑玫笑道。
方先令:下了舞台,走上讲台
方先令就是所有老人口中交口称赞的“方老师”。
方先令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教师。也许是从身为音乐老师的母亲那里遗传了文艺细胞,从小,方先令就在唱跳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每次学校组织文艺汇演,都能在台上看到她的身影。
后来,文艺出挑的方先令还被衢州市婺剧团相中,保送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原浙江戏曲学校)学习。但一开始,父母并不太赞同她走戏曲道路。“他们都是老师,希望我以后也能走教育这条路,而且当时我也考上了衢州师范学校。但因为内心喜爱唱戏,我最后还是去了杭州。”经过了几年的系统学习后,1960年,方先令回到衢州市婺剧团工作。每天跟着婺剧团上山下乡演出,虽然个子不高,只能扮演小花旦、丫鬟之类的角色,但能与心爱的戏曲相伴,方先令已经无比满足。
1989年,生了孩子后的方先令无法再跟着剧团四处流动,遂从剧团出来,到了金华市某企业工作,一直干到1997年退休。退休后,她又“重操旧业”,唱起婺剧来,还经常去老年大学演戏。后来,老年大学的校长请她去少年宫教四年级的小朋友唱婺剧。“那一年,我和朱云香老师排了一个《牡丹对话》的节目,还在浙江省业余学生戏曲比赛中得了金奖呢!”这下,方先令教出了名气,连浙师大的领导都慕名请她过去教课。在浙师大代课五六年后,2009年,方先令来到金华兰香艺术学校教唱腔。直到2011年,方先令才回到老年大学,一直代课到现在。
在老年大学上课,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全班的学员多时有七八十人,少时也有四十多人,他们有男有女,职业不同、水平不同、嗓音条件也不同,方先令既要顾全大家的学习需求,又要考虑到个别学员的针对性教学,可谓费了不少脑筋。“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个学期教6段唱腔,比如2段小生、2段老旦、2段老生,从短到长,从简单到复杂,学员按照自己想学的角色来听课。”在教唱腔前,方先令还会详细介绍这段唱腔选自哪一个剧本,剧本的历史故事,使学员能够带着感情唱。
为了学员课后能自己去学唱每段唱段,方先令还免费给学员制作U盘,提供原唱与伴奏,有时找不到原唱带,她就自己录音提供给学员。
方先令介绍,婺剧有高腔、昆腔、乱弹、滩簧、时调、徽戏六种声腔。在各声腔之下还有众多曲牌,对于这些知识,她时常穿插在每段唱腔教育中进行讲解,并在课后或课前进行提问。学员们不仅在校内学唱,每周五还会在八咏公园长廊或农村坐唱班唱戏。每学期班里还会举行演唱会,并多次与兰溪老年大学婺剧班联欢演出,“总之大家在这里学得很高兴,我在这里教得很也开心。”方先令笑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