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婺城全区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虽然经济中的一些亮点有所积累,但尚未能在整体上形成有效企稳格局,部分指标的表现仍不容乐观。
2015年全区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有关报告显示,2015年婺城经济呈现传统增长引擎总体偏弱、新经济形态持续快速增长、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新提高等态势,总体运行状况良好。
从有关数据看,婺城区2015年投资增速放缓、消费缓中趋稳、出口低位运行、工业缓中有进。1-12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33亿元,增长10.1%,增幅居全市末位。其中工业投资略有好转,投资21.31亿元,增长5.7%,居全市第3位;服务业由于房地产投资的大幅下降(-19.3%),投资额为77.01亿元,仅增长12.5%,居全市末位;基础设施投资31.55亿元,增长83.9%。1-12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03亿元,增长7.3%。占有主体地位的石油消费仍然处于负增长,耐用消费品消费保持稳定,个性化、多样化的新消费模式仍在培育期。在外部需求不振、传统产业竞争力明显弱化、外部限制措施增多、增长动力不足等种种因素叠加影响下,全区外贸出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12月全区出口5.51亿美元,下降10.8%,仅完成年度目标的83.5%。1-12月,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4.43亿元,同比增长5.5%,延续了8月份以来的回升势头,销售产值153.71亿元,同比增长3.7%,产销率为93.5%。
同时,婺城区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游、采摘游迅猛发展,弥补了婺城区旅游景点少,金华动物园等主要景区节假日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1-12月,婺城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5.9万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收入达32.6亿元,同比增长43%。1-12月,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78.26亿元,增长13.3%,新产品产值率达47.6%。市场主体不断培育,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1323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婺城区通过开展“百日攻坚”活动,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截至11月底,省“411”重大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07.8%,开工率100%;省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12.8%,开工率100%;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37.6%,开工率100%;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38%,开工率89.2%;区政府投资项目完成年计划投资56.7%、开工率78.4%。
另外,婺城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财政收入增长趋向稳定、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发展。1-12月,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6.2亿元,增长29.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8.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44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6.4%。1-12月,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6.89亿元,增长15.9%,区级财政收入9.73亿元,增长10.4%。从四大主体税种看,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0.4%、0.3%,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下降7.3%、10.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10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21元,增长9.5%。
三大策略护航婺城经济企稳回升
根据2015年经济运行分析,婺城区发改局组织专家团就2016年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专家团提出,2016年,婺城区要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更加主动适应新常态;今后五年,要确保实现“四翻番”目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将婺城建设成为“实力更加雄厚、发展更具活力、科教更加进步、生态更加优良、文化更加繁荣、城市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幸福”的“都市核心、生态之区和人文之城”。
首先,婺城区要努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婺城区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扎实做好“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和“大好高”项目的推进工作;着力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配套体系,切实提高产业集聚度;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持续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不断深化银项融资对接,完善PPP项目库,加强债券融资服务。
婺城区要多措并举培育消费热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健康养老、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教育等新型消费日益成为生活的主题。婺城区要在积极完善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基础设施,引导居民转变消费习惯的同时,围绕“互联网+”模式,促进线上线下产业融合互促。
婺城区要内外结合提升出口动力,要充分发挥婺城交通区位、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等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积极承接长三角及省内发达地区产业辐射和转移,抓住构建金华-义乌都市区的大好机遇,积极扩大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加强与义乌等地对口协作,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利用全链条的信用风险保障产品和综合金融服务,多渠道帮助企业扩大出口。
其次,婺城区要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强化经济发展动力。
婺城区要加快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建立企业市场准入、信用监用、分类指导机制,深化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进一步简化企业办证程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升级体制机制,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完成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全区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开展“四破攻坚”专项整治,建立实体化运作机制,强化“亩产论英雄”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流转政策,建立健全存量土地盘活制度,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市场化退出机制;全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机制,建立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机制,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婺城区要全面深化创新驱动机制,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推动“婺城制造”向“婺城创造”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推广应用创新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婺城区要积极打造各类产业平台,优化新城区发展空间,整合提升临江分区,加快开发洞溪分区,重点拓展栅川分区,十三五期间要将栅川分区作为重点工业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婺城港区竹马作业区及竹马货场物流优势,结合环保小镇的创建,将栅川分区打造成为婺城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全力打造二环路信息经济产业带,将浙中信息产业园区婺星基地作为启动区块,规划建设面积约12.4平方公里的信息经济产业集聚区;扩容提质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乐”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湖山型生态旅游度假区;整合打造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西南山区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大南山”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实现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高规格谋划高铁经济组团区,把金华高铁区块向南延伸、二七区块向西延伸、连片改造、整合提升,作为婺城西北部发展的重要空间来谋划,作为未来重点开发区块和重大发展平台来突破,着力打造高铁经济组团区;精心谋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加快乾西环保小镇建设,争列省级特色小镇,同时积极推动其他乡镇因地制宜谋划特色小镇。
再者,婺城区要全力加强企业帮扶,提振经济发展信心。
婺城区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意识,建立领导领衔、部门和金融机构结对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深化“双千”活动,实行“一企一策”专职联络员制度,强化项目建设主体责任跟踪究责,切实加大项目落地和推进力度,帮助企业破解经营和发展难题;完善服务企业机制,落实清费减负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实行重大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和企业困难问题“直通车”制度,建立涉企服务常态化机制和日常化服务工作制度,加大全程化服务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跟踪监管。
婺城区要加强企业分类服务和指导,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积极引进股权投资机构和投资基金,大力推进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鼓励企业股改上市;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大力培育扶持符合产业导向、创新性强、发展前景广阔和科技型、高技术服务型的小微企业,积极营造小微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培育成功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成长企业;开展“三名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和品牌企业、打造一支知名企业家和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婺城区要着力化解企业资金链风险,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用好、用活转贷资金,增加转贷额度,扶持行业扩面,减少办事环节,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关注企业两链风险,重点针对企业互保联保资金风险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共担风险机制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两链”风险。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