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讳言,很多人都曾担心垃圾分类会是“一阵风”。可是在婺城,近两年时间过去了,垃圾分类的氛围却越来越浓厚,相关部门的监督也走上了常态化、规范化。最近几次,区级、乡级分别对黄桥头村展开垃圾分类情况暗访,“结果都还不错”。得知这一消息,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玉丰脸上露出了谦虚的笑容:“我自己觉得,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只能算基本满意,还需要进一步抓好、抓实,解决‘硬伤’,实现从‘基本满意’到‘满意’的提升。”
制度为先,通过竞争促进责任承担
“我们村的书记、主任越来越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了。前不久还特意带着两委成员,村里的保洁员,垃圾分类监督员、清运员去了栅川村,学习好的经验。”分管垃圾分类工作的黄桥头村支委高小云如是说。对此,陈玉丰则坦言,光靠重视和学习还不够,还得结合黄桥头的实际情况,找出一种适合自身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方法。而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该村已经初步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几名村两委成员划分区域“挑担子”,切实承担起监督、管理的职责。同时,以自然村为单位,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黄桥头村有四个自然村,黄桥头是主村,有着全村过半人口,另外三个自然村则人口较少,分别是坦塘、吴店和应店。目前,每个自然村都有村民在村两委担任职务,因此,村里就按照“属地”原则,确定了村庄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员。值得一提的是,应店自然村的支委成员常年在外经商,为了确保工作落实,陈玉丰主动多“挑担子”,当起了该自然村的管理员。
“这些管理员都必须承担起责任,现在区级、乡级检查都采取暗访的形式进行,查到哪个自然村存在问题,就由这个自然村的管理员负总责。”陈玉丰说。当然,对这些自然村管理员的“考核”,不仅仅是区级、乡级的不定期暗访,该村两委还确定了党支部书记陈玉丰、村委主任毛顺东和支委成员高小云为总监督员,定期对各自然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自查,及时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监督整改。
事实上,黄桥头村并不仅仅希望在各自然村的管理员之间形成竞争,以促进责任承担,还准备在农户之间以评比“光荣户”和“后进户”的形式,展开互促互进。“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方案,计划用奖励和罚款的手段,激励先进、推动后进。”陈玉丰表示。
队伍建设,助推“第一步工作”落实到位
如果说,管理是手段的话,那么“第一步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则是此项工作能否抓好的关键。众所周知,工作要靠人来做,做得好不好,当然也要看人。而在黄桥头村,村两委最欣慰的就是——我们有一支非常认真负责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
据介绍,黄桥头村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有7位,其中3个小自然村分别有一位,主村黄桥头有4位。该村出纳员陈梓兰管理着黄桥头自然村的4位督导员,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高小云在巡逻检查时发现,村里有几户出租房,门前杂物乱堆、垃圾乱扔,垃圾桶里的垃圾也没有进行分类。她立即给陈梓兰及4位督导员打了电话。其中有位督导员叫陈旭芳,当时正在家里烧鱼,接到电话的时候,锅里的鱼还没烧熟,可她毫不犹豫地关了火、关了煤气瓶,转身就往出租房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天,那一处“脏乱差”很快消灭了。
“我们做督导员,还真不是为了钱。”一位叫宗爱珍的督导员这样对记者说。在黄桥头自然村,每天早上7时,4位督导员就集中在一起,开始挨家挨户检查垃圾分类情况。对分类好的家庭,她们总是不吝给予大拇指;对分类出错的,帮助重新分拣并说明正确的分类方法;对拒绝分类的,耐心地反复劝说……除了检查各家各户的垃圾分类情况,她们一路上还要查看村中道路是否整洁、绿化带及沟渠内有无垃圾,对发现的垃圾当场进行清理。这样一趟下来,往往需要三个小时时间,而她们的月工资仅200元。“算一算,200元一个月,每天不足7元,每小时不足2.5元。你说说,真要为了赚钱,谁愿意来做这样的工作?”宗爱珍笑着说,“其实,我们几个督导员年纪都不小了,平均起来已经超过60岁,空闲时间比较多,想着自己身体还不错,能帮上村里一点忙也是好的。”
对此,黄桥头村两委也十分认可几位督导员的尽职和热心,陈玉丰表示:“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将商量着多少给她们加一点工资,作为鼓励。”
正视短板,想方设法解难题促提升
记者还了解到,黄桥头村两委已经通过查找“短板”,明确了自身存在的垃圾分类难点问题。“我们黄桥头自然村,有30多幢出租房屋,承租的外地人很多都从事废品收购。他们不仅存在房前屋后乱堆放问题,还始终拒绝进行垃圾分类。可由于一幢出租房内往往租住着多家外地人,即使是房东也无法辨识‘哪家垃圾分类、哪家垃圾不分类’,所以造成了监管难题。”高小云介绍。
不过,针对这个问题,目前该村两委已经在探讨解决之道。“我们初步决定,对承租户采取收卫生费的办法,用这些卫生费来支付帮他们保洁和分拣垃圾所产生的费用。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还准备通过引导,让那些存在破坏环境卫生且不愿意改变做法的承租户搬离,实现一劳永逸。”陈玉丰坦言。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