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人物

洪增贵:一个扎根基层的草根婺剧创作家

2016-05-20 09:24:5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胡敏霞

  说起洪增贵,很多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他是蒋堂镇泽口村人,喜欢写作的他一直都在致力于婺剧事业的发展。先后编写过新编历史故事剧《千秋令》、《白沙老爷》等多个剧本。虽然面临重重困境,但他仍然坚持业余婺剧创作。

  十五岁时就开始写剧本

  见到洪增贵的时候,他正在“工作室”里创作。洪增贵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致力于发展婺剧文化,特地为他安排了这个“工作室”。有了“工作室”以后,他几乎天天往这里跑,一写就是一整天。

  如今,洪增贵已经成为了婺城区数一数二的民间婺剧创作家。说起他的创作经历,最早还得追溯到15岁时。

  洪增贵是一个不幸的人,在他1岁时,生母就去世了,之后便一直由姑母带大。那个年代,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更别提上学了,初中没毕业,洪增贵就辍学在家。但是洪增贵却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的创作能力。

  1958年,洪增贵15岁,在当地学校读初中。那一年,学校里要组织文艺汇演,老师和同学们都绞尽脑汁想着要演什么。“老师找到我,觉得我的写作水平不错,希望我能够写个剧本,让同学们演。”洪增贵回忆说。在老师的建议下,洪增贵开始提笔写剧本,“那是我第一次写剧本,说实话,真的觉得挺难的。”足足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洪增贵才完成了第一个作品——《四大元帅》。好在,这部作品没有让老师和同学失望,而且反响很好。

  也就是这一次,洪增贵成为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大家都知道了这位能够写得一手好剧本的“才子”。

  写作的脚步不曾停歇

  辍学在家后,洪增贵就成了一个农民,在家种田。但对于他而言,写作仍是一件割舍不下的事情。农闲之余,他就会写一些文章投递到金华广播站、《金华日报》,但很多时候,他的稿件都是石沉大海。就算是这样,仍然不能熄灭他对写作的热情。

  上世纪70年代,泽口村属于金华县罗埠区,那时候,各乡镇都有组织业余文艺创作队,泽口村也不例外。喜欢写作的洪增贵就报名参加了这支业余文艺创作队,农闲的时候大伙儿聚在一起搞文化创作,写一些快板、三句半……

  有一年,金华县组织各乡镇文艺汇演。刚好遇上干旱,但由于村民们团结一心,最终渡过了难关。于是,善于观察生活的洪增贵利用这一题材创作了《碧水红心》剧本,主要讲述水库上游的村民为了照顾下游的村民,自己挖井抗旱的故事。这一剧本成为了当年泽口村文艺汇演的参赛作品,凭借着这一作品,泽口村在55个乡镇中崭露头角,获得了金华县文艺汇演一等奖。

  这下子,洪增贵对于创作的热情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不断地创作过程中,洪增贵所写稿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他的作品陆续被登在《金华日报》的版面上,并成为了《浙江科技报》、《经济生活报》、《金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通讯员。

  到了1982年,洪增贵这个名字已经不仅仅只在蒋堂一带出名,在整个金华县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那一年,金华县文化站招人。洪增贵凭借着自己发表过的多篇文章和扎实的文化功底,成为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

  困难重重,却仍坚持婺剧创作

  进入文化站以后,洪增贵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创作。”直到2005年元旦,他从沙畈乡文化站退休。

  洪增贵以为,退休以后总可以一门心思搞创作了,但生活总是不能如人所愿。2005年11月,洪增贵的大儿子在上班途中出了车祸,造成4级智残;2006年6月,他的妻子经市中心医院诊断右腿股骨头坏死,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退休在家的洪增贵只得接过妻子的“班”,耕作4亩水田,2亩多的山地。

  那年,汤溪镇政府搞廉政教育基地建设,设立“宋约、陈双田、粟裕将军”三个纪念馆和“日寇细菌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洪增贵受汤溪城隍庙管委会、汤溪老年大学的邀请,忙里偷闲前去帮忙收集有关资料和文字编写,到寺平村收集民间传说,为古村落的开发挖掘资源。在此期间,他发现汤溪首任县令宋约是个清官、好官。寺平村的银娘很有戏剧素材,就与罗埠镇退休文化干部郑宗林合作,创作地方古装戏剧《七品仙舟令》,把宋约形象搬上舞台。俩人合作初稿脱稿后,由金华民声婺剧团排演演出却被人们判处“死刑”。虽然创作大型剧本“出师不利”,但洪增贵并没有感到悲观、气馁,暗自下了不把清官搬上舞台誓不甘休的决心。

  然而当他拿起笔再次投入创作之时,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2007年11月22日,他的小儿子遭遇车祸,造成3级智残。由于生活所迫,两个儿媳妇相继离婚,走出了家门。摆在洪增贵面前的是一个90多岁的老母亲,一个股骨头坏死的妻子,两个智残的儿子,两个未成年的孙子。村里人说洪增贵本事再好,想要撑住这个家恐怕也难。面对困境,他紧咬牙关,操劳着田地农活,料理着烦琐的家事,接送着两个孙子入学读书。一到夜晚,洪增贵重新投入到文艺创作之中,把满腹的辛酸融化到剧本之中。

  前后花了三年时间,直到2009年,洪增贵才把剧本创作完成。洪增贵面对困境坚持业余文艺创作的刚毅精神令婺城区婺剧促进会有关领导深受感动,他们把《千秋令》剧本介绍给金华市青年婺剧团,该剧团负责人倪秋花听了区婺剧促进会领导对《千秋令》剧本的评价后,下决心排好这个本子,并每次上演《千秋令》都要请洪增贵观看。洪增贵也有请必到,配合剧团边改边演。最终,得到了婺城区婺剧促进会的重视,邀请了省内编剧高手对《千秋令》进行会诊、研讨。就在这个时候,十分惜才的浙江婺剧团方元老师为他拟了《千秋令》修改提纲,并亲自操刀修改。在最后的署名中,方元老师说:“洪增贵为婺城区的婺剧发展、繁荣文艺创作流洒了艰辛的汗水,他是《千秋令》的真正作者,我只能算作艺术指导。”方元老师的谦虚深深感动了洪增贵,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多出作品是对方老师最好的谢意。”

  “写到我不会写为止”

  有了创作《千秋令》的经验后,对于创作大剧本,洪增贵的心里多了几分自信。2013年,他将沙畈乡关于白沙老爷的故事、传说改编成现实的人物故事,“神话传说不容易演,通过改编,赋予神话故事以真实的人物故事,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洪增贵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编写,终于,婺剧剧本《白沙老爷》完成创作。洪增贵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自己已经陆陆续续创作了30多个小作品。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个柜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所创作过的所有作品。

  “接下来,我还要创作一部关于汤溪寺平古村银娘井的剧本。”洪增贵兴奋地说,“银娘井的传说被广泛传颂,不少来寺平古村旅游的游客听了传说之后,都表示要把银娘井里的水带回去,原来这里的水还有美容功能。”将婺城文化和婺剧联系起来,是洪增贵一直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近几年,除了婺剧创作,洪增贵还会创作一些从真实生活中改编的节目,如快板、小品、三句半等。去年泽口村组织了一场春节晚会,洪增贵就创作了15个节目,请村里的村民来演出,自编自导,广受村民们的喜爱。这些作品还被其他乡镇广泛传唱,“我的作品能够搬上舞台,我就非常高兴。”

  其实,不管是婺剧创作还是其他一些作品创作,洪增贵能够获得酬劳都是少得可怜,但他却一心扑在创作上,写得认真的时候还会忘记吃饭,甚至有时候还会闹出笑话。有一次,洪增贵挑着一担粪出门,原本是打算将粪挑到离家不远的菜园子里浇灌。可一路上,他的脑子里都在想着怎么创作,谁知走着走着就走出了离家三里远之外。

  自掏腰包买稿纸、打印,一字一句辛苦地写下来……这位草根创作家就是这样不计回报地创作着,他说:“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不会写的那天。”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