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般婺剧团有所不同,在新狮芙蓉婺剧团里,清一色的全是退休老人,大部分老人都是从喜欢听婺剧开始,才加入了这个大集体。没曾想,几年过去了,新狮芙蓉婺剧团算得上是专业婺剧团了,不但能承担送戏下乡等活动,还在许多比赛中获得了荣誉,这些成绩,则要归功于创办婺剧团的方德进了,今年72岁的他,仍旧在为婺剧事业努力着。
近日,记者走进新狮芙蓉婺剧团,听团长方德进讲述他与婺剧团的故事。
利用兴趣组建演唱队
方德进出生于1945年,是新狮街道五一社区人。在他小时候,便喜欢在台前听婺剧团的演员们唱戏,这也为以后自己学习婺剧积累了不少经验。方德进16岁时开始在附近的石灰厂工作,工作期间,经常能听见许多喜欢婺剧的同事们唱婺剧,于是他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婺剧。”16岁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从晚上7点到9点的两个小时,方德进全部花在了婺剧上。说起自己是如何自学的,方德进告诉记者:“因为以前婺剧听得多了,学习的时候脑子里自然会有声音出现。可能因为喜欢所以学得比别人快。”直到20岁,经历“文革”时期,唱婺剧才停了下来。“那一年6月份,《渭水访贤》那场戏的40分钟是我唱过的最后一场戏。”方德进说。
一直到2002年方德进退休后,他才又萌生了唱婺剧的想法。刚退休那会,他经常去婺州公园跟婺剧票友一起玩。“每次都是唱那几个熟悉的段子,总觉得不尽兴。”方德进说,那时候,他看到每天来婺州公园唱戏的老人这么多,就萌发了组织一支婺剧表演队的想法。某一天,方德进路过人民广场的时候,看到了一场由老年人表演的折子戏。出场时,老人们那动作那神情跟舞台上的专业演员有一拼。表演时,围观的群众也纷纷叫好。方德进想,何不就组建一个婺剧演唱队呢?
演唱队刚成立之初,只有13个队员,也有许多队员疑惑:“以前是只听过没唱过,能唱好吗?”可方德进却信心十足:“以前我自己不也是自学吗,大家一起先跟着碟片唱,先把整体的轮廓学起来,细节上我再教你们唱。”就这样,婺剧演唱队成立了,有了目标以后,他们的演唱队也开始从小打小闹走上正规化道路,每周二、四、六下午都会在新狮街道五一村的老年活动室里排演。
2008年,婺剧演唱队正式更名成新狮芙蓉婺剧团,队员也从原本的13人变成了现在的30余人,如今,婺剧团有婺剧《龙凤阁》等传统戏11本、婺剧《百寿图》、《渭水访贤》等22个折子戏,另有舞蹈、道情、小品等文艺宣传节目。2003年10月至今,新狮芙蓉婺剧团先后在市区及周边乡镇演出350余场,受众达10万余人。方德进本人也先后荣获“婺城区文化示范户”、“浙江省文化示范户”、婺城区农村文化“领雁奖”等荣誉称号。
创作、编排样样拿手
排戏最难的便是角色分配,排练了这么长时间,老人们都想露把脸,都想演主角。这个时候,方德进唯有利用他作为领头人的“强权”,直接分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个戏的主角只有一两个,谁演得好谁就可以上。看我做事挺公正的,大家就没什么意见了。”方德进说,也因为这样,大家学得更努力了。
除此之外,要演好一场戏,光靠演员们的努力表演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服装、道具来配合衬托。而这些在演唱队刚成立的时候一样都没有,如今,却有好几只大箱子了。服装大多是方德进从一些专业的婺剧团那边“讨”来的,还有一些是赞助的,道具则是老人们亲手做的,很简单也很实用。
方德进还记得,其中大部分道具是自己为黄大仙排了一部叫做《黄大仙传奇》的戏赞助得来的。“在这里表演我们没有收入,有时候还要贴钱,有人前前后后花了五六千块钱给演唱队添置新道具,这让我很感动。”方德进说,他们的表演队是业余的,但是做起事来每个人都很认真、很敬业。
说起创作,方德进又有话说了:“创作比唱戏要难得多,《黄大仙传奇》一部戏就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里面的剧本是请人拿着资料编的,但是戏里的曲调,什么地方得用上什么乐器,还有舞台演员的编排,都是要靠自己动脑子。”当记者问及这些排练的技巧从何而来时,方德进笑笑说:“看得多了、想得多了不就会了吗。”
如果说,演唱队的充实生活带给了老人们开心,那么演出带给他们的则是另一番享受。“原来一直是为玩玩,自己开心就好了,从没想过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剧团党支部书记倪菊芬说,现在婺剧团还经常被邀请去乡下演出,平时排练的时候队员们也更起劲了。
说起婺剧团的领头羊方德进,倪菊芬则用了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呕心沥血。“平时他的身体就不太好,年纪也大了,之前心脏还做过搭桥手术,平时看他不怎么来劲,一到排戏了这精力都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倪菊芬说,“演员们在舞台上排戏,他就算身体再怎么不舒服也要在旁边看着排完,真的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剧团里。”对此,方德进则表示:“演员们在舞台上演得开心,观众看得开心就够了。”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