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生活

金华山,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江东名山”

2016-05-27 09:26:2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章一平 

  “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步步前登霄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这是唐代诗人、婺州刺史袁吉在游金华山后留下的佳诗绝句。“暮春三月,登金华山,观文化园,步步有景致,处处有文化”。今年4月11日,浙江省金华市新任市委书记赵光君调研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后发出如是感慨。“先有金华山,后有金华城”,金华山乃金华人乡愁所依,也是儒释道融合圣地。金华山是黄初平得道成仙之地、黄大仙的真源和祖庭,是历史上寺僧最多、大雄宝殿规模最大的梁武帝敕建的智者禅寺坐落之地,也是明代著名理学“金华学派”的发源地和讲学圣地,包容儒释道的“江东名山”。大旅行家徐霞客游浙江挥毫万余字,其中描写古婺州金华的就占了约5000字篇幅,而描写金华山就有近4000字,足见金华山在徐霞客眼中的份量。

  儒学金华学派的鼻祖

  金华山在历史上曾建有大批佛寺,佛教丛林的香火盛极千年。金华山文化与金华“小邹鲁”文化一脉相承,现在山上还保留完好的讲堂洞和鹿田书院,分别是与朱熹齐名的陈亮和刘孝标所讲学的地方,他们是儒学“金华学派”的鼻祖、浙东学派的先驱。大学者朱熹也曾在鹿田书院讲学,这使得金华山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方外世界,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心中的向往。不为人知的是,被东汉左元放称作“江东名山”的金华山,也是历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隐居或修炼的首选之地。

  而在这些文人隐士中,南朝文学家刘孝标写出了金华最早的一篇地方文献,他还在金华山讲学授业,成就了金华书院摇篮。刘孝标在金华山讲学之余,广泛查阅收集有关金华山的史料,对其自然和人文景观都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他撰写完成《山栖志》。

  据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介绍,《山栖志》写于梁武帝天监八年至九年(即509~510年)间,不仅反映刘孝标晚年退隐思想生活,又记载了金华山概况,对山川形势、四时美景、风土物产都有详细描述。

  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刘孝标作《山栖志》时,筑室于紫岩山,授学于讲堂洞。讲堂洞可以说是金华书院的雏形。

  南朝智者国师首建佛寺

  以前提起金华山,人们知道的更多的是双龙洞,如今智者寺名声鹊起。

  智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七年(公元526年),为梁武帝所敕建,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是双龙国家级名胜区内的著名佛教历史文化遗存,是历史上金华山儒释道文化和谐共栖的佛教代表。

  智者寺故址位于金华山南麓,芙蓉峰(尖峰山)之西。该寺原为南朝梁代楼约法师道场,又名智者广福禅寺、智者圣寿禅寺,俗称北山禅院或北山禅寺。

  智者寺为南朝梁代“智者国师”楼约法师首建。这位高僧俗家姓楼(有说娄),名慧约(有说惠约),字德素,浙江义乌人。出生时身如白雪,因此幼名灵璨(有说灵灿)。17岁时于上虞东山寺出家为僧。与时任东阳郡(金华)太守的沈约同游金华山赤松涧后,即留山结庵修行。南朝天监十一年(512年),梁武帝召楼约法师至京为其受菩萨戒,并亲执弟子礼,并赐号“智者国师”,“自皇储以下莫不受业”。

  楼约辞还金华后,“一日适谷口,见白气浮空”,曰“兹地三宝当兴”,于是奏请建寺。普通七年(526年)梁武帝于金华山芙蓉峰麓为其敕建智者寺。梁大同元年(535年)九月十六日楼约圆寂,享年84岁。

  至唐代,智者寺已闻名遐迩。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游智者寺时画有《童真观音像》、《释迦牟尼像》及《世支像》,后均刻石勒碑,置于智者寺玻璃阁下,其中观音像石碑保留至今。智者寺于唐代建有祝圣放生池,后又建有草堂、又清堂及雷音亭、倚松亭,并有“慈源”、“灵源小憩”、“灵源胜地”、“上方境界”等匾额及景观。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方丈仲王己主持重修智者寺。著名诗人陆游为其撰《重修智者寺广福禅寺记》,并以手迹勒碑,碑背面还刻有重修期间陆游给方丈仲王己写的八封书札。

  明万历十年(1582年)金华知县汪可受曾主持重修智者寺。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游金华时曾造访智者寺。

  2010年5月26日,智者寺复建工程正式奠基。目前在此主持复建工作的定觉禅师说,智者寺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等主体建筑均已雄姿初现,2016年10月份前可向游人开放参观。据悉,智者寺是整个浙江省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大雄宝殿、天王殿以及藏经楼都是全国最大的寺庙单体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占地面积近10亩,殿内大大小小的柱子多达199根。

  江南道教名山的“道宫之冠”

  金华山最著名的道仙,当为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曾为之立传的黄初平。金华山上奉祀黄初平大仙的道教宫观,即为始建于晋代至今已有1600年建观历史的赤松宫。

  关于黄大仙的事迹传说很多,其中以其“叱石成羊”流传最广。“双鹤冲天去,群羊化石眠。至今丹井水,香满北山边”。这是唐代诗人舒道纪在《题赤松宫》一诗里所描写的金华山黄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

  至宋代,赤松宫的香火极为兴旺。据众多文献记载,当时的赤松宫,除三进大殿外,还建有真武堂、梦仙堂、清宁堂、萧闲堂、宸翰堂、濯缨堂、清风楼、邀月楼、会仙阁、青云阁、瞻翠阁、隐斋、蓬瀛台、枕流亭、松游亭、过清亭、漱玉桥等。可见当时的赤松宫,确是历史文献中所称誉的“江南道流冠冕”和“江南道宫之冠”。

  明清时期的赤松宫曾几度圮毁,几度复建。

  1993年,在大仙湖北岸赤松宫遗址旁,建成二仙殿,祀奉黄初平、黄初起二仙。殿中存有民国丁巳年(1917年)铸造的原赤松宫铁钟及供台等遗物。殿前立“赤松宫遗址”碑。

  1996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金华山修复了江南最大的道观——黄大仙祖宫。黄大仙祖宫位于鹿田湖东侧山腰,海拔562.8米,坐北朝南,枕山襟湖,气势恢弘,终年云雾缭绕,呈现道教特有的神秘气氛。被中国道教界名士评价为集“秀、幽、净、高、明、灵”于一体的风水宝地。

  黄大仙祖宫占地7.9公顷,由七进阶祖庭,19处宫、楼、阁、台组成。黄大仙祖宫再现了千余年来享誉“江南道宫之冠”赤松宫的雄姿和盛貌。黄大仙祖宫已成为海内外黄大仙信众的朝真圣地。

  金华山有道教、佛教,而刘孝标讲授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局面。面对蕴含着厚重历史文化和优美自然景观的金华山,金华市委书记赵光君勉励当地干部要进一步做美自然景观、深挖历史文化,扮靓金华山的容貌,讲好金华山的故事,着力提升“江东名山”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打响“三教名山”品牌,加快建设三大文化园,把金华山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地。

责任编辑: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