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舞蹈进校园”的话题越来越热。不少人发现,过去,中国基础教育更加倾向于传授知识,培养应试能力。但现实却是,一些基础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在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十分匮乏。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十分必要。日前,记者就采访了环城小学音乐老师蔡艳萍和北苑小学音乐老师李艳丹,让她们谈谈舞蹈对于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
舞蹈教育的发展
1994年,蔡艳萍作为舞蹈特招生从金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环城小学担任音乐老师。据她回忆,虽然当时舞蹈并未在小学校园内风靡,但课堂上已经有简单的舞蹈动作,配合歌曲来进行律动教学,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表演能力。而且,当时省、市、区的舞蹈赛事大大小小有很多,为了参赛,环城小学早已开设了舞蹈兴趣班,每周末上一堂课。
不过,除了学校的兴趣班,很少有学生在外继续进行舞蹈培训,相比艺术,家长更重视孩子语数英等课程的成绩,这也使得舞蹈教育发展缓慢。
“那时舞蹈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注重舞姿的训练,要求孩子动作做到位就可以了。对孩子的软开度、下腰、劈叉等基本功没有什么要求。”蔡艳萍说。
与蔡艳萍有同感的,还有李艳丹。李艳丹是2001年来到北苑小学担任音乐老师的,曾任金华市舞蹈家协会秘书长,现在是北苑小学音乐组教研组长。她告诉记者,以前孩子学舞蹈,多以模仿为主,谁的作品好,大家都一蜂窝地跑去学,看谁学得最像,谁就是最好。
不过,随着教育思路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儿童的重要性,这也使得舞蹈教育迎来了“春天”。这点,从众多的课外补习班就可以看出端倪,芭蕾、街舞、拉丁、民族舞等舞种百花齐放,孩子也有了多样的选择。
“尤其是家长,以前家长觉得小孩子学跳舞是不务正业,会耽误学习。特别是赛前,我们给孩子进行加班加点的训练,家长也颇有微词。不过现在就不同了,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一听学校要搞文艺节目,都很支持,服装、道具、鞋袜买得也特别积极。”蔡艳萍笑道。
除了家长的思想转变,小学舞蹈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了,并开始从单纯的模仿向创新转变。蔡艳萍发现,优秀少儿舞蹈作品在主题上,更加贴近生活,而且能够真实反映青少年丰富的校园生活和精彩的内心世界。
练舞是练人,跳舞是育人
“练舞是练人,跳舞是育人。因为舞蹈的教育贯穿在品德教育、生活教育、语言教育的整个过程,舞蹈教育其实是一个心灵教育的过程。”对于这句话,李艳丹的理解尤为深刻。
2001年,当她刚进入北苑小学时,全校只有1个音乐老师,还是男的,孩子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舞蹈。李艳丹临危受命,从一年级中挑选了20个孩子组成舞蹈队,从零基础带起,一路跳到了毕业。不仅获得过市、区一等奖,还曾入围国家比赛三等奖。
在李艳丹看来,孩子从小学习舞蹈,有很多益处,比如气质、形体、协调性、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舞蹈会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里,形成对‘美’的判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归根结底应该是情感教育。美育让学生明辨善恶是非、高尚与低下、崇高与卑劣。同时,美育还能大幅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创造力。“毕竟,会考试不等于能创新。然而,未来社会恰恰需要创新型人才。那么,创新从哪儿来呢?我认为艺术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李艳丹说,孩子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体会到美与丑的区别,学会用真善美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会接受到很多正能量的思想观念。“你很难想象,一个接受了良好艺术教育的孩子,走在大街上会随地吐痰、开口说脏话”。无形之中,孩子的综合素质就提高了。
蔡艳萍也认为,中小学舞蹈教育作为青少年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可有可无。中小学生学习舞蹈,能够在身体上有所感悟,在精神上认识舞蹈艺术,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为舞蹈的未来发展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础。因为,舞蹈艺术是需要人们欣赏的,孩子们经过了最初的舞蹈教育,即使将来没有成为职业舞蹈家,他们长大以后,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欣赏者,愿意走进剧院去欣赏舞蹈艺术。
不过,虽然舞蹈教育迎来了“春天”,但师资力量不足,家长重视程度不高,舞蹈课程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依旧存在。舞蹈艺术真正走进校园还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两位老师都期待,未来,可以通过舞蹈教育这一抓手,实现人口素养的普遍提高,让孩子们从舞蹈中真正体会什么是真善美。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