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建筑师无可推卸的使命。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并使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比例尺度和细部都做的相当的精致,相当的地道。其中有一单体建筑叫“清风楼”,是金华市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早年毁于兵火,市里决定在公园内重建。但没有可供参考的图片和资料,怎么办?根据市志中的记载,不厌其烦地做出多个方案供选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巧妙地注入了许多现代的处理手法,使其内含新的符号、新的语言、新的生命力。
他搞设计特别认真,黄宾虹公园施工过程中,几乎三天两头去一次工地。他说,这样一可发现施工中的差错,及时纠正,二可发现设计上的不足,及时修改。他对公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特别讲究,亲自出去选材,亲自指挥就位,直到满意为止。工人不知道用于水池岸边的千层石如何砌筑,他就亲自动手做示范。筹建办在他生病住院期间,将一冰纹天然石铺设的游步道改为水泥路面,他发现之后,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讲道理,直到改正。他说这叫建筑师监理,能正确表达建筑师的意图,否则很容易走样。
黄宾虹公园建成后得到外来上级领导和著名专家以及市民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精品工程,还被金华市民评为“金华市十景”之一,后来被罗哲文先生编进优秀园林设计作品集。应该说这是的一个相当成功的代表作。但是他说,这种“仿古”建筑设计,仅仅是一名建筑师的基本功。
在张抗抗看来,洪铁城正是在他的空间里,一直在用诗的语言绘制着他的设计图。
而且,他还接二连三的出优秀的“副业产品”,如亲自举办过多次“东阳建筑工人文艺汇演”,是全国其他地方绝无仅有的;在他主编的《东阳建筑》杂志发表论文,可以作为浙江、上海等省市评定高级职称的依据,等等。
早在1987年,洪铁城以《东阳建筑》杂志的名义,会同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重庆工学院(现为重庆大学建筑学院)等著名高校,在东阳成功地召开了“全国首届建筑评论会”。接着于1991年在东阳承办“传统工艺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国际座谈会”;1997年11月在金华承办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第七届年会等等。
1992年11月,洪铁城成立了东阳市作家协会,任第一届主席。这是国内第一个县级作家协会。
1993年,又与张抗抗、杨永生等发起,在南昌举办了首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使建筑师与作家第一次有了较大规模的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
那年春天,在重新建起的滕王阁上,四十多位全国著名作家、建筑师济济一堂,谈古论今,融融着一股建筑与文学美的气息,一时传为佳话。参加会议的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说:我们南昌,有史以来第一次请来两个领域这么多名家,第一次举办这样主题的高规格会议。
时隔九年,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的西子宾馆举行。该研讨会由《建筑创作》杂志社、浙江省作家协会、中天集团等共同主办,这是继首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的又一次盛会。不仅让人感受到建筑师与文学家的激情碰撞,还让人聆听到建筑之于文学、文学之于建筑的系列深层思考。我国著名建筑出版家杨永生教授系“建筑与文学”活动发起人之一,他说,建筑离不开文学,文学也离不开建筑。不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彰显了伟大的历史建筑,便是壮美的历史建筑激发作家创作出传世的文学巨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马国馨认为:作家非常敏感,他们观察事物的切入点与建筑师不同。在此谈到建筑评论,其中有个重要的标准问题,不能一味地迷信洋人的设计就比国人好,关键是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中国建筑师有责任创造自己的建筑文化,同样,文学家亦大有可为。清华大学吴焕加教授说:建筑与文学是两回事,但两者之间有着深邃的联系。那时,还年轻才46岁,长得眉清目秀,穿着蓝色大褂,几分潇洒、几分儒雅的样子。直觉告诉张抗抗,作为建筑师的眼神里有诗味儿。那阵子,国内报告文学界对叱咤风云、声名显赫的“当代英雄”企业家们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而对许多平凡和普通的小人物却关注不够。张抗抗在思考,在这个至少是发放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通行证的时代,所做的一切究竟传递出、透视出普通人的怎样一种精神?
张抗抗自费赴东阳,为洪铁城撰写了长达近2万字的报告文学《给我一个空间》。原定发《人民文学》,叫她压缩到1.4万字以内,她没同意,后来被《江南》杂志主编要去放在头条发表,反响很好。可以说,张抗抗对洪铁城的建筑美学思想和精神,作了一番探究和归纳。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