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生活

我对“白沙文化”的解读

2016-06-24 09:27:2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杜顺华

  说我对白沙文化的解读,我是有些拔高了自己,恰当地说应该是用“浅读”这个词会更合适一些。“白沙文化”这个专属名词,我于近二十年前公开提出来,但是它在我的观念当中还要更早一些。其实,你说不说它,你早说迟说,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概念的东西本来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意识反映。关于“白沙文化”,今天被我们白沙人所呼唤,这正像一个人一样,我们天天与他相见,之前因为我们不知他的名姓,只是一笑而过,而一知晓他的姓名之后,我们就会呼唤他、应答他,而今我们很多的人都认识了解“白沙文化”,也大致知道了“白沙文化”的含义。我呢,因为多年来一直未间断地与地方文化为友,所以就不知天高地厚,借《今日婺城》专属栏目试着作一番解读,与广大读者共同研讨这个话题。

  我们在此讲的“白沙文化”,非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是某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层面什么的,而是指的具有考古学和历史学意义上的一个专属名词,就像史书上讲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先秦文化”等等一样,它是具有一定地域性、时间性的,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特色的那种历史产物,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条件下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或称综合),“白沙文化”就是我们千万白沙人在千年以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

  白沙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之所以能贯以“白沙文化”所称,它也并非简单,并非随意和随便的,它的内涵应该是比较广泛和深远的。原谅笔者本人不能准确全面地以文表述,我以为不外乎如下几点:

  第一,首先是传承2000年的白沙老爷的故事传说,以及从这些故事传说中所反映和体现出来的精神观念,包括它留给世间的一些物质遗存。我以为这是我们白沙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为什么白沙老爷的故事能传承2000年?为什么他的传说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为什么自唐以来,朝朝代代有那么多的封号和钦敕?为什么白沙地域及周邻州县会有那么多的白沙寺庙?包括一个白沙老爷本身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传说?这众多的为什么?其实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可终结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歌颂白沙老爷卢文台当年率领白沙子民,兴修白沙堰,治理白沙溪,为民办事,造福子孙的高尚品德,白沙治水的精神,传承了2000年,而今我们的党和政府倡导“五水共治”,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精神,白沙老爷卢文台的传说故事和精神品德是我们地方特有的一种文化,很少见有他例。

  第二,白沙溪源自横断浙闽栖霞山末端,它的源头出自遂昌和武义交界处,流经古时的金华县,汤溪县和兰溪县,灌溉地域跨至二州五县,古时的白沙乡地域广阔宽泛,一条小小的河流,都是具有多州县的流域,所以这里的民众按着他们不同的居地,具有许多不同的习俗、民风。他们说的话也是有许多不同的方言特色,白沙处于多州县的边缘地带,远离都市,生产和生活需要文化和娱乐,所以这里就应运而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白沙地方特色的山歌民谣,以及除了白沙老爷传说故事之外的其它一些神话、传说、故事和群众文化和娱乐形式。

  第三,白沙的婺窑文化和制酒文化。白沙地域北临黄土丘陵地带,方圆几十里遍布黄土高坡,这里的地质条件最适合建制婺州龙窑,在松粘的红土上挖沟垒壁,顺坡而上,真是因地制宜,天时地利。第二个地利条件是白沙地域的地下遍布优质适宜的陶土瓷泥,就地取材,经济实惠。第三个条件是黄土丘陵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松树林,正是烧制陶瓷所需的燃料来源。第四个条件是长年川流不息,水源丰富的白沙溪水自南向北,最终注入金华江,顺江而行,上通金华、义乌、永康、东阳,下通兰溪杭州,直至飘洋过海,当年在韩国新安海域打捞的一艘沉船中所载的诸多钧瓷就是出自白沙铁店窑宋代的产品。宋元时期,白沙龙窑如星罗棋布,据考仅是有文字可查的白沙古窑址就有二三十处之多,作为古代六大窑系之一的婺州窑,从质量上和数量上,白沙龙窑都堪称婺州窑都之美誉。至于白沙制酒在古代白沙地方有官府衙门专属制酒售酒的街巷,南溪边上的“酤坊”就是其一,顾名思义,不正是如此吗?试想,古代在金华地方有几个是官府衙门专属制酒售酒的街巷呢?除了古子城的“酒坊巷”和老金华城里的“马门酒坊”还有多少专属尚有规模的酒厂作坊呢?酒文化和窑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也是我白沙的一大特色。

  第四,几个曾经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及其文化。一是唐中期自兰溪迁徒南山白沙溪口来落居的户部尚书滕珦家门,其三个儿子滕遂、滕迈、滕邈均在朝为官,父子二代四进士,不仅官当得好,诗文更佳,时有白居易、刘禹锡、岑参、贺知章、杜牧等诗词大家均与滕家结好,相互交游唱和。白居易有诗赠送滕珦致仕归乡,诗曰:“入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外数滕家。”二是宋时白沙乡下杨、杨家塔村的杨通、杨克忠家族,两杨六进士,为官数十人,可为名门世家,方志史书均有传记录载。三是南宋石门倪氏家族,书香门第数百年,自宋至清初,一村一门竟有进士九人,秀才举人等更是无数,其中多人为理学名士,为此堪称江南小邹鲁之一嫡派。四是明初酤坊(今古方)朱氏杨氏家族,高官名士,一代风流,传说至今,故事多多。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各个时期的一些典故史话,如长山的徐氏、朱氏、章氏,叶店的叶氏,后杜的杜氏等等,十分丰富盈实。

  第五,近代发生在白沙地域的许许多多革命斗争故事。如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将军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在南山深处坚持了长达近三年的游击战争,在当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抗战初期,我党金华县委派胡华山、方南山来长山建立地下党组织,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发动群众,为革命发展力量、为抗战作出贡献。还有解放前夕,龙蟠人徐文佩受党的指派,组建金肖支队,在南山一带开展武装斗争,配合解放军歼灭金汤地方的反动势力,他本人最终英勇牺牲,烈士英名永垂长青。另外,还有更早时期,白沙地方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党运动和民国初期的地方民众支持援助国民军的北伐革命运动,白沙地方当年也是如火如荼,许多青年志士也为此献出生命。当然,还有在抗战时期,白沙地方军民奋力与日寇开展了三次激战的故事,在民间老人的心目中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第六,有关历史文物及其文化遗址、遗迹和遗存。

  第七,其它及其有关意义深远的诸多边缘文化。

  以往发生的事情,而今已然成为历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白沙两千年的历程,同样演释了无数的珍贵史话,白沙的历史文化,犹如宝藏,更需我们当今后人去发掘、整理,乃至弘扬光大。文化是珍品,可以欣赏,也可利用,实现它的价值,为世人造福。白沙文化可以与发展经济、开发旅游、地方教育教学、民间生产生活等相结合。宣传地方文化、整合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利用地方文化,也是我们当今白沙人的一项重要使命。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