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石乡大茗村坐落于仙霞岭余脉的南山山麓,地处遂昌、婺城交界处的深山中,距离市区60多公里。走进大茗村,放眼望去,呈现在眼前的是绵延的群山、清澈的溪流和成片碧绿的翠竹,还有一幢幢历久弥新的黄泥瓦房。白墙黛瓦,屋舍俨然,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秘境一般……
“茗,茶也”。清代康熙年间,该村傅氏先祖从福建上杭蛟洋迁居此地时,见这里有一株碗口粗、高十余米的茶叶树,蔚为壮观,遂将该村命名为“大茗”。此后,叶、方、吴、董等姓氏祖先为繁衍生息,逃避瘟疫饥荒之故,从各地陆续迁徙到这里开荒垦田定居。大茗村下辖外大茗、里大茗、交椅山、白岩4个自然村,目前有农户185户、人口500余人。
大茗村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根据地”,早在1933年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活动。1935年5月,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驻扎在此,筹划指挥了浙西南3年游击战争,并发展了一批党组织,创建了遂、宣、汤边区特委。当时,大茗村一批有志青年加入了红军队伍,村民们积极支持、协助、投入红军开展的革命活动。解放后,该村于1988年7月被原金华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区”称号,交椅山村的红军标语又被列为“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红色”秘境,瞻仰了红军标语墙和初创中的粟裕将军纪念室,聆听了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
在筹建中的交椅山粟裕将军纪念室,今年76岁的老支书叶连高和村民傅炳荣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光辉岁月。
粟裕将军和红军在交椅山的红色足迹
1933年至1934年间,永康籍地下党负责人朱金宝以修洋伞、钉秤为名,从沙畈银坑辗转来到大茗村,在外大茗自然村结识了贫农傅汉昌(当年23岁),并居住他家,向其宣传革命思想。
在朱金宝的影响下,傅汉昌等人的思想不断进步,逐渐明白了共产党是为了天下贫苦百姓谋幸福、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随后,他先后组织联络了傅金根、傅樟全、傅后洪等村里的进步青年,联合起来斗富济贫,宣传革命思想。在这期间,他们曾杀了白岩自然村富户家的一头猪,并挑来百来斤稻谷。而后,又到交椅山自然村的地主叶风潮家中挑来稻谷300余斤,将这些谷物分发给其他贫苦农民,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革命的火种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萌发。
此后,村民傅佳松、傅樟银、傅汉彩、傅樟红、傅汉贵、傅汉宝等进步分子,也加入革命组织。与此同时,他们大力宣传:工农红军是农民自己的军队,是帮助穷苦农民斗富济贫、抗击强暴的;打倒地主,使百姓不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一时间,全村的革命氛围日益高涨,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大潮中,傅汉昌等人先后在邻村联络了华绍田(银岭村人)、张堂月(张村人)、舒天太(文岩村人)、潘林根(金牛山村人)等革命进步分子加入革命组织。从此,革命活动从原来的地下隐匿转为公开发动,革命势力不断壮大。
1934年下半年,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革命力量进行围剿。朱金宝领导的地下党革命活动,被国民党汤溪县警备大队发觉。当年农历十月的一个夜晚,汤溪县警备大队下令塔石区公所10多人连夜赶往大茗村,包围了傅金根、傅樟全的住宅,来不及逃避的傅樟全躲在了床底下,仍被警察抓走。爬到屋顶上的傅金根也当场被抓走。二人当晚被押送到汤溪,警备大队对他们严刑拷打,逼问地下党名单。
在关押的几天里,两人受尽了各种酷刑折磨,但他们坚持革命气节、视死如归,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知道”!威逼利诱未果,恼羞成怒的警备大队警察只好将他们押回塔石,当晚就被枪杀在塔石村上沿头坑边。从此,革命力量受到了沉重打击,临时主持革命斗争的傅汉昌和傅后洪,将公开革命活动暂时转为隐蔽活动。
一直到了1935年5月,革命形势才开始有所转机。当时,粟裕将军率领的红军挺进师从溪口银坑来到大茗。红军一进村,立即要求地主叶风潮捐200银元,并再次在地主家开仓分粮,开橱分衣济贫。同时在交椅山村村民房屋墙体上书写了“欢迎任何抗日武装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作战协定、打倒卖国的国民党、打倒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等大幅革命标语。当晚,粟裕和红军大部队还在交椅山宿营。
当时,村里的进步青年傅汉昌、傅后洪也正式加入了红军队伍。次日,他们两人就随粟裕的部队一起出发,经文岩、井上再到上阳村。在上阳村还镇压了大地主项炳兴、项炳文,后抵达龙游县。据史料记载,红军大部队到达龙游县境内时,与国民党部队展开了遭遇战。在此次战斗中,傅汉昌英勇牺牲。(其个人档案在遂昌县历史档案馆)。继续跟随红军部队的傅后洪后来北上,参加了“淮海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在部队荣立过二、三等功。退伍回乡后,一直从事农业劳动。他务实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享受到退伍军人待遇。
1935年6月5日,红军部队从苏村、大茗进入银坑,当夜在大茗坳与国民党部队相遇打了一仗,红军获得胜利,在银坑宿营,坚持战斗活动。6月7日,粟裕率红军300余人,从门阵出发,经交椅山、塔石、东店、百善、岭上到厚大。在厚大镇压了国民党乡长范大金。旋又佯攻汤溪城,随即从南门往琅琊方向折回山区,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8日,红军部队经过兰贝,又将地主范永新和徐寿升抓走,到梧桐村召开村民大会,把地主富户的粮食衣物分给贫苦农民,当场镇压了镇长范永新和兰贝地主徐寿升。9日,从潭背、东山翻山到乌云,镇压了国民党保长肖连福,事后,红军部队进入龙游、遂昌等地活动,继续开展游击活动。
交椅山红军标语,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交椅山村是红军活动驻地之一,村内现存的标语有“当红军最光荣,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打倒卖国的国民党”等七幅标语,用黑墨书写在民居的土墙上。
交椅山红军标语墙是个令人震撼的地方,它间接呈现了那段革命岁月。
时光回溯到1935年5月29日,粟裕率部300余人从溪口银坑(今属沙畈乡)一路翻山越岭来到大茗。在交椅山自然村,红军部队一到该村就打开地主家的粮仓衣橱,杀掉地主家的肥猪,给贫苦百姓分粮、分衣、分猪肉,大涨了穷苦百姓的志气。红军战士还在村民房屋墙体上书写了“打土豪、分田地、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最光荣,打倒卖国的国民党”等革命标语。
记者看到,在一堵斑驳的土墙上,“打土豪,分田地”、“工农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等80多年前书写的标语,虽然历经风雨的侵蚀,但仍依稀可以看出峥嵘岁月中留下的痕迹。这些都是红军进村时留下的宣传口号,也是粟裕将军在婺城区境内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重要历史印证,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
村支书叶明登告诉记者,原先这样的标语有七八条,但由于经历的年代较为久远,再加之近年来村庄整治,很多墙体被粉刷,红军标语遭到了破坏,留存下来已不多。不过,红军标语作为我区一项具有显著代表性的红色历史遗迹,具有较大稀缺性,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他吁请市、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
在交椅山村,不仅墙体上有革命标语,在室内也发现了这样的标语。在叶明登老屋的一块木板上,“农民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这几个用墨写的大字苍劲有力,至今仍清晰可辨。叶明登说,这处标语是五年前在整理堆积在这里的家什发现的,不过,在银坑、武义等地,也发现了相同题材的标语,字迹也都差不多。凭这一点可以猜测,这些标语都是由同一名红军战士所写。
在交椅山村,不仅有“红军路、红军桥、红军标语”,至今还遗存红军开展游击战的“红军洞”等革命遗迹。为了一探究竟,村支书领着我们去看这些被村民称为红军洞的地道。据说地道长达百余米,从“红军桥”下端的排水口一直通到正在筹建的粟裕将军纪念室。记者看到,这些洞口就像猫耳洞,若要进入,只能俯下身子钻进去。
近年来,为了弘扬红色文化,乡、村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为了设置粟裕将军纪念室,村里从农户那里租来了民房,并对其进行修缮。目前,前期资料整理收集、馆舍布置等工作已经完毕,接下来,还要做好图片资料上墙等工作,预计再过个把月就能投入使用。
在这座粟裕将军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里,我们看到了他睡过的那张花床,虽已经十分陈旧,却仍然保存完好,十分具有历史价值。叶明登说,村里一些农户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供红军使用的草鞋编织机、纺纱机等老物件,非常稀有,我们将会把它收集起来,在纪念室进行集中展示。
大茗傅氏源自福建蛟洋,叶氏源自松阳
据《大茗傅氏宗谱》记载,中华傅氏一族,自商(殷)第23代帝王武丁的国相傅说(yuè,约公元前1335—前1246年)得姓始(以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对傅说的记述为据),绵延迄今已历3300多年。据记载,进入闽西的傅氏始祖之一是以南公(1210—1277年),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安徽宿州知府,辞官后移居福建宁化石壁。其第三子正先,曾任职吏部,后随居宁化石壁,1277年流居傅家墙(今属连城县宣和乡)。正先公有八子,第七子念七郎辗转迁徙后定居蛟洋。
蛟洋是山清水秀、躬耕自足的好地方,肇基始祖念七郎公一系,在此繁衍生息,已历700余载,迄今裔孙繁衍到第30代4000余人丁。尚有多代裔孙播迁省内外,尤在浙江南部遂昌、松阳山区以及广东茂名,聚居的人数较多,有的成为当地望族。
康熙年间,第七子念七郎第十八代孙广兹、广林、广明、广廷、广兴五兄弟从蛟洋迁居大茗,是为大茗傅氏始祖。
相传傅氏家族,儿子傅喜荣官至宰相。其父傅老爷横行乡里,不近情理。有一年邻居建房,傅老爷有意阻挠,写家书给儿子,原想以儿子权势通过县太爷把邻居房子拆了。傅宰相收到家书,看后叹笑,当即挥墨劝慰家父,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傅老爷看过儿子的家书后,感悟到儿子心胸开阔明事理,心想远亲不如近邻。傅老爷转变想法后来到邻居家,把儿子的家书读给他们听,并主动让出三尺地基。邻居听后非常高兴,同时也让出了三尺地基,两户人家谦让变成了六尺弄堂。从此两家和睦相处,后人把此事传为佳话,并将弄堂命名为“和谦巷”。
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约1800年前,叶氏二十二世祖先叶望率族人从山东南迁而下,在松阳卯山之下觅得世外桃源,并在此地开枝散叶。于是,松阳就成了江南叶氏最早的定居地和发祥地。
据了解,松阳叶氏一脉,自江南叶氏始祖叶望南渡至松阳,距今已有1810年。卯峰叶氏始祖叶琚次子叶俭,致仕定居卯山,距今也有1690年。因此,叶氏后人建祠纪念俭公,至今尚留有俭公祠。松阳卯山还是道教圣地,松阳十大名人、道教宗师叶法善一生为道,受唐五代皇帝尊宠。他弘扬宣传道教思想,系统阐释了天道、人道、治道。
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留下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作为叶氏家训的精髓,提出的要勤、要俭、要和气、要仁让为先等都与现代提倡的精神文明非常契合,重温之后获益良多。
据该村今年76岁的老支书叶连高介绍,明正德年间,松阳叶氏后裔叶祖天迁居至东岭,为东岭叶氏始祖。大茗叶氏为东岭迁居。
整合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当然,除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大茗村的自然风光也很秀美。据统计,大茗村拥有山林面积8876亩,其中毛竹林近8000亩,是名副其实的“竹海”。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对竹可谓是情有独钟,吟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之千古绝句。走进山村,只见连片的竹林把古老的小山村装扮成绿的世界,挺拔的竹子齐齐伸向天际,一片青翠。连该村区域内的婺城区最高峰——小金竹尖(海拔1336米),也少不了个竹字。
大茗村有着高达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再加之700多米的海拔,在这样的环境中,宛若置身于天然氧吧,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是山下的两三倍,在这样清新纯净的空气中深呼吸,所有疲惫都将一扫而空。
在这里,高山、瀑布、峡谷、大片的竹林等自然景观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新的看点。登顶巍峨耸峙的婺城区第一高峰、海拔1336米的小金竹尖,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落差达20多米的白岩飞瀑,飞流直下,气贯长虹,颇具“百尺雪练裹沉雷”的神韵;幽深曲折的梨树源大峡谷,青山、绿水、怪石、深潭和飞瀑雄奇瑰丽,移步换景,美不胜收。对于爱好远足的驴友来说,大茗村是个观景揽胜、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
记者在村干部的陪同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爬坡,来到白岩瀑布前,只见瀑布从高达20多米的悬岩峭壁上飞泻而下,如苍龙白蛇般飞舞,气势万千。瀑布落入潭中,水溅如跳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使人不禁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大茗村分四个自然村,比较零散。最先看到的是外大茗,经过一个弯道,才看到里大茗,再经过一段路才到交椅山。交椅山村地处半山腰中,村庄坐南朝北,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且山清水秀、古木参天,一派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山村风光。
近年来,大茗村已成为人们红色旅游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经常有学校和机关单位等组织前来参观。来到交椅山寻访红色印记,瞻仰红色文化。
村主任郑竹琴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旅游推广力度的加大,城里市民也知晓了这处偏居一隅的“世外桃源”。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一拨拨游客慕名来到这里瞻仰红色文化,品味真山真水。正是得益于乡村旅游,这个人口只有500余人的小村,如今开放了两家乡村旅游接待点,可以满足100多位游客的用餐及住宿需求。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山村走出深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可以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及红色旅游资源是不可比拟的优势。对此,村两委对发展红色旅游也是信心满满。
叶明登说,大茗村远离市区,要吸引游客上山,必须要有特色。这就需要利用好各种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好红色旅游牌。该村将以粟裕将军纪念室建成开放为契机,积极整合资源,努力做足做透“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文章。
下一步,村里还将积极争取项目,完善旅游设施,今年力争上马白岩飞瀑游步道项目,同时还要谋划建设大茗至银坑的游步道项目,如果这个项目能谋划成功,不仅能让游客重走粟裕将军所走的“红军路”,增添红色旅游新内涵,还能弘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该村还要规划开发建设小金竹尖,让更多的人来攀登这座婺城乃至金华的最高峰。通过这些项目的打造,为红色旅游集聚人气,让绿水青山更多地变为金山银山。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