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今日乾西

梅花朵朵开

  ——浙江金华东市街小学“婺剧进校园”活动纪事

2016-07-14 09:41:3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水山谷 汪胜

  婺剧《十八棵青松》参加全省婺剧进校园精品汇报演出

  

  引言:

  由中宣部和文化部共同主办的2016年新年戏曲晚会在流光溢彩的国家大剧院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领导同志、国务委员、全国政协部分领导同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出席并观看演出,喜迎新年。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的婺剧《断桥》选段亮相本次晚会,这是今年央视戏曲晚会上演出时间最长的地方剧种节目,也是本届晚会全省唯一入选节目,更是婺剧首次入选央视新年戏曲晚会。

  2016年,央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婺剧经过层层筛选,从全国众多地方戏曲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入选猴年春晚戏曲联唱《戏游花果山》的六个剧种之一。

  当《姐妹易嫁》选段《树上喜鹊叫喳喳》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响后,婺剧,这一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家对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视,近年来,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现象被教育界、文化界广泛关注。金华市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婺剧进校园”活动,“婺娃娃”们清婉的唱腔、婀娜的身段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戏曲传承,关键要从娃娃抓起。让我们走进浙江中部金华城东的一所学校,这是一所见证城市变迁的学校,没有专业装备更没有什么名师的指导。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先后五次走进央视,2015年,东市街小学选送的节目《十八棵青松》,从全省2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代表金华婺城区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婺剧进校园精品演出,在那里,孩子们和全省观众一起,共同追寻心中的婺剧梦……

  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校长贾秀军等教师的培育,他们的成长给教育界、文化界以及自强不息的学子们以启发和借鉴。

  笔者所要讲述的故事,是一朵朵“小小梅花”和他们老师的故事。

  第三章婺剧之花绽放在校园

  开发婺剧教材

  当婺剧特色教育走上系统、正规的道路时,贾秀军觉得,开发编写一套婺剧教材,是当务之急。让低年级孩子读婺剧小故事,在有趣的情节中受到道德的教育;让中年级孩子读婺剧小百科,了解与婺剧相关的知识;让高年级孩子从婺剧小韵文中得到文学方面的提升,品味婺剧的音韵美。这样才能让学校的每一个孩子享受婺剧教育的成果。

  2014年初,东市街小学教师滕小祎接受了校长下达的一个任务,牵头编写一套与婺剧有关的读本,给孩子们看。

  一开始,滕小祎觉得自己脑子里装的婺剧知识少得可怜。慢慢地,滕小祎理清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低年级以婺剧小百科为主,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了解有关婺剧的知识;中年级以婺剧小故事为主,通过婺剧剧目内容的改编,让孩子们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高年级以婺剧中的经典唱词选摘为主,统称为“婺剧小韵文”,供孩子们边读边诵边模仿唱腔。

  框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滕小祎就开始组织学校老师分工协作,找寻资料。开始,她到百度中搜索,去浙江婺剧团的资料室查找,有关文字资料寥寥无几,完全够不成编写一本书的。后来,好不容易从浙江师范大学邓琪瑛女士手中获得了一些婺剧剧目的内容介绍。大家便决定就先从“婺剧小故事”的改编入手。

  滕小祎仔细地看着第一篇婺剧剧目内容简介,其中的人物关系复杂,主角特征并不明显,细节介绍几乎没有,语言枯燥乏味。其间还充斥着很多迷信、愚昧的内容。再加上很多剧目已经停演,无法找到视频资料,要想改编好,非常困难。

  不如就现有的婺剧剧目,看完一本,改编一篇。滕小祎突然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滕小祎说干就干。每天晚上,她戴上耳机,打开百度搜索到了视频“婺剧全集”,开始了她的“伪戏迷”生活。

  看完一出戏,往往需要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改编,就要趁着刚看完时的这一股热劲头马上动笔,才能一气呵成。于是,2014年的整个寒假,滕小祎基本上都是下午看一出戏,晚上改编,第二天再修改。刚开始,家里人并不反对,以为滕小祎只是心血来潮。第二日,滕小祎的先生便抗议了:“你搞什么?‘伊伊呀呀’地唱,唱得我头都痛了!”没办法,滕小祎只能戴上耳机,完全淹没在婺剧的天地里。

  滕小祎从未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婺剧。婺剧的唱腔那样丰富,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激越,时而低沉,旋律变化,如行云流水。

  婺剧的表演那样精彩,一抬眉,一垂首,蕴意无穷;一举手,一投足,自成一派。演员们或嬉笑,或怒骂,无尽风流。

  婺剧的故事更是那样跌宕起伏。《三女审子》中的三夫人与奸细斗志斗勇让滕小祎忍不住叫好;《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插科打诨,却不失正直之风令滕小祎敬佩;《清风亭》中张老汉夫妇的悲惨遭遇让滕小祎唏嘘不已……每一出戏都那样扣人心弦,令人欲罢不能。

  如果说,一开始滕小祎只是出于“完成任务”这样的想法来做这件事情,那么,在看了几出戏之后,她的想法变了。她发现,这些剧目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孩子们一看。也许他们并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和那么好的耐心看完一整出的戏,但至少,他们可以先了解这个故事,然后带着这一份了解,再去看戏,感受必然是不同的。”

  滕小祎下定决心,要把这些故事编好。

  她要做的,不是给孩子们一个主要内容,而是把整出戏凝练为一个小故事,这些个故事,应该有情节,有细节,有灵魂。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婺剧《洗马桥》有两条线,一条线以刘文龙为主。他高中状元后就被委派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十六年没有回家。另一条以刘文龙的妻子肖月英为主线。她在丈夫离家后悉心照料婆婆,得到丈夫表弟宋湘的关照。十六年丈夫沓无音信,婆婆做主让她嫁给宋湘。就在成亲的当天,丈夫突然回来……

  这么长的内容,要简缩为1500字左右的文字,从哪里入手?滕小祎思忖再三,决定丢开所有的交代和铺垫,直接从肖月英和宋湘准备成亲这天进行叙述,重点刻画肖月英的心理变化,从思念到矛盾,到接受,到看到丈夫归家后的欣喜,而后转为悲愤和怨恨,以她的回忆来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宋湘的着墨不多,最后以他的背影收尾,表现出其潇洒、成人之美的翩翩风度,改编后的故事也就以“大义宋湘”命名。

  婺剧《君子亭》讲的是风雨之夜易生与一女子在亭中一起躲雨的事。孤男寡女,易生谨守君子之礼,剧名也由此而来。这样的故事情节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不能理解的:男女在亭中躲雨怎么了?不是很正常吗?想来也是如此,并不精彩。怎么改呢?

  滕小祎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小片段。易生在去往亭子之前,因为病了,又是风雨交加,所以他坐在一户人家门口休息。这户人家的主人王素英及时地救助了他,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继续上京赶考,并借给他一把伞。这里的“救助”“鼓励”“送伞”都是有文章可作的。虽然点很小,但是给人的启发却很大,这个故事就叫做《送伞》。

  婺剧《麒麟带》是一个有关“负心汉”的鬼怪故事。这样的题材并不适合孩子们,但其中有关“诚信”的教育点还是值得孩子们一看的。于是,“血名字”的故事应运而生。

  ……

  看一出,改一出,以其中的德育内容为核心,把相同的德育目标故事放在一起,加上其他婺剧同事协助,30个“婺剧小故事”基本成形。

  让婺剧走进孩子心里

  在改编故事的时候,滕小祎一直在想:“我这样去写一个故事,孩子们会喜欢看吗?我的读者群是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能看得懂吗?”

  当她在改的时候,正读三年级的儿子总会走到妈妈身边瞟一眼。滕小祎觉得,何不先让儿子看,如果儿子觉得故事精彩,那么学校的孩子们也应该会喜欢。

  滕小祎问儿子:“想看吗?”

  “嗯!”他狠狠地点头,然后当起了第一个读者。

  “妈妈,这个故事太好看了!”他这样说。

  滕小祎突然有了信心。

  儿子天天问:“妈妈,你今天写过小故事吗?”滕小祎每写完一个小故事,儿子必定第一时间跑过来看。而最初的时候,滕小祎看婺剧,他是眼睛都不吝瞅瞅的,可后来,他也定定地站在电脑旁,可以长时间地驻足,并且与滕小祎一起品评哪个人物是什么样的,哪个人物是又是什么样的。

  滕小祎从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白鲞娘”这个称呼。每当她对孩子宠爱的时候,丈夫也说她是个“白鲞娘”。滕小祎也只大概知道这个称呼也许就是说宠爱孩子的父母吧。

  然而,当滕小祎看过婺剧《白鲞娘》。原来,两个孩子各自偷了一条白鲞。一个母亲让孩子把白鲞还回去,而另一位母亲则夸奖孩子“能干”,“有出息”。结果,那个被夸奖的孩子后来成了纨绔,最终因杀人而被处死刑。“白鲞娘”一词也由此而来,告诫父母不可溺爱孩子。

  看过这出戏,对于这个词,滕小祎终于恍然大悟。

  借着这个故事,她与儿子讨论两个母亲的不同行为对各自孩子的影响,并告诉他父母的批评有时也是出于爱。若是从前说这些,儿子必然会不以为然。但是看了这个故事,态度却谦恭了很多。

  滕小祎感叹,原来,婺剧也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在改编小故事的时候,滕小祎也选择了一些经典的唱段,选编了30篇小韵文。

  《婺剧小故事》读本分为“婺剧小故事”和“婺剧小韵文”两个部分,各30篇。前者侧重德育,后者侧重其文学价值,全方位地向孩子们展示一个缤纷多彩的婺剧世界。

  为了这套婺剧读本,不仅滕小祎,学校的其他老师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就连书中那些婺剧主要角色的漫画,也是由学校的美术老师朱亚郎创作的,原型都是我们的孩子,很有趣。

  得知东市街小学正在编写《婺剧小故事》读本,金华市婺剧促进会会长杨守春,副会长王小平、王亦平,婺城区婺剧促进会会长许光明都给予高度重视,到学校进行多次调研。许光明会长还为东市街小学拨出专款,作为出版经费。

  2015年8月,《婺剧小故事》读本终于由钱装书局正式出版。这一图文并茂的课外读本,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成为“抢手货”。该读本已经在婺城区“婺剧进校园”的10所试点学校推广。此外,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专家,浙江省婺剧促进会和金华各县(市、区)的婺剧促进会,甚至丽水、衢州等外地的婺剧促进会,都得到了赠送的读本

  东市街小学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就以《婺剧小故事》为教材,由6个老师具体负责。熟悉读本内容之后,老师会让孩子们欣赏配套视频,还会安排表演环节。上这样的课,孩子们特别开心。

  滕小祎有一次上婺剧小韵文《男儿报国气如山》(选自婺剧《洗马桥》),全班分小组合作。有一个小组的5个孩子特别好玩,其中一个孩子念白,其他孩子摆造型。虽然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但学过婺剧操,再模仿视频中演员的动作,倒也像模像样的,气场很足。这篇小韵文,孩子们不理解时,读起来很枯燥。滕小祎给他们讲了小故事《大义宋湘》,又让他们看了视频。理解之后,孩子们再来读这篇小韵文,就声情并茂了。

  婺剧读本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挖得比较深。比如古代科举、婚俗等知识,都可以渗透进去。这些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滕小祎有一次她给孩子们讲婺剧小故事,刚好讲到一个时间。她就对孩子们说:“一日一夜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子时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卯时是早晨5点到7点,古代官员这时已经去上班了,‘点卯’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孩子们听了,大为感慨:“原来古代官员这么辛苦啊!”

  像这样的小知识,孩子们都很感兴趣。

  贾秀军校长听了一节课,感觉容量很大。婺剧常识、做人的道理都融合进去,又让孩子们领略了文学之美,还锻炼了朗读、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婺剧的唱腔学习难度很大,学校就尝试就变“唱”为“诵”。孩子们边诵读,边学着剧目中演员的动作来模仿着做一做。还别说,有些孩子的架势特别棒,大花脸的方步,小花脸的滑稽,惟妙惟肖。

  再看整出戏的时候,大家都津津有味地看着,不时对演员的表演评头论足一番。他们为白牡丹的睿智而惊叹,为“讨饭国舅”的热心助人而敬佩,为“徐九经”的刚正不阿而赞叹不已……

  他们由衷地为婺剧写下赞词:

  六(1)班张丁允:《讨饭国舅》中的愁不怕心地真好,为了帮助别人,慷慨解囊。我很喜欢这部婺剧。

  五(2)班倪思源:我看了《徐九经升官记》之后,觉得婺剧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徐九经为人耿直,铁面无私。虽然他的样貌丑陋,但是他巧用妙计,让李倩娘和刘钰在一起。

  四(1)班王宇乐:婺剧能更详细地描述出故事的内容,让故事更加有趣。我喜欢婺剧。

  六(2)班陈安月:婺剧这种剧种我觉得非常吸引人。如婺剧中的走路姿势很有趣,唱腔也很吸引人,其中的故事看了更让你忘不了,而且从中更可以知道一个个小道理。所以大家一起来看婺剧吧!

  五(2)班祝之易:婺剧博大精深,里面的人物都表现得个性鲜明,而且婺剧能使人更加深刻地明白做人应该有怎样的德行。婺剧的好处真多!

  四(2)班程曦妍:我觉得婺剧中的丑角的动作和语言很搞笑,比如:人物很焦急的时候,会在那里甩袖子或走来走去。

  ……

  有理有据,有景有情,婺剧,真的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婺剧之花绽放

  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东市街小学成为了金华市婺剧教学的特色学校。在浙江,一提起婺剧,人们就会想到这所名副其实的“小”学校。在“巴掌大”的学校里,做出了这样一番成绩,成为婺剧名校,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共同心血。

  贾秀军这个婺剧校长也随之忙碌起来:忙着自学婺剧声段;忙着带队参加比赛;忙着“寓教于婺剧”,让孩子们学会团队精神、坚强品质、找回自信和积极性……在这些似乎与成绩无关的忙碌中,东市街小学找回了坚忍不拔、顽强不息的精气神。

  开展婺剧进校园后,通过婺剧欣赏,孩子们耳濡目染,经典剧目故事中的礼、孝、忠等优良传统,以及做人道理,深深融入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婺剧传统文化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本土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许多外地的学生,通过对婺剧的接触,深深爱上金华这座城市。

  婺剧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课堂。“双手捂住腹部一侧,身子微微往前倾……”在雏英争章课上,东市街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各种角色的行礼方式。“中国戏剧中每种角色都遵从特定礼仪,不能乱了套……”听着老师娓娓道来,学生们早已跃跃欲试,在这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各种角色,更全面了解了中华礼仪。学校通过教研活动等形式,初步形成了每门课程与婺剧艺术整合的教学模式。

  这两年,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教学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的婺剧教学也创造了辉煌。

  学习婺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练功,要练嗓子,孩子们常常会比较辛苦,面对困难,东市街小学的小演员们并不退缩,他们在老师的加油鼓劲下,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唱、念、做、打,都特别努力地练习。他们的坚持,也收获了许多。

  2014年1月,浙江省电视台少儿频道《小智情报站》栏目走进东市街小学,录制特色专题节目。2014年10月,东市街小学排演的婺剧折子戏《迎皇妃》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栏目组的外景拍摄,这是东市街小学与央视的第三次结缘,也是与《快乐戏园》栏目组的第二次合作。

  《快乐戏园》聚焦“婺娃娃”,并突出“婺剧薪火代代传”的主题,通过婺剧比赛,将优秀的老师、学生们集中在一起,配以婺剧名家的表演,展现师生情谊、婺剧情缘,突出婺剧魅力。同时,摄制组人员还在东阳横店影视城进行外景拍摄,拍摄内容为金华婺剧新一代佼佼者及“婺剧进校园”较为优秀的学生个人和团体。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婺剧小演员们认真的态度以及优美的唱腔、优雅的台风都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市街小学的孩子们还走出学校,走进农村开展义演。2014年9月19日,“信义金华·美丽婺城”婺风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在蒋堂镇直里村正式启动。开心的锣鼓敲出丰收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无尽的欢腾。

  他们敲起热情的鼓乐。小鼓手们一招一式,或捶或打,只听得鼓声时而浑厚,时而清脆,或徐徐数响,或急急而下,扣动心弦的喧天鼓声直把村中的男女老少都召唤到了现场,连许久不出门的八旬老妪也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小板凳匆匆赶来。一时间,直里村文化礼堂里里外外人头攒动,受气氛感染,村民们或祖孙携手,或邻里相依,一个个喜气洋洋,交谈甚欢,一派热烈景象。

  村民金仔高很兴奋,这鼓乐该有好多年没听到了,从前蒋堂镇的鼓乐由大锣、小锣、大钗、小钗、鼓“五响”和鸣,总会在元宵时与龙灯共舞,在年关时与鞭炮齐鸣,往年的这个时节,村民喜迎丰收,恰是村中鼓乐最欢腾的时候,如今耳旁的乐声有着不输往昔的欢快,但又有些许不同,听着更加振奋人心,觉得既熟悉又新鲜。

  在热烈精彩的掌声中,东市街小学“阿婺”剧社的小朋友们送上了婺剧折子戏《过河》,小演员们不再以传统婺剧的繁复装扮登台,而是个个轻装上阵,一步一趋,极具韵律感地模拟着过河时的种种情态,在灯光、音响、道具等的配合下呈现出更夺人耳目的舞台美术效果,隐隐传递着现代舞美意趣。

  2014年11月,来自浙江省内各地的婺剧方面专家及部分学校老师走进东市街小学,就婺剧特色教育进行调研学习。同时,该校选送的《见多少王孙公子把骏马乘》、《迎皇妃》分别获得金华市第三届中小学婺剧展演教师组和学生组一等奖。同年,东市街小学又在年度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传承考评工作中,荣获一等奖。

  2015年3月,东市街小学被授予“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示范单位”。2015年6月,东市街小学的婺剧节目《迎皇妃》在中国婺剧院小剧场和观众见面,孩子们有模有样的表演,博得了全省各地市关工委负责人的阵阵掌声。

  婺剧“乐动”整个校园

  良好的婺剧氛围,为东市街小学“阿婺”剧社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孩子们成长很快。像二年级的祝嘉瞬同学,虽然是社团里年纪最小的一个,但表现很棒,经常得到老师的夸赞。

  2015年10月18日,中国婺剧院迎来了演员最多、平均年龄最小的一场婺剧专场演出,由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省婺剧促进会主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婺剧促进会、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承办的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精品汇报演出在这里上演。

  传统婺剧片段、新编婺剧舞蹈、现代婺剧小戏……小演员们用他们颇具神韵的一招一式进行了演绎,引来掌声一片,展现了“婺剧进校园”近年来结下的丰硕成果。

  东市街小学新编婺剧节目《十八棵青松》参加了汇报演出。

  舞台上,“同志们……”随着戏中角色郭建光的一声嘹亮的颇带金华腔的号召,台上其余20名小战士齐刷刷地聚集到他的周围。扮演郭建光的小演员满脸严肃,两眼炯炯有神,一手握拳叉腰,一手单掌举天,就开了唱腔,唱词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真好一副正气凛然的抗战英雄形象。

  随后,孩子们各自散开,其中有四五名孩子,接二连三的做起了一连串的翻滚动作,娴熟的技艺、柔韧的肢体,让观众完全看不出来这只是一群业余的婺剧娃娃演员,引得现场喝彩声此起彼伏。

  为了区别于以往多以女生为主的传统剧,同时也为了结合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大背景,东市街小学最终选择了这出现代剧《十八棵青松》。该戏改编自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考虑到孩子们没有武功基础,可能达不到样板戏的要求,所以学校一开始就把这出戏定位为孩子们的婺剧类表演,而非样板戏,从孩子们的角度进行重新编排,只保留了词的部分,并且请了婺剧团的一级演奏员王光明老师为节目作曲和国家二级演员李俊杨老师进行动作的编排。待动作成熟后,由学校音乐老师负责进行唱腔的练习。

  从2015年暑假开始,孩子们就一直处在排练的状态中,平时上课,就抽中午空闲时间进行练习,因为一些唱腔的训练、基本功的练习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打磨,训练十分艰苦。

  艰苦的训练也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在汇报演出中,《十八棵青松》在全省2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博得在场观众如雷般的掌声。中央电视台全程录播,这是“阿婺”剧社的孩子们第五次上中央电视台了。

  接到任务后,副校长王丽贞和音乐老师傅毅君立即忙开了。王丽贞分管学校婺剧教学,这些年,一次次的参赛,王丽贞都会亲自带队,统筹安排,不仅给比赛的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鼓舞,更是让家长们觉得放心。每一次的带队,不管结果如何,其过程总是辛苦与收获并存。参赛的过程是否顺利,关键在于前期精细的准备工作,有序的操作环节,各部门的默契配合,还有突发事件的应变解决等。而这一切的统筹都需要在王丽贞的协调带领下完成。

  有一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快乐戏园》在东阳的拍摄,在检查完所有事物后,王校带领有关人员一同前往东阳横店影视城。当化完妆,准备穿戴服装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自己少了一条裤子,情况紧急,上哪去找呀?这时,王校看到随行的家长正好穿了一条红裤子,灵机一动,决定给这孩子试一试。好在最后,拍摄顺利完成,没有因为这一问题耽误拍摄行程。导演说“你们还真行,拍摄基本看不出不同。”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与以往比赛一样,这次参赛,也特别辛苦,从节目选材到编曲,再到一招一式,整个节目的编排历时近4个月。这段时间,孩子们收获甚多,尤其是家长们无私的支持给予学校和孩子们强大的力量。比如朱永伽妈妈,孩子们的戏服脱线了,她缝缝补补;孩子们台前幕后的精彩瞬间,她收集起来做成音乐相册。面对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感谢,她说:“为孩子们出点力,非常值得。这段时间,为了排练节目,老师和孩子们都很辛苦,我想给他们加加油。当然,结果不重要,孩子们通过排练,有经历,有成长,这就足够了。”到正式演出的那一刻,所有为之付出的人都非常感动。

  “婺剧进校园”的影响力已经不只局限于学校,你会看到,一个孩子影响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了一个社会群体,这样的力量传递下去是很强大的。

  浙江省政协原主席、省戏剧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国富给予了高度评价:“节目很丰富,演出也很精彩,非常值得肯定”。他认为,婺剧进校园,为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全国创造了很好的典范。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婺剧在新时代下复兴的希望。有20多个县(市、区)的同学们在认真地演出,而且很快乐,很愉悦,很享受,这说明他们沉浸其中,使戏曲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戏剧中有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值得弘扬。婺剧给同学们带来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

  “闯”出一片新天地

  婺剧进校园,激发了学生对婺剧文化的喜爱,也促进了孩子们乡土情怀的滋长。在东市街小学,随处可见的是婺剧元素,上下课的铃声也是婺剧音乐。

  婺剧的妆容漂亮,道具繁多,脸谱鲜艳……这些都成为夺人眼球的亮点,非常适合校园布置。东市街小学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并且对学校的墙体、宣传窗、电子屏以及教室进行了设计,在相关的区域内设立了六个“婺剧主题墙”,用以宣传婺剧文化。

  “主题墙”由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如“婺剧脸谱墙”选择学生的优秀婺剧脸谱作品进行展示;“婺剧形象设计墙”先由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婺剧人物形象进行设计,择优上墙;“婺剧宣传标语墙”则由学生自编一些宣传婺剧的标语,择优播放。这些“主题墙”既是学生学习的园地,又是展示交流自己作品的平台,有很强的互动性,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同时,婺剧操的普及,婺剧校本课程的建构、婺剧与学科的整合,使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婺剧,从中习得知识,学会做人,使不少孩子的言行举止变得“有范”起来。孩子们非常快乐地沉浸在婺剧的气氛中,那种快乐可以感染到周围的人,它传达出一种信息——婺剧这一传统文化很成功地融入了校园。

  台湾学者邓琪瑛说:“我更喜欢这种普及性地传承,而不是针对性培养,牵着更符合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婺剧进校园,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路子?如今,东市街小学借助学校原址扩建的契机,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探讨,将在新校园建立一座集表演、展览、交流为一体的婺剧文化展示中心。该展示中心具有博物馆的功能,置身其间,我们可以了解到婺剧发展的历史,婺剧的流派,婺剧的知识等。

  该展示中心同时可以进行演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汇报演出,可以与票友同台赛戏,与婺剧专业团队切磋,还可以在这里观看婺剧的经典剧目电影。社会各团体也可以借用这个场地开展与婺剧相关的各类活动。

  更重要的,该展示中心还将留下东市街小学“婺剧进校园”的足迹,展示学校的成果,激励所有的学生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梦,仍在延续……

  (本文原载《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第4期)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