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文化教育

一径书香润成长

——浙江省婺城区东市街小学“书香校园”创建纪事
2016-07-21 09:39:1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汪 胜

  【引言】

  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古老的金华古子城边,清风公园侧畔,坐落着一所小得不能再小的学校:一目了然的两幢教学楼,一个小小的操场,12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这就是东市街小学。

  说起东市街小学,或许源于一种缘份,那是2011年四月的一个傍晚,我路过东市街小学,孩子们正在学校门口的种植园内收获着长势喜人的蔬菜瓜果,这让我对这所学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几年来,我一直跟踪报道这所学校。

  从“巴掌大”的小学校到如今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从被人遗忘的角落到声名鹊起,在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改造、变迁中,东市街小学步履蹒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子。

  就是这样一所小学校,他们的婺剧特色教育连续七次走上中央电视台,老师、学生纷纷在全国的观众面前亮相;也是这样一所小学校,先后被评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且津津乐道的。

  然而,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根本的学校,东市街小学前后几任校长在探索特色教育的路上,一直推行、实践、坚持“书香校园”建设,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同样取得了非常显赫的成绩,早在2011年,就被评为了“全国书香校园”。

  读书,是一件自由的,自在的,安静的事情。阅读的氛围,应该就像一缕缕暗香,在无声无息中,在不知不觉中,萦绕在孩子的心头,并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一条能闻着那一缕缕幽香的通道。现任东市街小学校长贾秀军说起书香校园建设,没有引经据典,没有高亢嘹亮的口号,而是给我们描绘这样一个似有若无、意蕴深远的梦幻场景。

  这所微型、生源不足、各方面软件硬件都存在极大困难的学校,甚至在常人眼里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字号”荣耀的学校,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铺就那一径书香的呢?

  笔者所要讲述的,是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的读书故事……

  一座拦路的大山

  一本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场合,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国际格林奖获得者蒋风经常这样说。

  阅读,孩子情感发育的沃土。阅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世代的传承。它是我们赖以增长见识、了解世界的手段——它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外文化遗产所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这一点语文老师们深有体会。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们无书可读,那么,作为学校,作为老师,又该怎么办呢?

  1992年,姚杏仙老师来到东市街小学工作,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可以说,她见证了东市街小学二十几年来在时代潮流中的种种变迁。

  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大多都是附近的居民。虽然是城郊村,但是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错,家长对学业也比较重视,因此家里的藏书还算丰富。后来因为周边拆迁,生源发生了变化,多数孩子是跟随爸爸妈妈从外地来到这里生活学习。有的因为家境较差,买不起书;有的因为觉得要频繁搬家,带着书实在不方便;有的对教育并不那么重视……种种原因使得一个班里没有几个孩子的家里有课外书了。

  同是语文老师的吴雅玲深有体会,她挨家挨户去家访,总会特别留意这些家庭的藏书情况。但结果让人非常遗憾: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甚至没有自己专用的学习书桌,至于书柜,那时班里只有3个孩子家里有,还不到整个班级的10%。确实,相较于他们的收入,书价是昂贵的,买书是奢侈的。

  同时,家长对买书观念的落后问题也存在。

  一年级开学初,学校征订儿童报刊,每一个班级都有家长就提出反对,说孩子字都不认识几个,报纸订来有什么用。老师们听到这话都不知该怎么说。说得重了,怕伤了家长的心;不说吧,以后的工作又很难开展。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学校组织秋游春游的时候,班里的大多数孩子都会买一大堆零食,当时学校老师做过统计,平均每个孩子要花费十几元。十几元,足够买一本好书了。但是,相比于带零食的热情,家长们对买书的态度并没有这么积极,常常十天半个月还没有给孩子备好书。

  学生在家里无书可读,那么学校的藏书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长期以来,受到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合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七八个并未装满的不大的书柜就是全部家当。

  时任东市街小学的图书馆理员郑校梅坦言,这些书大多都是八九十年代添置的,版本陈旧,内容距离感较大,孩子们不爱看。虽然学校固定时间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但是真正走进这里并阅读的孩子很少很少。

  一支铺路的队伍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深知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东市街小学的老师们并没有因为现实存在的困难而放弃。相反,从2005年至今,该校连续三任校长周建新、庄正标、贾秀军一直将“书香校园”的营建作为工作重心。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要让所有老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一起追梦。

  他们的梦想,也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所有教师的读书热情,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教育梦想:“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价值取向,“追寻理想,超越自我”的目标追求。

  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构筑理想课堂,静心读书学习……东市街小学的老师们在摸索中前行,大家沉下心,做一位安静的读书人。

  把营造书香校园放在突出的位子,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时任东市街小学校长庄正标认为,读书对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也正因为此,东市街小学“书香校园”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孩子们有书可读。

  学校在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每个学期都采购一部分图书。同时,学校教务处还积极与金华市少儿图书馆联系,并达成了“流动图书馆”的协议: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送书到学校供孩子们借阅,每个月定期更换。这样使得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保证。

  老师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带来了自己家中的一部分藏书,无偿捐献给学校。邱嘉兵老师整理了儿子读的课外书,打成包带来;傅燕玲老师动员同样身为老师的先生帮着一起找书捐书;有的老师甚至自掏腰包去书店买一整套新书送给学校。

  与此同时,学校聘请专家,在学校为家长们开展有关阅读的专题讲座。其他老师也纷纷为此出招:班主任抓住家长会、家访、校门口家长接送等各个时机,与家长积极沟通,宣扬加强阅读的好处。姚杏仙老师请来了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献身说法;吴雅玲老师找来了“阅读点亮人生”各种资料;滕小祎老师通过对比小试验,让家长直观地体会到阅读的意义……

  在与家长大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班开始筹建“班级小书箱”。书箱里的书一部分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另一部分则由学生从家里带来“漂流”,学期结束后再带回去。

  一开始,因为家中的藏书有限,孩子们带来的书并没有什么质量,而且数量上也不够。一个星期强调下来,有的班级的小书箱里只装着零零星星的二十来本书,还不够人手一册。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设置班级“分享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得到“分享章”。有的采取定量阅读,带一本书,可以借阅五本,这样,书带得越多,借阅的也越多。有的班级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展“我最喜欢的漂流书”评比活动,为借阅次数最多的,最受孩子欢迎的书的主人颁奖,由此来提高孩子的阅读鉴赏水平。

  少儿图书馆的“流动书”,孩子们提供的“分享书”,学校原有的图书馆存书,复杂的来源极大地增加了图书管理的困难。在这一方面,先后担任过图书管理员的郑校梅老师、金慧婷老师、郑小芬老师都深有感触。她们的管理员都属于“兼职”,平时还担任着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工作,只能抽取空余时间来整理这些图书。孩子丢三落四在所难免,有时为了找回一本书,特别是少儿图书馆的书,得跑好几个班级。图书每月一更换,相应的书目也要跟上去,这个工作量非常大。金慧婷常常因此而加班加点。

  班级里的借阅也是如此。因为有的书是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刚开始,孩子的“个人所有”意识特别强,发现自己的书到了谁的手上,而那个小朋友与自己的关系并不是太好,就会把书拿回来,甚至私自带回家。有的孩子看书的习惯不太好,会把书弄破,小主人发现后又是各种心疼闹情绪。

  一堆筑路的砖石

  解决了“无书可读”的问题,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让孩子们高效地阅读,真正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老师们身先士卒,开启了“教师读书会”的征程。2007年始,由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牵头,每个学期都给全体老师布置特殊的作业——阅读。阅读的书目不仅包括教育教学类的书籍,还包括其它类别的书籍。与之相匹配的是每周的教师会议都会预留10分钟的时间,大家轮流进行“好书推荐”、“读书心得”等交流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而且也使得选书、读书变成一件快乐而轻松的事情。

  在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方面,语文老师挑起了大梁。他们各凭所长,各有突破。洪丽芳老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QQ作业上布置每天的阅读任务,有交流,有反馈,形式直观,孩子们借助这个平台,相互学习,相互鞭策。王丽贞老师推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办法,指导学生做阅读记录卡,一张卡片就是一段心路历程。邢秋虹老师、吴雅玲老师带领学生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通过“演一演”、“说一说”、“比一比”等方式来检验阅读的效果。

  在阅读指导实践方面,滕小祎老师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行动者。她所带的班级,曾经被评为“全国书香班级”。

  滕小祎自己就是一位“书迷”,因为爱看书,还曾上过《金华晚报》的头版。深受其益,所以,从教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探索课外阅读的引领之路。

  滕小祎认为,现在的孩子面对的诱惑比她们小时候多,电视、电脑,手机,无一不在和书本较劲,争着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最初的时候,文字肯定是不占优势的,因为小朋友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书籍的视觉冲击又远不如电视电脑那么强烈。所以,这就得老师出招,帮助孩子克服那些诱惑。而且,这些招术还常常得不停更新才可能有效。

  滕小祎运用的招术,也确实自成一套。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讲故事、看电影、猜想是常用的办法。这个讲故事与平常不同,因为它都是不完整的。有时讲一个开头,有时讲一个中间,有时讲一个最精彩的部分。电影也是一样,看其中最有趣的一段,然后就戛然而止。这时,孩子们特别想听、想看下去。这时滕小祎就告诉他们,这是哪一本书里的,可以自己去看。结果,第二天就有很多孩子带来了这本书,有的甚至已经津津有味地讲起书中的其它片段。滕老师戏称这一招叫“投石问路”。至于猜想,其实就是导读。拿到一本书,看一看封面,猜一猜其中的内容,甚至故意说错其中的一些内容,然后提出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来纠错的要求。这一招叫做“移花接木”。

  如果说,低年级的孩子,滕小祎重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那么,到了中年级,她便开始关注学生阅读行为的持续性以及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这时候的书厚起来了,图片也没那么多了,满满当当的文字,有的书与孩子的生活距离又挺遥远,确实有些枯燥和乏味。这时候如果没有持续的刺激,阅读行为不太可能坚持下去。滕小祎选用的刺激方式就是阅读检测。因为班里开展的是‘全班共读一本书’、‘小组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所以,这样的检测就成为可能。一开始滕小祎根据每天的阅读内容出几道题,第二天进行检查。后来,她就‘下岗’了,因为孩子们已经非常主动地承担了这一项任务。他们自己阅读,自己出题,相互检测,再配上她订制的‘阅读大富翁’奖章——他们一天中最盼望的,就是这阅读和检测时间了。这一招‘反客为主’到这里就算练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不仅在平时学习时间让孩子们阅读,给孩子们出题,甚至在寒假,在暑假,她也坚持和班里的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并时不时进行检测以了解孩子们的阅读情况。

  到了高年级,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成为重点。

  要想阅读有深度,思辩的阅读习惯是必须要养成的。滕小祎还在班级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活动,所不同的是她不再让学生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对情节的把握上,而是提出一些更深刻的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讨论:《童年》里你觉得谁的命运最可怜?如果你有一点小小的魔力,可以改变其中一个人物的命运,你会改变谁?为什么?《西游记》中如果由你来重新打造取经团队,你会选择哪些人去,为什么?《城南旧事》中《惠安馆》这一章节,因为英子的帮助,秀贞和妞儿母女得以团聚,但也因此去找思康三叔而丧命。你觉得英子究竟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电影版的《城南旧事》和书籍版的《城南旧事》你更喜欢哪一个?

  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孩子们的讨论特别热烈,可以说五花八门,各抒己见,其中也不乏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见解。滕小祎希望这样一次次的‘华山论剑’,可以像一颗颗种子在他们的心里萌芽,从而引发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

  滕小祎还采用“八仙过海”“比推擂台”等方式,想方设法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面。“每月共读一本书”是保底要求,阅读速度快的孩子,可以自由看其它书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推荐。有的孩子擅长表演,就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有的孩子擅长演讲,就利用PPT进行推荐;有的孩子擅长写作,则写成推荐文……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需要孩子认真去阅读,去备课,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自我提升。

  滕小祎在教学日记中写道:

  很是庆幸,把这个小小的舞台留给了孩子们。为了站上这个舞台,他们得自己去钻研课外书籍;他们得查阅资料,自学制作电子PPT的技巧;他们得绞尽脑汁,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显得与众不同。我们无法掌控孩子的课外时间,但可以吸引他们的目光;我们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脚步,无法阻止电脑走进孩子的生活,但可以引导孩子们好好利用它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我们无法给予孩子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但可以激励他们自学。然后,我们时刻准备着——下岗!

  一群寻香的孩子

  从无书可读到读好书,从囫囵吞枣到把书读好,东市街小学的孩子们循着书香有行的路程中,有了自己的收获。

  他们成了书籍的搬运工。每学期开学,带着心爱的课外书来到学校,放进“班级小书吧”,学期结束,又把这些书本带回家。书本上,多了一些陌生的笔迹,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生气,相反,他们因此而骄傲。在搬运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什么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他们成为了好书的宣传者。最近出什么新书了,哪一本书好看,哪一本书和语文书联系紧密,哪一本书曾经被拍成电影……各种与书有关的话题填满了他们的讲台。而那讲台上,往往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

  他们也是书籍的评论者。

  每天看几页书,然后完成一张阅读记录表公开展示,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很大收获,每位同学平均写了20000字的读书心得。当看完一本书之后,同学一起将自己的记录表整理装订,成为一本专门的课外阅读记录本,用以记录自己的阅读心路历程。无疑,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像丁雪珂同学在作文《神奇的魔术》中写的那样:

  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一本书看完,把记录表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了。看,我们从看一本书,不知不觉自己又创作了一本书。这真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啊,把它留着以后再看,会是多么有趣啊。

  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课外书的圈圈点点成为崭新的时尚,严丰颖同学就这样说:

  以前我的书没看时是空白的,看完了还是空白的。现在可不了,我看过的书到处是圈圈点点,两边空白的地方还记满了自己的感受。我把书读“厚”了,对文章的体会更深刻,听课效率更高,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学习方法让我受益无穷。

  很多孩子一年里可以读好多本书。以五年级为例,一年的时间,自由阅读除外,每个孩子一起读过的书有《城南旧事》、《童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人类的故事》、《呼兰河传》、《绿山墙的安妮》、《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最后一头战象》、《<资治通鉴>故事》,总计1600000字。这些阅读并非只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聚沙成塔,就是如此。

  才上二年级的胡雯茗同学就特别爱看书。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图馆看书,从《狼王梦》入手,她阅读了一系列沈古溪的动物小说。从书中孩子们知道了动物和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同样是二年级的杨月然更可爱,她甚至在出去骑小单车的时候都不忘带上一本书,看得忘了回家,有一次,杨月然迟了一个多小时回家,妈妈在家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她却还在家楼下看书看得正欢呢!”

  三年级胡程乐同学一开始不太喜欢看书,慢慢地就爱上了阅读。每天晚上半小时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书里的世界让他着迷。他还参加了百日阅读计划,每天都在完成当天的任务,“觉得很有意思”!

  胡翌开同学的暑假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那时,他在温州,每天下午必定会去图书馆阅读,多半会看到晚上八点三十分闭馆才肯回家。在这段时光里,他读了20多本书,其中有文学类的,历史类的,科学类的,也有一部分漫画书。他觉得这样的暑假特别充实。现在回想起来,仍趣味犹存。

  每个年级,每个班,像这样的小书迷越来越多,书迷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不仅自己认真看书,还带动家长一起阅读,很多同学的阅读记录本上也都留下了家长们的“墨宝”,阅读成为亲子之间有效沟通的工具。

  两朵幽放的奇葩

  最是书香能致远。东市街小学的老师们不仅推荐书目,引领孩子们读书,他们也根据学校教学需要编著书籍。

  2006年,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东市街小学自主编制的教材《欢乐中国节》问世。该套书共12册,分年级、分层次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文化等。这套教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成为学校“欢乐中国节”课程的硬件支持。2012年,该校“欢乐中国节”课程被评为“浙江省德育精品课程”。

  2013年,贾秀军到东市街小学担任校长。同为语文教师出身的她,对于“书香校园”的营建有一份特殊的情怀。

  她深知,教师对读书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书香校园”建设的质量。在重视婺剧特色教育的同时,贾秀军精心筹备,统筹安排,一系列精心组织的家校阅读交流会、家长请进课堂等活动深入展开……

  让家长实地感受“书香校园”、“理想课堂”的真正魅力。

  与此同时,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教师论坛也在学校形成,老师们站在理性的高度,集体思考阅读的价值。

  ……

  所有这些,不断地催生着教师对读书的热情,教师们对阅读的思想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引领学生阅读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教师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贾秀军认为,“书香校园”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工作,只有广大师生的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才会有生命力。为了培育教师的读书情结,贾秀军等学校班子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觉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大力倡导要读好书,多读书。

  学校是“全国书香校园”,又是婺剧特色学校,贾秀军思考,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孩子从中受益,得到熏陶。几经思考,一个思路在贾秀军脑海中形成:开发编写一套婺剧教材。

  从2014年初开始筹备,东市街小学自行编写的阅读教材《婺剧小故事读本》从找资料到编写再到试行,最后于2015年8月正式出版。这册书凝聚着全体教师的无数心血,全方位地向孩子们展示一个缤纷多彩的婺剧世界。其图文并茂的版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更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很多孩子一捧着它就爱不释手,其中的故事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婺剧剧目的内容,还教会他们如何做事做人。

  婺剧,不再是遥远的舞台上的身影,也不再是那些听不懂的唱腔,它是可以捧在手里的文字,是可以看懂的故事。孩子们在真阅读中才会真喜欢,在真喜欢中才会真热爱。这一份热爱没有什么功利性,但也许可以影响孩子一生。贾秀军说,就像阅读,也是这样。

  随着书香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已逐渐形成。如今,东市街小学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旧址改造的新校园已经建成,这将是金华文化古街区最靓丽的风景。

  书香校园建设,不仅改变着学校的发展模式,促进学校品位的提升,也改变着教师的教育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改变着学生的成长方式,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从而惠及千万个学生家庭,推动着整个书香社会的发展进程。

  阅读,如一盏智慧明灯,点亮了东小学子的心灵。

  如今,阅读已经成为东小全体上下的一种幸福体验。领导的亲师阅读,教师的亲生阅读,家长的亲子阅读,共同筑起了一个文化学习的平台。在这里,老师和孩子们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提升自我,在这里,阅读成了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

  阅读改变人生。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踏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便一直脚踏实地地阅读。这是个好的开始,是孩子们知识城堡最扎实的地基。无论将来孩子们走到哪里,相信他们都不会忘记这六年浸润书香的历程;无论走到哪里,相信他们都会记得这个散发着淡淡书香的班级;无论走到哪里,相信他们必然将与书为侣,怀一袭清香,开启自己的亮丽人生。

  他们深信: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还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伴随着奏出人生美妙的乐章。

  我们期待着那原本就已铺就的一径书香能继续在这所学校散发,与古子城的古味,清风公园的雅味相融合,成为这里每一个东小学子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味。

  让阅读伴随孩子一生,在书本的海洋里,开启他们的亮丽人生。

  (本文采写过程中,东市街小学滕小祎老师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浙师大人文学院文学硕士刘颖做了前期资料整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 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