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龙桥镇天姆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公路边一排排整齐的绿化带以及一幢幢新楼,干净整洁的村内卫生环境让人豁然开朗,天姆山村历史悠久,因山而名,古称天懋山,亦称天姥山,今谐称天姆山,以李、徐为主姓。天姆山村约有730户人家,人口近1870人,占地面积2000多亩。
走进天姆山村的文化礼堂,婺剧文化馆和茶文化馆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见婺剧文化馆里整齐地摆放着从村上搜集来的古时的蟒袍、斗篷、云肩、官服、龙套衣、靴鞋、战旗、玉带等戏服与道具。而另一边的茶文化馆里,罗列着各种茶样,墙上一幅幅茶场的照片述说着天姆山村茶文化变迁。一旁的茶具整齐的摆放着各类器皿。文化长廊里,几个老人说着家长里短,分享有趣之事,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据了解,天姆山村的茶文化由来已久。1976年,村支书张升觉得天姆山村荒山较多,土地肥沃,降雨量适中,非常适合种植茶叶,于是他四处打听,当得知绍兴的茶厂是当时浙江运作的最好的,张升与陈日功两人马上组织村里的干部和党员们一起到绍兴上旺村的茶叶山上去参观考察。了解了茶叶厂的运行模式后,村委们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希望发动村里的百姓们共同致富。茶叶更是远销山东、天津等地。现在天姆山村每年都有1千5百多担茶叶的收入,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如果说天姆山村的茶场富了村民的口袋,那么婺剧则是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村上的会计徐三炉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村在解放前期就成立了婺剧团,而且小有名气,人最多的时候,一个剧团有40几个人呢,附近的村上都邀请我们村上的剧团去唱戏的。”
而张林瑞老人便是跟着天姆山村婺剧团成长的。据张林瑞老人回忆,当时农忙时下地,农闲时唱戏,成为了天姆山村民平时生活的主要乐趣。而天姆山婺剧团更是成为了天姆山村的活招牌,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妇孺稚童,都能哼唱上几句。
张林瑞从13岁开始接触婺剧,生活已经可以说是跟婺剧密不可分了。他不仅能够上台表演,作为剧团的正吹,他吹拉弹唱更是样样精通,二胡、板胡、笛子、唢呐……几乎没有他不会的乐器。对婺剧的喜爱和钻研,使得张林瑞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到了后期,很多附近甚至偏远地区的人都慕名前来拜师,尊称他为“张老师”。而张林瑞也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女儿也走上了婺剧演员的道路。
后来随着文化大革命,村上的戏班子也解散了。但张林瑞老人怀着对婺剧的一腔热情,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走南闯北的婺剧之路,去过义乌,兰溪,新安江等地,呆过好多个剧团。“我68岁那年才走下舞台,支撑着我的就是对于婺剧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张林瑞说道。
但到了本世纪初,婺剧的热潮很快出现了退潮。看着学婺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张林瑞常常会感到一种力不从心的挫败感。
“现在好了,村上办起了文化礼堂,将以前的一些关于婺剧的东西都展示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婺剧,上次我孙子还兴奋的跑来问我以前戏班子的事呢。这样挺好的。”张林瑞欣慰地说道。
现在80岁高龄的张林瑞老人,已经不上台演出了。空闲的时候,他会和几个老朋友,坐在文化长廊上,品几口茶,拉拉二胡,唱唱戏,有时玩耍的小孩子感兴趣了,就教上那么一两句。看看天空飘过的云,听听潺潺的流水,过着属于他们老一辈的“诗”样的人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