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生活

重节义、励有志,书香传家数百年

2016-08-12 09:47:1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章一平

  走进白龙桥镇桃源村,只见该村一幢幢整齐排列的新楼房,风景秀美,环境整洁,超市、医院、小学、幼儿园等配套齐全,是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因为建设九峰水库,2004~2008年,岭上乡的苏村、岭上村、东会村、里门殿村、石埠头村、黄麻山村、黄岩孔村、蒋畈村、邵家源村九个村的一半多人口迁移到现址,此外还有十几户来自汤溪镇陶寺村的村民,共有住户1100多户,人口2800多人。从2006年开始,村民们陆续从老家搬出,在桃源村建起新房,成家立业。当时这里叫做白龙桥上邵移民安置区。2014年,因岭上乡以前曾称为桃源乡,所以该村命名为“桃源村”。

  来自库区九村的移民,难忘他们的故乡,难忘他们的祖训,难忘他们的好家风。为此,该村村两委想村民之所想,在村办公楼建起了文化礼堂,在村办公楼边建起了文化长廊。记者看到,在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里,满满地记载着他们的根,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好家风。

  《章姓家训》入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据岭上村章氏宗谱卷之一和有关史料记载,章姓立姓自韅,韅是姜太公吕尚裔孙。春秋时袭封地鄣为齐所并,其后人遂去邑以章为姓,定居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到了晋代,兵部尚书章岩入闽,定居南安。至唐末,章岩十世孙章及由南安迁居浦城。其子章修,为福州军事判官。章仔钧是章修与夫人刘氏所生长子。各地章氏会(族)谱都记载“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认同浦城为祖地,始祖统于章仔钧。

  章仔钧(868~941年):字仲举,号彰良,福建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世称太傅公,是《章氏家训》的创立者。自幼勤奋好学,后出仕为官,深受百姓爱戴。其素以“吾不幸生当乱世,诸子当以‘仁’字为名,示其有志于仁也”戒其子孙。卒后获赠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武宁郡开国伯,后追赠琅琊王。

  《章氏家训》是中国著名的家训之一,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作者章仔钧,世称其为太傅公。2015年入选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古老的《章姓家训》流传千年,至今仍有人朝夕诵念:“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

  《章氏家训》主要内容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忍让安家,嫖赌败家,凶暴亡家,不存猜忌,不听离间,不生愤事,不专公利。其最核心的内容是耕读和勤俭,最核心的思想在于教育子孙后代以知书达理修身立命,遵守规矩为家族争光。

  金华章氏系崇德堂派,仁燧支系。据记载,宋南渡时福建浦城章氏始祖章及十六世孙(仁燧十三世孙)章关自永康射垜(今永康石柱镇谢垜村)出赘金华何氏,章关遂为金华崇德堂始祖。岭上乡岭上村章氏为仁燧之后。始祖于清初因经商爱此山水形胜而定居在岭上。

  在岭上村章氏宗谱卷之一的章氏家规十则中,除了尊爱长、重礼谒、慎丧礼、定祭仪、禁盗砍、严婚娶、谨闺门、重节义、励有志、惩不悛等十则外,在1917年,还新增了鼓励读书的规定:自科举废学校兴,士子上进必由学校出身。嗣后子孙入校读书,有能初高小学校毕业,奖给钱八千文;及中学校毕业者,奖给钱二十四千文;省垣高等学校毕业,奖给钱三十二千文;京师大学校通儒院另议。其余无论何等学校照捐纳例,概不给奖,以公币无多,示有限制也。(注:当时银元一元可换铜钱一千零二十二文,1911~1919年米价为每旧石6银元,一旧石为178斤)

  黄石公三试张良,方传兵书

  据清河张氏宗谱卷之一记载,张姓来源于河北省清河县。

  东会村张氏始祖为崇三公,是金华府义乌县人,后传到第三代孙光林、光维、光庆、光芳四兄弟,四兄弟择地迁居金华府汤溪县亭安庄东会地方居住,是为东会村张氏始祖。

  在清河张氏宗谱家训中,有着这样一条规定:子孙有过恶者诲戒不悛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祖宗也,知过则复之。在古代,谱削其名是很重的处罚,但张氏宗谱又赏罚分明,作出了知过则复之的规定,就是知道过错,能够改正,则可以恢复族谱,应该说规定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在清河张氏宗谱卷之一中还有张良的记载,张良,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是今河南禹州人。

  相传张良逃亡到下邳后,有一天在桥上漫步,遇见一位穿着道家服装的老翁。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桥去把我的鞋子取来!”张良是大家子弟,听了一惊,真想给他一拳,但见此翁年已老迈,便强忍怒火,下桥为老翁取鞋,取后上桥跪进。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替他穿上,一笑而去,张良感到很惊讶。老翁去了一里多路又回身转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五日之后一早在此等我。”张良觉得奇怪,跪而答应。

  五日后一大早,张良来到桥上,老翁已先在。老翁大怒,对张良说:“与老人约定,为何迟到?回去吧,五日后早些来!”如约,张良在鸡鸣时前往,可老翁又先在桥上。老翁怒容满面地斥责张良:“为什么又迟到?五日后可要早来。”

  五日后,张良在半夜就到,过了一会儿老翁才来。这次老翁高兴地说:“应该如此!”于是拿出一部书,对张良道:“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当王者之师,十年后定能成功。十三年后你来见我,我是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天亮后张良取看此书,乃是《太公兵法》,从此时常读诵。张良后来终于辅佐刘邦成了帝业。老翁佚姓名,后人以其自称“济北谷城山下黄石”,所以名之为黄石公。

  传承好传统、好家风数百年

  数百年来,九个村的村民们传承了重节义、励有志、重视教育的好传统、好家风。

  岭上章望原(1780~1835年),字宗道,号望原,其父章兆高,勤俭成家,其兄去世早。公虽家务繁杂,但仍最爱读书。长习举业,改名登太学生。自望原之后,单传三代,其子福清、孙昱刚、曾孙秋熟均为太学生,拔萃于众。至第五代秋熟长子允修为汤邑(汤溪县)庠生(注: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中生员的别称,即秀才),四子允德也为太学生。至第六代,允修三子叶吉为金陵大学毕业生,允德次子章寿柏、四子章孝奎均为高小生,至第七、第八代,叶吉四子章文琴为南京大学学生,文琴长子晓宇、次子晓睿、三子晓历都是大学生,孝奎长孙旭明也是大学生。望原公一门书香,八代都有太学生、大学生,其中第五代有太学生五人、庠生一人。六至八代,有大学生六人,高中生更难以计数。

  望原公功名未就,遂钻研医书、膏方,以致医术高明,曾捐助建里门之庙,修堰下之路,捐资修建县城城隍庙、城垣、赈济饥民等,可谓公一生急公好义,善举彰显乡里。

  望原公曾孙章秋熟(1841~1889年),一生有两件事情令后人难忘。一是他曾请教师教戏,在岭上村创办了一个演出水平较高的大戏班,曾轰动一时。二是有一年厚大、岭上一带发生瘟疫,听说有人吃了生萝卜,病情便有转机。因此许多人就到处寻找萝卜,一时“萝卜抵人参”非常难求。那时山区田地少,种萝卜的更少。恰好那一年章秋熟家种了三斗田(相当于现在的0.75亩)的萝卜,当妻子告诉秋熟,不少人私自到田里拔萝卜吃,非常可惜,问他要不要阻止时,秋熟不但不责备拔萝卜的人,而是连连说:“救命要紧,救急要紧,萝卜哪有命贵,就让他们拔好了!”此话一出,那三斗田的萝卜连根被众人拔得干干净净。一丘田的萝卜被拔光了,瘟疫也得到了控制。

  岭上村邱廉善(1878~1940年),汤邑庠生,文理兼修,学业有成。他帮本村章氏、邻村苏氏均修过宗谱。曾帮人打赢过官司,事主因此酬谢他400银元,而他却坚辞不受,事主言谢再三,邱廉善不得已,就说:“你一定要谢,就给我找一块身后安寝之地。”

  事主当场答应。后来,邱廉善果然寿终正寝他乡。

  邱廉善的五子九孙中,从政从医者众。长子寿域一生从医开药店,治病救人。寿域长子兆麟继从父业,当过赤脚医生。四子寿松是有名的中医医师。其长子兆昆,上海第三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上海市胸科医院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次子兆仑,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曾任金华市卫生局局副局长、防疫站站长等职务。五子寿封(即震泽)也是从医,后来才到金融部门工作。震泽长子兆根,系浙江大学教配电专业毕业,曾任金华市印染厂等企业工程师;次子兆祥,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曾任金华市府办秘书、副主任、市外贸局副局长、调研员等职。

  多年来,岭上乡的村民正是传承了重视教育、助人为乐的好家风、好传统,从而涌现了许多动人的好故事,如王麻山王门多才俊、蒋畈程连贵教子成才等;培养了许多演奏家、水利专家、育种专家、地质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和干部,培养了众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培育了众多的名匠和能人。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