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镇是国家级生态镇,距市区18公里,总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该镇东接白龙桥,南通沙畈,西至汤溪,北连蒋堂,可谓金华西南部重镇,是平原进入山区的交会点,其建制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一条清澈见底的白沙溪穿镇而过,它不仅是当地百姓的“母亲河”,更记录着千百年来琅琊人治水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琅琊镇承担起了向市区居民供水的重任,金兰水库和金沙湾水厂就位于该镇。既然是饮用水源地,生态涵养就是该镇的重要工作之一。借助“五水共治”的东风,琅琊镇加强了对水源地的保护,2014年将功能区内所有的养殖场和锯板厂拆除,并对土地进行复耕。如今,白沙溪的每条支流都有专人全天候进行保洁,确保金兰水库的水质安全。
这些年来,当地群众为保障市区供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琅琊人深知,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发展工业经济这条路注定是行不通的。那走什么样的路,老百姓日子才会更好过?穿镇而过的清凉的白沙溪给了琅琊人灵感,他们在爱水、护水的同时,利用水资源做出了一篇“冷水经济”的大文章。
一只有历史故事的鳖
鼋生土鳖与“白沙老爷”卢文台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渊源。相传西汉末年,骠骑将军卢文台扶助刘秀除莽复汉,骁勇善战,后率三十六将来到金华南山白沙溪畔习武耕读。那时这一带虽然风光秀丽,但每到梅雨汛期,洪水泛滥,庄稼绝收,百姓叫苦连天。卢文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率众将士和乡民开始艰苦的治水工程。无奈工程浩大,万般辛苦,大伙体力耗尽,却功效甚微,卢文台忧心如焚。
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南山之巅七彩云尖站着一位太子爷,大声说道:“吾乃龙王六太子鼋(曾助大禹治水而立头功),父王差吾前来助你治水疏洪,济福人间。白沙溪畔泉口边有一磨盘大鳖,乃吾点石生化而来。你去捉来煮汤分与众乡亲喝了,即能恢复体力,从此劳作不疲,百里长堰定能早日建成。”卢文台得此玄机,率众赶到泉口边,见一神鳖昂首以待,便合力捉回,煮鳖熬汤。果不其然,但凡吃过鳖肉鳖汤的乡民百姓,个个干劲冲天、力大无比,水患彻底根治。说来也怪,从此,白沙溪泉口一带总会出现众多神似“鼋”的土鳖,当地乡民视其为珍品,上贡朝廷。
故事终归是故事,但在白沙溪一带,琅琊镇里,的确有个叫泉口村的地方。这里就是“鼋生”土鳖栖息地———浙江鼋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金华南山脚下,养殖基地三面环山,风景秀丽,环境优雅。基地拥有中华鳖养殖水面400多亩,水源来自金华市饮用水源的金兰水库,是浙中规模最大的原生态中华鳖放养基地。浙江鼋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如今的发展趋势,自然少不了董事长杨建忠多年来的努力。
据杨建忠介绍,目前生态养殖场主要以养殖日本品系中华鳖和本地中华鳖选育出的一个新品种,也就是鼋生土鳖为主。和其他养殖场不同,杨建忠的生态养殖场没有温室和大棚,一切都暴露在自然条件下,实行原生态放养。为了保证鼋生土鳖的野性,除了生长环境以外,在饲料的选择上杨建忠也是非常讲究。以投喂内陆小鱼、螺蛳、蚌肉、蚯蚓等天然鲜活饲料为主,辅助投喂自己代加工的高蛋白混合饲料,实现养殖全过程低碳化、生态化。
“与温室培养鳖相比,鼋生土鳖的养殖时间更长,成本更高,并且鼋生土鳖的存活率为70%左右。”杨建忠说。据了解,温室培养鳖养殖的时间一般在一年以内,体色偏暗,呈灰黑色,裙边薄软、下垂,脚爪较钝,肉质粗松、胶原蛋白低易烧熟。鼋生土鳖则为茶绿色、淡黄色,裙边宽厚结实,脚爪尖锐,肉质细紧、胶原蛋白多不易烧熟,更重要的是,一只鼋生土鳖至少需要三年的养殖时间。
在杨建忠的生态养殖场,每一只鼋生土鳖从种苗孵化、野外养殖、品质检测,鼋生的专业管理团队都给它们建立了成长档案,确保了鼋生土鳖的优良品质。除此之外,生态养殖场还实行了质量追溯防伪管理模式,给上市的鼋生土鳖统一佩带数字化加密追溯标牌,市民可通过超市追溯机、短信、电话等多种方式查询鼋生土鳖的“身世”。
特有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科学的养殖方法,让生态养殖场较早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同时被评为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目前,生态养殖场还有一个新亮点,便是根据“五水共治”的精神要求,生态养殖场在浙江省率先安装了尾水处理设施。“通过物理水处理与植物净化生态处理相结合,使所有尾水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再排放到养殖场下游,供下游的葡萄基地使用。”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