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周末人物

施水云:金华地区小锣书最后的传承者

2016-09-23 10:01:5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胡敏霞

  小锣书,俗称“唱梨膏糖”,前身是清末的“说朝报”。当时卖“朝报”的人为了吸引路人,一面敲小锣一面用方言念“朝报”的重要新闻。后来它发展成为说唱曲艺,抗战时流传到兰溪、金华一带,盛极一时。小锣书的表演形式简单,多在露天演唱,一副三角架,一张长凳代表舞台,一人或二人一搭一挡说唱,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最早的时候,在金华一带有十多个小锣书表演者,发展到现在,会小锣书的人已经只剩下施水云一人了。近日,记者找到施水云,听他讲述自己和小锣书的故事。

  十七八岁开始拜师学艺

  今年86岁的施水云说小锣书已经有64个年头了。他告诉记者,说小锣书为的是卖梨膏糖,最早流行于杭州。后来,小锣书传到了兰溪、金华一带,对于打着小锣卖梨膏糖的场景,施水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候,卖梨膏糖人在卖梨膏糖之前,必定会边敲着小锣边说唱,自然吸引很多人过来看热闹,里三圈、外三圈地围得水泄不通,见人多了,卖梨膏糖的人就开始卖糖。用说小锣书来吸引顾客,这样的方法倒也能赚不少钱。”

  听得多了之后,施水云对说小锣书倒也有了几分兴趣,但要说施水云开始说小锣书的原因,还得归结于养家糊口。十七岁那年,施水云离开家自力更生,但在那个年代,找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了找工作,施水云也没少费劲,但最终都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看着卖梨膏糖的一天下来能赚不少钱,于是,我就想着,何不向他们拜师学艺呢?学会了也算是一门技艺。”于是,那一年,施水云开始拜师学说小锣书。

  一副三角架,一张长板凳,一只锣,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梨膏糖卖到哪里他们就把小锣书说到哪里。“小锣书的内容既有滑稽笑料,也有即兴随编。配合唱段,时常会做一些滑稽的表情,运用口技,马跑、虎叫、狼嚎等声效模仿得惟妙惟肖。”施水云说道,“那个年代,网络不发达,连电视机都没有,所以小锣书不管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

  小锣书历经岁月沉浮

  跟着师傅学了三年之久,施水云才算出师。而后,他便开始“自立门户”,一个人开始四处卖梨膏糖说小锣书。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一头装着一盏煤油灯,一头装着梨膏糖,“梨膏糖一般都是在晚上卖的。听到哪里有锣鼓声,大伙儿准都往这边跑。一个晚上下来倒也能赚个10多元钱。”施水云说。

  但好景不长,到了1956年“文革”爆发,说小锣书也被禁止了。靠着卖梨膏糖说小锣书谋生的施水云成了“失业者”。为了讨生活,他只能去饮食店里做服务员,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采购员,被派到汉口采购食品,一去就是一年多。“在汉口的那段时间,是我最难熬的一段时间,生活条件很艰苦。”施水云回忆说,“之后,从汉口回来,休息不到半个月时间,又派我去齐齐哈尔,我怎么也不肯去了。”梨膏糖不能卖,小锣书也说不成,施水云的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直到1980年,浙江省文化厅厅长下发文件,小锣书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施水云才得以继续踏上了靠卖梨膏糖、说小锣书为生的生活,行走在各个村子之间。“那几年,我跑遍金华的各个乡镇,一年下来表演的次数有两三百场呢!”

  从艺60多年,施水云所说的小锣书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说小锣书这么多年,肚子里有很多货。”丰富的生活阅历,给了施水云丰富的说唱题材,信手就能来上一段。施水云说,这些说唱题材全来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成了他创作的素材来源。他先后编演的《济公》、《智取威虎山》、《雷锋》、《黄大仙故事》、《农村十二年远景》、《看图识字》等曲目讽喻社会弊端,宣传好人好事,寓教育于诙谐幽默之中,深受群众的喜爱。施水云说,在平时的创作过程当中,他会根据不同观众创作不同的内容,还经常针砭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在表演时教育村民。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有了电视机,有了电脑,没人愿意听小锣书咯。”施水云感叹说,“我是小锣书最后一位传承者,今年我已经86岁了,等我不在了,也就没有人会说了……”

责任编辑: 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