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浙中兴汉文化社在金华江北第一百货举办了一场中秋拜月活动,吸引了无数金华人驻足观看,也让不少人对汉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浙中兴汉文化社是浙江金华地区目前最大的汉文化传播推广的民间团体,成立于2008年,自成立以来,社团一直致力于汉民族传统节日、礼仪以及服饰的推广工作,每逢一些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各种活动以更好地宣传汉文化。近日,记者找到了该社团的其中一位负责人徐俊捷,听他讲述自己和社团背后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了解了汉服
初见徐俊捷的时候,便能感受到他身上的文人气息,腼腆、安静。在采访中,徐俊捷告诉记者,高中时自己学的是文科,大学时学的是轿车维修专业,但却在大学里接触并喜欢上了汉文化。
一个工科出身的男生怎么会喜欢上汉文化的呢?原来,历史是徐俊捷的最爱,高中那会儿,他还是班里的历史课代表,虽然大学学的是轿车维修专业,但只要一有空,徐俊捷肯定会在图书馆里“啃”历史书。他说:“历史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2008年,中国作为奥运会的承办方,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举办方在网上征集礼仪服饰推荐稿。当时,有网友推荐希望能够采用汉服。而这则征集稿刚好被刚上大一的徐俊捷看到。汉服长什么样?于是,徐俊捷带着好奇心开始在网上搜罗各种汉服服饰的样式,“原来,汉服这么好看,比中山装好看多了!”从那时候开始,徐俊捷便喜欢上了传统的汉服。
半路出家的徐俊捷对汉服并没有什么了解,更别提对汉文化的了解了。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加入了浙中兴汉文化社(当时叫八婺文化社)。“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这是当时八婺文化社的一句口号,意思是想了解汉文化,要从了解汉服开始,从而去更好地推广汉文化。
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八婺文化社的负责人当时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在公园、茶楼等公共场所,让社员们穿上汉服,以此来推广汉文化。但在八年前,汉文化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们所了解,当社员们穿着汉服走在人群中时,很多人都会投来异样的眼光,“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对于徐俊捷来说,自己对汉文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对汉服的认识上,好看、与众不同。
而后,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自己对汉文化的不断接触,他对汉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汉服的认识也有了一个提高,“原来,汉服是代表汉族的一种文化。”
做汉文化的推动者
八年前,汉文化对于大部分的金华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人们不知道汉文化是什么,更不知道它存在的意义。然而,八年后的今天,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汉文化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刚开始,社团里总共只有十几个人参加,当时全国有一个关注汉文化的百度贴吧,人数不过3万人左右。发展到现在,我们社团已经有400多人,而这个贴吧的人数也达到了40余万人次。可见,汉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徐俊捷说道。
人数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一群汉文化爱好者们的坚持。2009年至2010年,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浙中兴汉文化社几乎没有什么对外的宣传活动,那段时间,社员们都在潜心研究汉文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理论知识的积累,以达到厚积薄发。
直到2011年,原本因为人员问题而解散的八婺文化社重新组建,并由徐俊捷开始负责主持一些活动。据徐俊捷介绍,目前,社团里的成员主要以大学生为主,社团通过创建QQ群、微信群等方便快捷的联系方式,线上交流,线下组织活动,从而更加有序地进行汉文化的推广活动。
《左传—成公十三年》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战争,在和平年代自然不需要。但祭祀,却是少不了的。”因此,每逢花朝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浙中兴汉文化社的社员们都会组织活动,一年下来,至少也有三四场活动。“花朝节祭祀花神,端午节纪念屈原……希望通过祭祀活动为百姓们祈福。”徐俊捷说道。
如今,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它,喜欢它。“古子城里有一家陆羽茶书院,那里的老板娘原本对汉文化一点都不了解,但通过我们的介绍以及一次次的合作,她也喜欢上了汉文化;还有我们的一位社员,也是通过接触学习之后,从而喜欢上汉文化的……”徐俊捷说,自己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原本对汉文化一点都不了解,但通过学习,慢慢喜欢上汉文化。
对于徐俊捷以及喜欢汉文化的人来说,汉文化就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香。对汉文化了解得越多,接触得越多,自然对它越痴迷。今年30岁不到的徐俊捷也不过是一位普通人,靠着做销售赚钱养活自己,每天都在各个城市间来回奔走,但对他而言,学习汉文化让他对这样纷杂的社会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理解。他说,自己会一直继续把汉文化推广下去,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汉文化。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