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游正成为百姓生活和出行的一种新时尚、新选择。上周末,约了三五个朋友自驾游去了趟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的驴友“路在远方”,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口气发了很多游银坑村的照片,他说,自己走千走万,舍近求远地跑了全国许多风景优美、丛林险峻的地方,这一次却被身边的人文风景给彻底征服了。
这位驴友的感慨,其实也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里话——要看乡村风景,更要看身边的人文。革命老区银坑村是粟裕将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今年“粟裕抗日遗址红色文化礼堂”成为了品牌景点,到这里“重走长征路、感受红色文化”的人络绎不绝,既有金华本地的,也有龙游、遂昌等地慕名而来的。据了解,截至10月底,今年该村已接待考察团上百批,加上散客超万人。
一个离市区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偏远山区,往年只有“七一”前后热闹一阵子的红色游,缘何今年能从年初持续红火到现在?村支书陈凯良说:“这完全得益于区里推出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并将我村作为乡村文化游的试点村。”
据介绍,银坑村文化礼堂2014年就建起来了,但除了一些演出活动外,平时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用村民的话说,就是旅游和文化两张皮,没有产生嫁接效应。今年以来,该村按照区里提出的“打造文化礼堂经济圈,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思路,在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着手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了“红色乡村景区”,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当地红色文化进行了充分挖掘,陆续建起了红军游步道、粟裕展陈馆等10个红色旅游景点,新办民宿7家。
眼下,银坑村的“文化游”发展模式日渐成熟,它使全村吸引了人气,带动了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的热卖,村民的年均收入至少增加10%以上。不仅如此,该村还通过辐射带动,促进了沙畈乡文化礼堂经济圈的形成。目前,该乡的周村、高儒村、亭久村文化礼堂建设,也融合了卢文台治水文化、儒家礼教文化、白沙文化等文化,挖掘并打造了明代武馆、传统古村落、明清古建筑等多个文化景点,已吸引了上千人前来参观,每到周末自驾游十分闹猛。
沙畈的乡村文化游全域化是婺城区探索发展文化礼堂经济圈的一个缩影和重要成果。婺城素有小邹鲁之称,以白沙文化为典型代表的文化深植民间,不仅有雅畈的斗牛、琅琊的婺州窑,竹马一带有800多年历史的茶花种植,蒋堂的农村婺剧,以及白沙溪一带的卢文台治水和水路埠头等本土传统文化,还有历史形成的新安江移民文化、客家文化、少数民族畲族文化,以及红色文化。这些五花八门、特色鲜明的文化,犹如一颗颗散落在婺城大地上的明珠。如何把这些日益衰落的农村特色文化重新挖掘出来并串成线,成了婺城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课题。为此,从去年开始,区宣传文化部门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思路,跳出文化抓文化,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结合并借助旅游部门推出了乡村游线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文化游。
乡村文化游的推出,既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文化建设和投入而难以发挥文化效益和产出的局面,也改变文化建设上政府和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不仅传承和发展了农村文脉这个根,而且也极大地激活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农村文化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许多乡镇、村纷纷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寻找亮点和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鼓励村民以各种形式融入到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中心的文化事业中来。
截至目前,婺城区已建成83家农村文化礼堂,初步形成沙畈、琅琊、蒋堂、箬阳等四大文化礼堂经济圈,乡村文化旅游覆盖36个特色村,让旅游变得更有意义,而不是简单地看风景。在箬阳乡琴坛村,村上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客家人。该村以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为契机,立足本村特色打造客家文化休闲基地,盘活了大量的闲置房产用于开办民宿,形成了浙中地区独一无二的农村文化礼堂特色项目——客家文化,带动了旅游、民宿、农家乐餐馆、手工制作纪念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估计今年年产值有望达到500万元以上。
乡村文化游的发展模式,让婺城农民尝到了文化建设带来的甜头。据了解,目前,婺城农村已然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乡村文化观光旅游经济发展浪潮,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年产值近60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文化礼堂经济圈”初具规模。婺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方鹰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乡村文化游全域化的目标,在加大文化礼堂建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将各地的文化明珠串成线、绕成圈,努力提升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度,并在琅琊、蒋堂、塔石等文化礼堂建设比较成熟的乡镇,率先推出“文化礼堂一日游”等文化游经典线路,助力“文化礼堂经济圈”建设。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