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社会

  芳田

须知择必居仁里 鸡犬桑麻自一村

2016-12-02 08:58:4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章一平

  徐、巴两姓芳田始祖分别为徐雷龙和巴道灼

  在村中,记者翻阅了《永清徐氏宗谱》和《芳田巴氏宗谱》。

  据该村《永清徐氏宗谱》记载,唐时,徐氏二十七世孙进忠仕(出仕)东阳郡(金华市)长史,就居住在郡城(金华市区),不久迁居到金华城南的永清。

  之后万十一府君所生四子,祖居花楼,宋末元初因战乱分迁。长子成八公派迁居西大路、石南塘(现为石楠塘)、竹园等处,次子成十公派迁居芳田,三子成十三公派迁居焦岩、山嘴头、祝塘等处,四子成十四公派迁居浪石头。据宗谱记载,成十公名雷龙,字雨严,生于宋咸淳丁卯年(1267年),为婺州路(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为婺州路)儒学提举(婺州主管学校考试的官员)。因此,成十公徐雷龙为徐氏芳田分派始祖。

  据《芳田巴氏宗谱》记载,巴氏61世播公世居丹阳,因避五季之乱(在五代时期,唐代名城长安、洛阳、扬州,尽化为灰烬。所以又称“五代之乱”或“五季之乱”),挚家居古歙(歙县,古名歙州,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之林田,称之为海阳派。过了16代后,正五公迁宣仁巷,又传十一世,道灼公字德明,于清顺治初年(1638~1661年),听说金华有小邹鲁之称,做生意来到金华芳田,看到这里村风淳朴,土地肥沃,就由休宁宣仁巷(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迁居此地,为芳田巴氏始祖。道灼公性端勤俭,自创金华盐业生意,不数年,果获利三倍。暮年乐善,衣食颇丰,置有住房田地。

  至今保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叠馒头柱』的习俗

  芳田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保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叠馒头柱”的习俗。

  南灶庙坐落于村东南,每年的正月十四,南灶庙附近6个自然村就会轮流制作馒头,然后派专人叠馒头。上千个馒头叠成柱子状而不倒。此习俗一般是等到正月十三晚上9时人们睡后,才在庙里关门叠馒头,一般十多个人一起叠,1个小时就能完成。“馒头柱”高至房顶,以此来祭拜、祈福。

  馒头用小麦制成,为了粘连牢固,中间还放了糯米。这种馒头特别受欢迎,很快就被预订一空。馒头叠好后,摆在殿内,还要专门挂上一幅“馒头画”。画上的故事教育前来祭拜的人,要做好人,要做好事,富有教育意义。

  祭拜仪式结束后,还要拆馒头和分馒头。各家各户都会分到这种“消灾馒头”,祭拜先祖,祈福消灾。

  南灶庙叠馒头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关于这座庙的传说,也是村里的老人口口相传而来。相传,汉朝年间,南灶太祖是一位手艺很好的陶瓷艺人。有一年,他做了一张冬暖夏凉的龙床进贡皇宫。因为交通不便,南灶太祖就从水路将龙床运往京城,自己则走陆路先到了皇宫。面见皇帝时,他刚说明自己的来意,就被朝中奸臣挑拨:世上根本无人能够制成如此神奇的床,此人一定是个骗子。皇帝听罢大怒,立即下令将南灶太祖斩首示众。

  几个月后,龙床运到,皇帝一试,果然冬暖夏凉,于是心生悔意,将南灶太祖追封为三十三太尉,并在他的老家修建了南灶庙。芳田村的老百姓就以叠馒头这种独特的形式来祭奠他,世代相传。

  巴姓大厅门前地上有一只鹅卵石镶嵌的梅花鹿,能预报天气

  巴效胜说,在村中,以前有一条巴姓的老街,从鱼池那里入口,长200米,街边有巴姓大厅,巴姓大厅后面是一座精美的花厅,再后面是巴姓祠堂。巴姓老街两边都是楼房,中间是一条青石板路,非常气派。街边的楼房都是紧紧相连,以前古人很有智慧,下雨天在村中走过,从街头走到街尾,根本不用雨伞,只要从房子中通过,人根本不会淋湿。而且房子与房子之间都有防火墙,用重达十八斤的砖头砌成。

  在大厅门口右边前方,是一口古泉。听村中老人讲,古泉的水来自凉帽尖(南山)的水脉,长年不会断水,水质也非常好。以前全村村民喝水就靠这口古泉。

  巴姓大厅门前的地上,还有一只由鹅卵石镶嵌而成的梅花鹿,能预报天气。巴效胜说,听他的奶奶讲,镶嵌梅花鹿的鹅卵石和三合土是用油浸泡过的,只要看梅花鹿的变化,就知道第二天天气下雨还是阴晴。前些年因为道路改造,青石板路就变成了水泥路,梅花鹿上也盖上了水泥。

  因为巴姓祖上比较富有,发家后造了许多房子,买了许多田地。房子一连造了好几年,因为工匠众多,吃的蔬菜供应不上,就只好将稻草秆内的心,用菜油炸过当菜。

  村中的老教师李兆基说,雅畈是婺州窑的重要产地之一,以前武义江边,芳田还有一座码头,可供舟船停泊。芳田因为土质好,附近有着众多的缸窑,在上世纪70年代,芳田还有一座缸窑。众多外地客商慕名而来,把芳田一带生产的缸、酒醰(坛)等陶器,通过水路运到外地销售。

  子孙有叛逆、不孝敬父母等劣迹,经教育不改的,开除其族籍

  在《永清徐氏宗谱》家规中的第一条就规定,为人子者必以孝顺奉亲,为人父者必以慈祥教子,为兄弟者必以友爱笃手足之情,为夫妇者必以恭敬尽实对之礼……读书沿礼,交财向义,富不自骄,贫不自贱,各守其业,勿致有玷家声。

  《芳田巴氏宗谱》中的家规规定:族内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贫苦坚守,名实相当者,众应当在宗祠会公议举,呈德旌祠,亦给助粟帛,详载事实为谱。也就是说,族人有以上事迹的,众人要在宗祠里举行会议讨论,把他们的事迹呈现给大家,并在宗祠中给予表彰,还要给予粮食银钱等方面的帮助,并把他们的事迹载入宗谱。

  《芳田巴氏宗谱》家规还对族人的行为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子孙有忤逆不孝及饮酒撒泼赌博为非者,父母不能约束,闻于房长,会族长拘祠,责诫,傥(同倘)仍怙恶不悛者,呜官治之,并谱削其名。也就是说如果子孙有叛逆、不孝敬父母以及饮酒撒泼赌博、为非作歹的,父母不能管教,房长听到后,会同族长,把当事人叫到宗祠中教育告诫,如果仍旧不改的,告到官府处理,并在宗谱除去其名字。在古代,对族人开除族籍,是非常严厉的处罚。

  在《芳田巴氏宗谱》另一条家规中规定:窃取田园谷麦瓜果及池鱼山木等物,虽非穿(进门入户)窃,然皆谓之曰窃,礼谨于微,法防其渐,家长执谱,示以祖宗好处,并诫以为非者,削不入谱之意,亦必有涕泣改过者,不悛(悔改)则治以官。

  据记载,明成化年间,芳田的徐鹏,为人禀性正直不阿,轻财重义,乐施好善,建桥梁以修道路,施棺木以助贫民,代纳该都(元初改宋时乡、里为都、图,实行都图制)盐粮(指供应制盐民户的粮食),村民无不感恩。

  数百年来,村民遵循祖训,传承好家风、好传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了许多文明示范户和最美村民。

  巴效胜说,以前芳田村的西边是以徐姓为主,东边是以巴姓为主。两姓村民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村风淳朴,村中的治安很好。

  李兆基说,该村有一户叫徐顺发的夫妇,夫妇两人都已80多岁了,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子女对老人都很孝顺。小儿子徐建银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料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三年来卧床不起,徐建银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每天给母亲喂饭、清理大小便,经常给母亲洗澡。照顾卧床不起的老人是非常劳累的,饭菜要慢慢喂,一不小心就会噎着。在三年中,一千多个日夜里,徐建银细心照料母亲,体现了一名儿子的担当。在生活上,徐顺发的其他二个儿子和女儿也给予了尽力帮助。

  据徐康献介绍,该村结合市精品村、美丽乡村建设,现有休闲娱乐广场两个,建有文化长廊、亭台楼阁,村中绿树成荫,道路整洁,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成绩突出,芳田村多次获得区全面先进村、区文明村、区五星党支部、区垃圾分类先进村、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荣誉。

责任编辑: 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