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从金华婺城区一路向西南,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在同行的当地人提醒,这条车轮下的银坑公路,就是当年在粟裕将军亲自关心下修建起来的。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和政委刘英的带领下,曾经在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扎根3年,留下一段传奇。
在这里,挺进师汇合闽浙边革命力量,先后开辟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在这里,挺进师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让浙江的革命烈火越燃越旺;在这里,挺进师从战略上策应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长征,保存和培养了一批坚强的军政干部,为中国革命在南方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满怀崇敬,来到银坑村,追寻当年红军挺进师的红色足迹,感受这片红色土地的新发展。
印记一
忆往昔,军民鱼水情谊深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5年2月,中央决定以先遣队先头部队和江西怀玉山被敌兵包围后突围的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挺进浙江,转战浙赣线中段以南地区。
银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凯良的奶奶许云香,是解放后银坑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每当奶奶给我讲那段历史的时候,她都特别兴奋。因为从那时起,她就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后代也是追随着长辈们的脚步,一直努力把银坑的红色资源保护好、建设好。”
1935年5月20日,挺进师来到银坑村。红军最初进驻银坑时,并未住在村里,而是在距银坑村还有10多里山路的龙门顶、金竹坞、毛坪坞的山棚里落脚,只有晚上才会到村里来。当时,许云香的一根手指病变,挺进师的军医三天两头往她家跑,义务为其治疗,在军医的精心治疗下,两个月后,她的手指痊愈了。
陈凯良说,奶奶经常以割猪草为名,把吃的穿的送上山,有时候还会把情报送到部队手里。而许云香只是银坑村众多支持红军的百姓之一,胡根凤、陈樟珠、陈风英、董翠花、吴水妹等一个个村民的名字,都被印刻进银坑的红色历史中。
1935年5月,挺进师进入银坑村后,立即召开村民大会,打土豪劣绅,还在墙上张贴和书写了“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参加红军最光荣”“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分地”等大幅标语。
粟裕带领挺进师在银坑、遂昌一带,采用迂回作战的方法,不但躲过了国民党保安团的“清剿”,还把沿途打击恶霸地主收缴的财物分发给贫农,在当地收获良好口碑。
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初,红军挺进师以银坑(汤溪边区)为根据地,建立了党支部、贫农团、妇女会、赤卫队等组织。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山区经济建设,欢迎平原客商进山做买卖,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保障了挺进师的军需供给,银坑逐渐成了红军军需的重要补给地。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之后,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由原红军挺进师改编的部队北上抗日,前往皖南集中。
现在,在银坑村的正中心,有一尊2.8米高的粟裕将军铜像,铜像周边的广场,是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的主要场所。“银坑村有1100多人,大家对红军特别有感情,祖祖辈辈都记在心里。”陈凯良说,2015年,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村里建造了这尊粟裕将军铜像,以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
印记二
看今朝,红色薪火永流传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前不久,永远跟党走——婺城区“传承长征精神,发扬民族文化”文艺巡演特意来到了红色文化根据地沙畈乡银坑村文化礼堂。演员们情真意切地演唱了《西江月·井冈山》、《精忠报国》、《和平年代》、《劳动起中国梦》等经典曲目。大家唱着红歌,回忆着那段艰苦的岁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而位于银坑村的文化礼堂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室已经完成基本的展品陈列,每到周末,这个地处偏僻的山村游人纷至沓来,到此瞻仰红色文化。红军挺进师的战斗历程,是一曲英雄的壮歌;挺进师革命将士的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挺进师在银坑留下的印记,是银坑人永远的骄傲。
村里的原党支部书记傅根财,曾一直担任这段历史的义务讲解员。他说,前几年,粟裕将军的身边工作人员还专门从北京赶到银坑村,考察粟裕将军在银坑办公居住的旧址。今年6月21日,这名工作人员又送来多部有关粟裕将军的专著,供挺进师陈列室留存。如今,陈列室除了粟裕将军的资料外,最多的就是当年挺进师作为革命火种,在银坑3年中蓬勃发展的历史。
这不,11月10日,来自金华市婺城区中圣学校的116位师生,来到革命老区沙畈乡银坑村,举行了“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活动。只见孩子们高举着校旗,踏着矫健的步伐出发了。他们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认真听着红色讲解员为大家讲述相关的革命历史和人物生平。在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喝红军茶、听红军故事中,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中圣学校的学生郑皓豫在活动中告诉记者;“以前,我知道的红色革命知识只在课本上出现,这一次的活动让我知道了原来红色历史就在身边。我们要发扬先辈们吃苦耐劳精神,好好学习。”
看着昔日寂静的小山村焕发出来的新生机,陈凯良激动地说:“正如屹立在银坑村中央的那尊粟裕铜像一样,这段红色的历史,会永远镌刻在人们心底,这段红色的故事,会永远流传,如同那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延绵不绝。
印记三
展未来,红色文化促发展
最近,金华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村委会主任戴加根作出了一个令不少村民意外的决定:放弃在邻乡做了17年的木材加工生意,回村开办一家民宿。
初冬时节,记者在经过一条曲折的盘山公路后,来到银坑村。村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放眼望去,只见村庄坐落在盆地之中,满目苍翠、溪流潺潺,一幅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呈现在眼前。
穿过烽火硝烟,跨越岁月长河。村党支部书记陈凯良侃侃而谈。他说,以前,都说山里人家清苦,后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当地上世纪80年代建起了通村公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路的通车,山里的农产品销路打开了、来料加工引进来了、经济作物种植也有了起色……红土地上迸发出新的活力。
一个离市区需要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偏远山村是如何发展的,村支书陈凯良说,近些年来,银坑村沐浴着党的好政策,相继完成了文化礼堂建设、村庄整治、路灯亮化、进村道路拓宽等工程,村庄更美丽了,村民的笑容也更灿烂了。而往年只有“七一”前后热闹一阵子的村庄,在今年从年初持续红火到现在,这完全得益于区里推出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并将其作为乡村文化游开发试点村。
据介绍,银坑村文化礼堂2014年建成,但除了一些演出活动,平时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用村民的话说,就是旅游和文化两张皮,没有产生嫁接效应。今年以来,该村按照区里提出的“打造文化礼堂经济圈”的思路,在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着手将文化礼堂打造成红色乡村景区,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当地红色文化进行了充分挖掘,陆续建起红军游步道、粟裕展陈馆等10个红色旅游景点,新办民宿7家。
“粟裕抗日遗址红色文化礼堂”成为品牌景点,到这里“重走长征路、感受红色文化”的人络绎不绝,既有金华本地的,也有从龙游、遂昌等地慕名而来的。据了解,截至10月底,今年该村已接待考察团上百批,加上散客超万人。眼下,银坑村的“文化游”发展模式日渐成熟,吸引了人气,带动了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的热卖,村民的年均收入至少增加10%以上。不仅如此,该村还通过辐射带动,促进了沙畈乡文化礼堂经济圈的形成。
目前,沙畈乡的周村、高儒村、亭久村文化礼堂建设,还融合了卢文台治水文化、儒家礼教文化、白沙文化等,挖掘并打造了明代武馆、传统古村落、明清古建筑等多个文化景点,已吸引了上千人前来参观,每到周末自驾游十分热闹。
该乡负责人表示,乡村文化游的推出,既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文化建设和投入而难以发挥文化效益和产出的局面,也改变了文化建设上政府和农民“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接下去我们会不断的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寻找亮点和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寻找沙畈的新发展。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