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守岗位,在冲刺签约工作中,迎来了2017的新年钟声。”昨天,市区双龙大桥(北端)桥下空间使用权回收工作攻坚组一位成员这样说,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因为短短5天时间,在市区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一线指挥下,在市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由区公安、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执法人员,以及城西街道干部组成的20人攻坚组就完成了此次空间使用权回收100%签约,使这一工作提前进入腾空阶段。
据了解,双龙大桥(北端)桥下铺面共涉及59位使用权人,面积约0.63万平方米。这些铺面存在“三合一”等危险行为、现象,有一定的消防隐患和工程安全隐患。为此,婺城积极打响了桥下空间使用权回收攻坚战。经前期紧锣密鼓开展评估等行动,该工作于上月29日正式进入签约阶段。而截至1月2日下午17时55分,最后一位使用权人完成了签约。昨天,为见证“婺城铁军,驰而不息”的生动场面,本报记者兵分四路,对四个攻坚小组展开了现场采访。
第一攻坚组:锲而不舍破难题
“时间已经差不多,我们的建议是,你能早就尽量早点搬。拖到最后扎堆了容易堵车,到时候不要说进出不便,大件物品可能就卡住运不出去了。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可以说……”昨天上午9时,记者见到第一攻坚小组的几位组员时,他们正在双龙大桥下的一家建材店内,与店主进行着腾空前的交流。见他们态度谦和、说话实在,店主连连点头:“有道理的、有道理的,我已经在联系车辆,准备明天就开始搬!”
记者了解到,第一攻坚组承担着双龙大桥(北端)桥下22间店面(分属15位使用权人)的使用权回收任务。自上月29日正式进入签约以来,全组五位成员拧成一股绳,夙兴夜寐开展工作,最终于1月1日晚6时30分签下了最后一户的使用权回收协议,由此提前两天进入腾空阶段。“你看那边的1号、3号、5号,这三家店都已经在搬了,进度还都挺快。”组员杨俊武这样说,语气里有着满满的欣慰。
事实上,早在1月1日晚9时,组员施岳阳就收到了使用权人完成腾空后上交的第一把钥匙。“这个使用权人在前期让我们挺‘头疼’,是我们组最后一个签约的户头。可是完成签约后,他和家人当场进行腾空,又成了第一个上交钥匙的先进分子。”施岳阳告诉记者。
原来,这位使用权人年纪已经颇大,平时对外都留独生女儿的联系方式。在此次双龙大桥(北端)桥下空间使用权回收工作启动之初,女儿因对政策不了解等因素,抵触情绪比较大。“我们想尽了办法,她就是不肯见面,也不肯接受评估。”施岳阳说。所幸经多方打听,大家终于找到了她工作的地方。一次、两次、三次……一方面,施岳阳和同事们锲而不舍地上门,对她展开思想攻坚;另一方面,又从她的家庭着手,做通她父亲(即使用权人本人)、她婆婆等人的工作,请他们帮忙进行劝说。最终,她的思想有了转变,开始愿意与工作人员静下心进行交流。就这样,1月1日晚,她陪着父亲前来签下了使用权回收协议。
施岳阳坦言:“这一户的签约责任人是我,但最后能实现签约,靠的是全组人共同努力。他们陪我上门做工作,四处打听情况,甚至熬夜帮我分析、梳理思路,真正做到了分工不分家。”(记者姜景芳)
第二攻坚组:签约工作连轴转
1月2日,第二攻坚组完成了最后一户签约。“忙了20多天,昨晚第一次睡了一个好觉。”昨天,回顾签约历程,该组组长徐辉深有感触地说。
在此次回收签约中,第二攻坚组共负责15户、20间店铺的签约。这20间店铺地处双龙大桥(北端)桥下的中间位置,其中18间都在正常经营,是生意最好、铺位最多、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段。
“因为签约工作既要涉及使用权人的利益,又要涉及承租户的利益,相比其他小组,我们的工作往往是一对二,付出的努力也是加倍的。”为了顺利完成签约,徐辉带着4位组员认真了解了15位使用权人的个人情况,决心从老使用权人着手,寻找突破口。
华某从1996年开始就在双龙桥下做铝合金加工生意,共涉及4户7间铺面,且在使用权人当中很有威望。第一次上门时,华某对签约工作并不“买账”。后经几次深谈,工作人员才了解到他的“心结”。原来,大型加工器械的搬迁需要厂家过来拆卸、组装,涉及到的费用很高,这对华某来说确实存在困难。掌握这一情况后,徐辉一边上门解读政策,一边请专业评估公司评估搬迁费用,同时积极联系交通、志愿者,帮助他进行搬迁。
看到工作人员如此尽心尽力,深受感动的华某成了第二攻坚组第一个签约的使用权人。事后,他还当起了该组的“编外人员”,积极劝说其他使用权人签约。“有些使用权人,我们做工作可能做不通,但他说一句却挺管用。”
虽然有了老使用权人的理解,但签约工作仍困难重重。有的使用权人觉得赔偿太低,有的根本联系不上,更有的干脆避而不见……为此,第二攻坚组的工作人员常常早上五六点就出门蹲守,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连续20多天,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为的就是不让使用权人错过奖励节点,希望他们能获得最大利益。
元旦那晚本该和家人一起跨年,徐辉却忙到凌晨2点才回家。“回到家,妻子已经睡着了,觉得挺愧疚的,忙完工作真得好好补偿她。”提起家人,徐辉羞涩地笑了。
徐辉表示,参与此次回收工作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为了双龙大桥的安全,我们个人再苦再累都值得!”
(记者郦莎)
第三攻坚组:真情服务换理解
“来来来,我们帮你一起搬。”“这些都帮忙搬到车上。”昨日,元旦小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市区双龙大桥(北端)空间使用权回收工作进入腾空阶段。早上7时,第三攻坚组的工作人员就忙着帮各铺面一起“搬家”了。
20多年来,陈发根一直在双龙大桥下经营着一家面积100多平方米的日用杂货店。上月14日,得知杂货店的空间使用权要进行回收,他就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始忙活着处理自家店铺里的日用杂货。签订协议工作开始后,他又成了首批签约的经营户。他坦言,为了配合此次回收工作,他损失了几万元。但他认为,这样能便于大桥今后的日常维修和养护,消除火灾等安全隐患,“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一定得支持”。
“有什么困难提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在一旁帮陈发根搬东西的陈小刚说。陈小刚是婺城执法分局机动大队队长,在此次回购工作中,他担任第三攻坚组组长,附近的使用权人、承租户都喜欢叫他“刚哥”。“刚哥很热心,一天要往我的店里跑四五趟,给我们宣传政策、答疑解惑,帮我们解决诉求。”陈发根说,“我店里的东西多,刚哥怕我卖不掉,还帮忙联系单位推销产品。”
“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群众都是讲感情的,只要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这是陈小刚对群众工作最真诚的看法。
上月28日,使用权人王某因身体不适住院,得知情况后,陈小刚和组员们第一时间就买了慰问品前去看望。为老人讲解政策、陪老人聊天、关心老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整整两天,他们一有空就前去看望老人。终于,王某被他们的热心所打动。上月29日晚上8时,他在使用权回收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工作过程中,许多使用权人住得比较远,来去不便,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主动送约上门,用周到的服务帮群众减少麻烦。承租户有诉求,陈小刚和组员们就当起了“协调员”,帮着协调使用权人与承租户之间的矛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陈小刚和组员们用实际行动,化开了一块块坚冰,打开了一把把心锁,让使用权人和承租户们从最初的心存疑虑到现在的坦诚相待。
正是这样的工作作风,确保了第三攻坚组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扛得住、打得赢、拿得下。据了解,该组共有16位使用权人,目前已经100%完成签约,腾空也达到了10户。(记者胡敏霞)
第四攻坚组:愈挫愈勇促签约
“双龙大桥每天的车流量有4万多辆,大桥的安全通行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要主动担当、奋勇争先,以动真碰硬的战斗力力争早日完成回收工作。”昨天,第四攻坚组组长李奇说。
据了解,自回收方案出台,第四攻坚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全力攻坚。
上月29日,空间使用权回收工作正式进入签约阶段。为提高工作效率,第四攻坚组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各个使用权人进行分析、研判、签约等工作。“组员们很快适应了新的角色、新的节奏、新的环境,虽然分成了两个组,但大家分工不分家,处处为新集体着想。”
据了解,签约阶段恰逢元旦假期,组员们放弃休息时间,不分白天与黑夜,一心投入到工作当中。他们查资料、走使用权人家、到店里解读回收政策,并讲解对于早签协议、早腾空的使用权人实施的一系列奖励方案,尽可能给予他们帮助。
62岁的老人孟某是位台属,家住台湾新北市,对金华的冬季天气不适应,想早点签约回台湾。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签约前期工作进行充分准备,尽量压缩签约流程时间。腾空过程中,工作人员主动协调车辆和人员,帮助老人在2小时内将一个中型超市腾空完毕。2016年上半年,老人曾回过一次金华。这次回来为了不麻烦亲友,她“谁也没有告诉”。工作人员察觉到她有些孤独,就陪她聊天、拉家常。“老人感到非常开心,一直说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在她的帮助下,有一名处在摇摆心态的使用权人也按期签约了。”
据李奇介绍,第四攻坚组共有13位使用权人,最后签约的那位从一开始就和攻坚组玩起了“捉迷藏”——就是不和组员见面。对此,组员不退缩不气馁,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最终在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协助下,于1月2日凌晨2时做通该使用权人的思想工作,完成了签约,也至此实现签约100%。
“组员们步调一致,非常团结,我们将乘势而上,做好承租户和使用权人之间的沟通协调,为接下来的腾空、交付工作倾尽全力。” (记者邱琪)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