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网络媒体走转改】居家养老,用爱托起“夕阳红”

2017-01-25 09:15:4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姜景芳 见习记者 罗肖 文/摄

  看过一组照片,画面里是一个个孤独的耄耋老人,围着一间老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干活、一个人……简短的文字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往往烧了一餐,一整天都吃不完”。心酸酸的。其实他们有儿女,甚至孙辈都已成家立业。只是老人难离故土、只是子孙忙碌奔波的脚步难停、只是……总有那么多理由和无奈。

  所幸,春天总会来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居家养老”走进了百姓生活。2012年10月,婺城区首批5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下简称“照料中心”)成功亮相。其后,在百姓一致叫好声中,短短四年时间,全区252个行政村(社区)的照料中心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婺城的几家照料中心,听一听老人们的欢声、看一看老人们的笑颜!

   爱心反哺,传递动人感恩情

  “今天,我们全村75岁以上老人先在这里吃一顿团圆饭。接下去就让大家‘放假’,和子女、孙辈一起过个团圆年,吃几顿团圆饭!放心,今天不光有得吃,还有年货发,锡金已经赶回来了,给大家发年货、发红包!”这是上周六,白龙桥镇新昌桥村老年食堂中午开饭前,村党支部书记柯建康对老人们说的一番话。听了这话,老人们个个脸上乐开了花。“真当好”“真当有味”……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水果、坚果、糕点,当柯建康口中的“锡金”开始一样一样发年货、递红包时,不少老人又一边笑一边感动地抹起了眼泪。有老人久久拉着他的手说:“锡金,你心肠真当好。你这么敬重我们老人,真和亲儿子一样了。”

  记者了解到,锡金姓徐,是新昌桥村走出去的一位能人,在上海从事丝绸及服装外贸已有30年。曾经的贫穷农家子弟,一朝发家致富后并没有忘记生养他的村子,修桥铺路、助老扶弱,他都不遗余力去做。村里的老年食堂开办于2014年9月,如今有74位75岁以上老人在这里免费就餐(中、晚两餐)。徐锡金就是这个食堂最大的“投资人”。“我们村集体每人每餐贴1元钱,村民们则自愿捐点钱物,不足部分全部由锡金承担。”柯建康向记者介绍。

  对此,徐锡金显得轻描淡写:“有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母亲明年80岁了,她也在村里的老年食堂吃饭。所以说,这里的这些老人,都是我的父辈,能为他们尽点心是应该的。”他还坦言,自己能回报家乡、为村里的发展出力,“多亏有好兄弟徐建平全力帮忙”。

  原来,徐建平是徐锡金的发小,两人相互信任、感情深厚。这些年,徐锡金大部分时间都忙于上海的生意。于是,徐建平就成了他助力村庄发展的执行人——奔走跑腿、了解民情、监管资金……尽心尽责。因此,对村里的老人来说,徐建平就成了另外一个“儿子”,“他们一个出钱、一个出力,相辅相成”。不过,听到这话的徐建平却连连摆手:“锡金每年拿出几十万元给村里做好事,我不过是出点力帮帮忙,还不应该么?!”

  孝心“比拼”,换来笑声无数

  90岁的虞秋兰动作有些慢,看着老伙伴们肩挑手提带着年货回家,她的脸上又一次露出了幸福满满的笑容。她仿佛又回到了半个月前的那天晚上,小女儿买来两个巨大的蛋糕,请老年食堂所有老人分享她的九十大寿。那天,老伙伴们也是这样笑着,而她也是这样幸福着。

  新昌桥村会计管宝莲的手机里还保留着那一晚的照片,70多位老人一起吃了加菜的晚餐、甜甜的蛋糕,在祝寿的炮竹声中,给虞秋兰送上了寓意平安的两个大苹果、一帧十字绣的“福”字。“其实,在那之前,老人的子女已经在家里给她办过寿宴。她的小女儿认为,这两年母亲一直在老年食堂吃饭,应该让老人们也一起热闹热闹,于是买来了大蛋糕,还特意给食堂捐了2000元。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好事,我们村两委便在锡金支持下,买来馒头、炮竹、礼物,又给老人们加俩菜,欢欢喜喜操办了一场。”管宝莲介绍。

  其实,说起给老年食堂捐款,虞秋兰的女儿可不是第一人。该村照料中心管理员吕来富,指着老年活动室墙上贴着的“关爱老年人、幸福全家人”展板说:“村里很多村民都给老年食堂捐款捐物,你瞧,两张展板都写满了。”

  据介绍,该村老年食堂开办后,村支书柯建康率先带头捐助了3000元。慢慢地,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了捐款捐物行列。一些村民还坦言:“我父亲(母亲)就在这里就餐,捐点钱也是表表孝心。看他(她)每天吃得新新鲜鲜,又有人陪伴,我们心里也高兴。”

   责任心满满,打造“兴旺”食堂

  虽说爱心、孝心支撑起了新昌桥村老年食堂的运维成本,可说起让老人吃得开心、待得愉悦,那还得点赞这里的管理团队。村两委的重视自然不必说了。像管理员吕来富,今年已经81岁,每天早来迟走,那认真的劲头不输青壮年。可当记者问起他的辛苦,他却直往后躲:“我没什么,你应该好好写写两位厨师,年纪都七十上下了,家里条件也非常好,就因为‘闲不住’,不顾子女反对都要来为全村老人服务。”

  原来,新昌桥村老年食堂的两位工作人员都是热心人。一个叫倪根妹,今年67岁;另一个叫李华仙,今年70岁。按两人子女的意思:“你们年纪也有了,家里也不缺那千把块钱工资,在家养养老就好了。”可她们自己不乐意:“我们也不为钱,可一不会打牌、打麻将,二又闲坐不住。还不如趁现在身体吃得消,给村里帮帮忙,自己心里也舒畅一些。”

  虽说是帮忙的“态度”,可两人做事着实认真。起初,两人每桌上四个菜,让4位老人同桌共食。没想到,有老人觉得这样不卫生。她们一听,立即改进,安排了两菜一汤,各人吃各人。可是,不少老人手会抖,舀的汤经常洒掉。于是征求大家意见,她们又作了整改。饭要软,菜要经常变化、有营养……应该说,正是她们的用心和努力,才实现了新昌桥村老年食堂始终“人丁兴旺”的局面。

  百花齐放,合力托起“夕阳红”

  对婺城的居家养老工作来说——成功的照料中心有着相似的温暖氛围,但各有各的特色和做法。这不,前些天,金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金华新闻联播”就以《孝义之风,让居家养老更添温暖》为题,点赞了乾西乡湖头村的居家养老工作。

  那一天的湖头村老年食堂格外热闹:上午10时左右,村里的养鱼专业户陈伦春骑着电动三轮车赶来了。“来来来,搭把手!这几天我的鱼塘在捕鱼,给大家送几条鱼吃。”他一下车就招呼食堂工作人员说。随后,“哗啦啦”的拍水声不断响起,引得老人们纷纷探头来看。还有人干脆喊了一嗓子:“啊哈,又有免费鲜鱼吃喽!”陈伦春告诉记者,他今年51岁,父母都已经去世。“正因为自己没了父母,就想着村里的老人都像我父母一样,应该给他们尽尽孝。”他坦言。据悉,该村老年食堂开办已经三年多,而他每年都会免费送鱼三五次。

  这边陈伦春还没离开,那边村民宗福莲又带着一筐自家种的青菜赶来了。“这菜用的是土肥,你们尽管放心烧给老人吃。”宗福莲见到记者的镜头很腼腆,说完这话就匆匆离开了。

  还有曾被众多媒体报道的长山乡石门村,为老年食堂的运维也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支持。那一年,“仅村民童春女就捐助了100万元”。如今,这笔钱以基金形式进行管理和使用,解决了较长时期内,村老年食堂的后顾之忧。

  还有白龙桥镇郑阳村的照料中心,每到周末就有实验中学的志愿者赶来帮忙,为老人们增添了不少欢乐;还有新狮街道骆家塘社区的照料中心,因为有热心的文艺爱好者参与管理,经常组织各类文艺活动,极大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

  正如婺城区民政局社救科负责人张晓男所说:“建设一个照料中心并不难,难的是长效运维。比如资金支持,仅仅靠政府投入显然远远不够。可是,只要有了一个用心的团队,形成了孝老敬老的‘比学赶超’之风,再大的难题也能破解。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社会各界关注、支持,一定能合力托起婺城‘夕阳红’。”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