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周末,有点零钱,有点时间,还有份好心情,一条悠长悠长的古巷里,有个好去处,可以一路逛吃逛吃,逛玩逛玩,一路试试老手艺,学学琴棋书画,还有听听那深埋在岁月里的故事,离一颗匠心不远,离华夏文明很近,呼朋引伴而去是好,领着小朋友去也好。于是,金华“小文青”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就这样火了!
“试营业第一个周末,是下雨天,接了城东街道和招商银行两个团,每天接待散客250多人(项目)次,上周是晴天,接了一个学校的研学旅游,每天接待散客300多人(项目)次,还和招商银行等几个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市场接受度挺好,这让我有点意外。”婺城区非遗传承人、也是这家金婺非遗体验中心的负责人吕永明说。
半月前,在金华江北胜利街杨环路36号(警官公寓对面),一个废弃许久的,上下三层共2000多平方米的粮食仓库,吕永明玩起了非遗“赶集”,近20个非遗项目分成五个区域,共同组成金华市首个非遗体验中心,开启了婺城非遗传承性保护的又一次尝试。老房子里旧物件,满满的都是回忆,酒香藏深巷,引不少市民慕名而来。
逛吃逛吃,吃出陈年老故事
到了警官公寓对面,拐个小弯儿,进个铁门,女孩子多半是路痴,准确地说,我等小吃货是循着浓郁的烧饼香,夹杂着刚出炉的蛋糕香,还有隐隐的年糕香找到地方的,怎一个未至其所,先闻其香?
不错,这第一层就是吃货的天堂。只见一个宝宝正在老师傅的指点下,专注地把一长条发好的面捏吧捏吧分成七个小球,挨个搓圆了一巴掌拍成一张饼,放上饱满的肉馅,然后沿着圆周一段曲线一段曲线地向中心交叠。哇塞!小笼包?只见那宝宝又拍了一巴掌,小笼包成烧饼了,然后把它从施了土菜油的桌上剥离,放在掌心,往那热腾腾的炉里小心翼翼地拍一下,就贴上去了。不一会儿,那宝宝就拉着妈妈,拿着刚出炉的七个烧饼,到处找他的小伙伴,一路留下阵阵烧饼香。嘴里说着:“妈妈,烧饼的前身就是包子。妈妈,宝宝不能贪心,肉馅儿放多了就会破。妈妈,烧饼是草原小妹妹们先发明的,汉代时就有了。汉灵帝最喜欢吃烧饼了。”
近旁,原磨豆浆成股流出,把它煮沸了是上佳饮品,拿卤水点嫩了是豆腐脑,点稠了就是豆腐。小磨盘还在一个姑娘的手里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天长地久一般。一位大叔拿着个大锤子舂向一个盛着糯米饭的石臼,一下一下地打着节奏,打出了麻糍的软糯清香,打出了数十年前的童年记忆……
逛玩逛玩,玩出千年大惊叹
“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只有土地、森林和水,他们要自己做锅碗瓢盆,生火煮饭……你们面前都有一块泥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于是乎,一群大小朋友就把玩起了传说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放飞想象力,用手指与泥土对话。
“看老师做,觉得挺简单的,不就是一块泥巴捏成型嘛,可是,到自己手上,就发现泥巴不听话,手指也不听话,捏个规则的型尚且不容易,何况还要有一些花样,比如堆塑,比如雕刻。”刘女士说。
婺州先民可厉害了,学会了烧窑制陶,做出各种日用器皿,还学会了伐木造房子、做家具,剖竹子打竹篮,还不忘拿棕榈叶编个蚂蚱、蜘蛛啥的给生活添点乐趣。后来,他们还学会了纺纱织布,精通了布艺,又摸索出了扎染工艺,给自己做出各式各样的好看衣裳。再后来,他们剪纸贴窗花,在桌上柜上画漆画,给生活里的各种物件也穿上了美丽的外衣。有了华服美宅,古人渐知风雅,寻木斫琴,研墨作画,采石刻印,后又有了活字印刷,华夏文明得以代代传承。
一块陶土、几根木条、几张棕榈叶、几片竹篾、一台织布机、一盘大漆、一张红纸、一块铜板、一块松木、一台笔墨……这里的每一样寻常之物都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精彩与惊艳,仿佛一部演绎人类文明的史诗,诉说着农耕文化的沉静、精致与传奇。
“在这里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体验,感受这么多看似平淡无奇却别有洞天的老手艺,忽然明白非遗何以如此珍贵,为什么要去传承,因为,农耕民族的根就在这里。”上海财大浙江分院大一学生小陈说。
圈内点赞,一颗匠心传非遗
“建这家非遗体验中心,是机缘巧合,也是圈内非遗传承人鼓励的结果。”吕永明告诉记者。
近年来,金华市及婺城区非遗中心组织“美丽非遗文化礼堂百村行”及金华非遗年货节等系列活动,组织非遗下乡“赶集”展演。和众多非遗传承人一样,吕永明就带着几块陶土,跟在队伍里四处奔走,上婺州窑体验课。几年间,“非遗”成了热词,“婺州窑”也不再鲜为人知。然而,非遗传承人“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现象随之日益凸显。
“一方面,我们持续做了几年的下乡巡展,有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一直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地点,集中辖域内所有的非遗项目,长期为市民提供展演和体验服务,真正让非遗走到现代人的生活,将传统文化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另一方面,非遗有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但缺少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将这两方面结合,探路非遗文化产业,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方式。”婺城区非遗中心主任朱明升说。
朱明升将这个想法与非遗传承人们做了沟通,吕永明无意间找到了这个场地,邀请众传承人一起商量,十几号人不约而同表示赞成,纷纷提出友情入驻,不是东家收租,也不是老板雇人,“先捧场,商业模式在合作中探索”,人手不够,先找大学生兼职。
“匠心即专注力。我办非遗体验中心,就好像我做陶艺。每个执着于非遗传承的人,都想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把它做好,最好还能有一定的成果,这就是成功的人生。”吕永明说。
接下来,吕永明计划进一步引入相关非遗项目,做好项目区域的梳理和分流,设计相关运营模式,兼顾团队服务与散客接待,重点做好研学旅游,“和非遗传承的思路一样,先让这个非遗体验中心活下来,再让它成长得越来越好。”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