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料加工“带头人”
村民虞秀招说:“我能在家里经济独立,有如今的好日子,最感谢的人是金莲。”
从44岁下半年至今,廖金莲办来料加工厂已超过16年,而村民虞秀招也跟着她干了16年。提起自家的经济变化,53岁的虞秀招很快就抹起了眼泪:“我只读过小学,娘家在亭久村、夫家也在亭久村,没有文化又胆子小,根本不敢外出打工。如果不是金莲回来办了这个来料加工厂,我都不敢想我现在会是什么光景。”
虞秀招告诉记者,当年她娘家、夫家都非常穷:“穷到什么地步?我丈夫11岁就没了父亲,和寡母相依为命。长大成人了,他连一张属于自己的床都没有,用凳子搭块板,天冷盖件衣服,就这样睡。直到和我结婚,他家才东拼西凑做了一张小床,算是我们的婚床,而床上的被子是他早已出嫁的姐姐送来的。”
对虞秀招来说,苦日子自己过也就算了,偏偏十多年前发生了一件小事,让她觉得“丢脸了”,由此更感觉到了“口袋里没钱的痛苦”。“那一年,村里有一户人家把婚宴办到了金华的大酒店。去喝喜酒之前,我向丈夫拿了包红包的钱。没想到临出发了,邻居们都说,去酒店喝喜酒按惯例包红包拿不出手,应该每人再添100元。当时,我自己没有钱,一分也没有,丈夫又正好出门了。我很尴尬又毫无办法,最终只能包了一个比别人少100元的红包。”虞秀招坦言,“这件事让我记到了现在,也难受到了现在。”
当然,“红包事件”发生时,虞秀招已经在为廖金莲办的来料加工厂干活,“只因家里底子薄,女儿、儿子又都还在上学,所以挣的钱总不够花”。不过,一提起现在,刚抹完眼泪的她马上又笑了:“我现在一个月工资有2000至3000元,都是自己花、自己存。女儿出嫁了、儿子去当兵了,家里开销也不大,如今再给外孙买点零食、包个红包什么的,口袋里随时都能拿出钱来,到年底还能存下一些呢!”
其实,在亭久村,有着虞秀招相似经历和感受的妇女很多。据廖金莲回忆:“当年我刚刚开始做来料加工,大家都是生手,一天干下来工钱只有5元左右。可大家都很高兴,都乐意来干,因为实在是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这些年,她作过粗略统计,全村有50%左右的妇女来她的来料加工厂打过工或领过手工活。因为有了家门口的打工实践,不少妇女还先后“飞”出了这个山窝窝,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致富路。
协调婚姻“廖大姐”
邻居傅金香说:“我和丈夫曾经走到离婚边缘,是金莲婶婶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劝说,这才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幸福。”
转眼间,廖金莲回亭久村已经三年时间,她47岁了。她的来料加工厂步上了正轨,她本人也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被选为村妇代会主任。“既然大家都相信我,那我一定得好好干。”她这样说,也这样做。14年过去了,廖金莲这个妇代会主任履职怎么样?面对记者的采访,村民们都用一根根竖起的大拇指和连成串的“好”字作为回答。
“不说别的,这些年我们村夫妻吵架的事发生了不知多少,闹离婚闹得凶的也有五六对。金莲每次都随叫随到,该骂的骂、该劝的劝,基本上都被她说通了、和好了。现在那几对夫妻,日子都过得很红火。”村民虞素琴这样说。面对夫妻矛盾,廖金莲究竟是怎样劝和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冷场。毕竟涉及隐私,当事人不愿说,旁人自然不便置喙。最终,廖金莲的邻居兼侄儿媳妇傅金香站了出来。“我和我丈夫就是其中一对被劝和的夫妻。”她开门见山地说。
傅金香是廖金莲大伯(丈夫的兄长)的儿媳妇,今年48岁。说起来,她也是个好强的女人。与丈夫结婚生下女儿后,她决定“先改善家庭经济,再要第二个孩子”。其实,当时她的这个决定让丈夫有些不满,但她没有在意。女儿还小,她就独自跑到义乌打工了。年轻夫妻两地分居,做丈夫的自然不乐意,由此引发了矛盾。吵吵闹闹间,丈夫甚至生出了外心。这下矛盾升级了,争吵更加频繁。气头上的时候,两人甚至打架、报警,闹得鸡飞狗跳。
“离婚!”“现在就去离!”夫妻两人一个比一个声音喊得响。
“好好一个家,怎么能说离就离?孩子怎么办?她还这么小!”作为邻居的廖金莲,每次一听见小两口闹起来都会第一时间赶去“救火”。
“自己的侄儿,骂几句甚至打两下都没关系,得先让侄儿媳妇消消气。她外出打工,为的是这个家,我们不能伤她的心。”采访中,廖金莲向记者回忆起当时劝架的情形。当然,在指责侄儿的同时,她也私底下和傅金香推心置腹:“你们都还年轻,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两人一定要在一起,日子才能过得有商有量。你如果愿意回来,就到婶婶这里干!”
就这样,傅金香夫妇吵了两三年,廖金莲也劝了两三年。这婚最终没有离,而且情况慢慢变好——傅金香回到了亭久村,丈夫也收心了。如今,这对夫妻已到知天命的年纪,感情却越来越好。这些年,他们不仅在村里造了新房,还给女儿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
“我还记得,市区的房子买下来的时候,我问女儿开不开心?没想到,女儿回答我:‘妈妈,我最欣慰的是,你和爸爸好回去了,没有离婚。’当时,我听得眼泪都下来了,心里真的非常非常感激金莲婶婶。”傅金香说。
甘愿付出“热心肠”
廖金莲:“看到儿子正直、善良,听到丈夫说‘这妻子没娶错’,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廖金莲坦言,最初她开办来料加工厂,丈夫是持反对意见的。“深山里交通不便,去一趟义乌得转四五次车。特别是有一次因为到义乌拿货,我在雪地里冻了一整夜。回家后我丈夫急了,连连说我‘犯不着’,让我不要干了。其实,我也心酸委屈,可我想想姐妹们来领活时候的笑脸和感激,还是咬了咬牙——坚持下去。”廖金莲回忆。
那时候,廖金莲刚刚开始做来料加工。一个人到义乌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揽活,再连拖带拽地把一件件货搬到公路边,“有中巴车就乘中巴车,没有中巴就拦过路的面包车、拖拉机,就为了节省点运费”。那天她去拿货,回程辗转搭了几趟顺风车,晚上8时才到白龙桥通往琅琊的路口。其实,当天下午大雪就已经开始纷纷扬扬了,所以晚上8时,路上已经根本见不到行人和车辆。她只能站在路口等啊等……直到第二天凌晨1时许,她才拦到了一辆前往琅琊菜场买菜的小货车。彼时,她已经冻得浑身僵硬。尽管如此,她依然不舍花钱租车,又在琅琊菜场待到天亮,这才乘公交车回家。更让她有苦说不出的是:“这样辛苦干了一年,利润只有一两千元,害得我根本不敢和老公、儿子坦白。”
让廖金莲深感欣慰的是,丈夫、儿子都很心疼她。当他们知道她铁了心要干来料加工后,都转而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她:在金华打工的儿子辞去了工作,回到亭久村和她一起经营来料加工,和她一起拿货送货,分担了大半的辛苦;身为民办教师的丈夫,起初是在工作之余为来料加工厂当义务杂工,五年前退休后就干脆成了全职的。都说“家和万事兴”,这也就难怪廖金莲的来料加工事业在渡过最难的初创期后,很快走上正轨并越做越红火了。
当然,对丈夫和儿子,廖金莲不仅欣慰,还“挺自豪”。退休后的丈夫虞如球成了村里的热心人,深受村民点赞。“如球人好咧!前几年村里开办老年食堂,他一下就送去了400斤米。去年村里给‘虞氏宗谱’续谱,整整10个月,他四处奔波收集资料、整理校对,不要说工资一分没拿,连车费都自掏腰包。后来听说续谱经费还不够,又捐了2000元……”亭久村党支部书记郑树根这样说。
还有儿子虞旭辉,同样继承了父母的热心肠。几年前,离亭久村5公里远的一处山林发生大火,“当时火势很大,连部队官兵都出动了”。得知消息的虞旭辉,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去开车。“我去看看有什么能帮忙。”他匆匆地对廖金莲说。事后,廖金莲才知道,细心的儿子先在集镇上买了矿泉水和高帮雨鞋,然后才赶去火灾现场。他说:“能冲进去灭火当然最好,可万一拦着不让进,那给消防员和部队官兵送点水过去也是好的。”
此外,不仅孝顺,还在儿子罹患脑瘤时,衣不解带守候病床边的儿媳妇;聪明活泼又好学的大孙女和小孙子,都让廖金莲一提起来就合不拢嘴。今年春节,当身为村妇代会主任的廖金莲又一次为“亭久村第二届春晚”忙碌开来时,丈夫、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都赶来帮忙了。大人忙后勤,两个孩子就和廖金莲一起登上舞台表演。“孙子吹葫芦丝,孙女和我一起演小品,两个节目都得到了许多好评。”廖金莲说。
也许幸福就是这样,有爱、有温暖、有欢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