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东风起 婺窑兴

  ——婺城“特色小镇”引领婺窑文化传承与发展

2017-05-31 09:06:5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张苑罗肖、实习生陈静雯

  5月28日,在婺城区雅畈镇汉灶古村,在“特色小镇”的东风里,在静卧千年的古窑边,和那被层层掩埋的历代古瓷的共同见证下,沉睡千年的婺州窑火重新熊熊燃起,引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纷纷赶来祝贺汉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的正式开园。

  婺窑文化驱动乡村经济

  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自然资源及文化禀赋得天独厚。据《金华县志》记载:“汉代婺州古窑址坐落于雅畈镇汉灶村。”汉灶村建于西汉初,迄今为止已有2200多年,烧制婺州窑亦有2200年之久。汉灶村处处都有婺州窑留下的璀璨文化。

  相传汉灶村古时有三十六座龙窑,遍布汉灶村的“钻龙山、堂楼山、窑山、三十六虎头山”上,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两座龙窑,至今还保存着古龙窑高高的窑口和隆起的窑背。汉灶古窑址在村南丘陵上,从东到西共四座,因其历史之久远,考察价值的重大,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只是婺城区“婺窑小镇”项目的一个起点。

  2015年,“婺窑小镇”项目在雅畈镇落地,相关项目开发组织成立。“婺窑小镇”项目北通雅畈老街,南达宝华禅寺与庄缘谷,东到石楠塘徐氏宗祠,是雅畈镇文化旅游的核心线路。

  项目落地后,区、镇、村三级政府及组织带领全村百姓积极谋划,以汉灶为中心,辐射周边乡村,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河道、古桥、古树等的保护;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价值的传统民俗和文化习俗,延续历史文脉。

  “婺窑小镇”项目充分立足当地历史文化优势,大胆创新,探路旅游产业,发展乡村经济。据悉,“婺窑小镇”项目分三期发展。第一阶段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整合婺窑文化、婺学文化、婺剧文化、斗牛文化、婺派建筑、美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构建文化产业雏形。第二阶段在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开展核心项目宣传,打造“非遗特色小镇”旅游品牌。第三阶段即完善项目,打响“全国一流非遗特色小镇”的旅游品牌。

  汉灶村婺剧戏班古来有之,在当地巡回演出。婺剧里有个名本,叫《京德皇戏凤》,故事就发生在汉灶村,说的是皇帝微服寻访到汉灶村,看上了村上的漂亮姑娘,村民不知情,以为外乡人在调戏民女,结果皇帝被村民痛打一顿。按当时的宗族自治规矩,皇帝是要被抛粪缸的,可正好被村里阿婆看到,阿婆为人心善,忙向前解救,皇帝感激不尽,并表明自己身份。但是,皇帝哪能受得了这般恶气,这等侮辱。于是就对阿婆说,要在年三十晚上,抄平汉灶村,叫阿婆在家门口挂上灯笼做记号,到时叫手下不抄她家。结果阿婆让邻居也挂上灯笼,那一晚汉灶村一把大火几乎全烧毁,就留下挂灯笼的得以幸免。现在村上的傅家老宅就是当年幸存的古宅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特色小镇”带动婺窑复兴

  “三十多年来,从学习陶瓷工艺开始,逐渐痴迷于祖国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也不知是从哪一天起,这些质朴、美丽的古陶瓷把我心灵的指针引向了炉火烈烈的远古年代,从此便与远古先哲神会,情思难返。我感觉自己与这些古老的陶瓷艺术作品有着不解之缘。看着这些遗物,我领悟到了古人浑厚质朴、超凡脱俗的真实人性。我惊异于祖先们那如江河般驰骋奔放的想象力,如高山流水般的艺术创造。从此,我执着地投入到陶瓷艺术的研究与传承、延续与发展的事业之中……”采访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婺州窑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负责人陈新华激动不已。

  这位工艺美术大师的人生似乎与五月有着特殊的缘分。1955年5月,他出生于金华。1973年5月,他走进古方陶瓷厂当学徒,第一次领略到婺窑的风采。又是一个初夏的五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他搭乘“特色小镇”的东风,终于带着他的非遗传承使命迈进了婺州窑发展新的蓝图。

  行步于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近旁松风阵阵,古窑犹存,循着自魏晋到明清的20余件婺窑文物及考古解说,婺窑博物馆款款讲述着婺窑持续2700多年的兴衰故事。

  我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窑系众多。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婺州窑主要分布于金、衢盆地,以金华地区为主。金衢盆地位于浙中西部,北连杭州,东北接绍兴,东南邻台州,南界丽水市,西部边缘与安徽、江西、福建三省接壤。整个金衢盆地呈南北高,中间低的马鞍形。盆地底部为宽谷平原,内侧为缓冲台地。外围为丘陵,四面山地环抱。

  丘陵、河谷地带如古婺州,均为红色粘土,土层内瓷土、石灰石、长石、粉砂岩等埋藏不深,为当地瓷器烧造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丘陵地带多产松木,为婺州窑瓷器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境内水陆交通方便,以金华江、兰江、衢江为主干构成的钱塘江上游水系自西南向东北横穿而过,为婺州窑瓷器的外运远销提供了便捷的水上运输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婺州窑的生产延续了一千多年。

  陶器是定居生活的产物。大量考古发现表明,婺州窑分布地区的人类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就已掌握了夹炭陶、夹砂陶的烧造技术。人们手工制作这类光素无纹的陶坯时,已经掌握了较娴熟的技术,因此,陶器直接用手成型的方法可以上溯到更遥远的年代。

  而到了商周时期,印纹硬陶更是在这一地区得到普遍使用,人们对陶器的外观装饰有了更多样的追求。馆中还重现了商周原始瓷的制作,由于瓷土质地较粗,可塑性差,所以采用同期陶器成形办法,用泥条盘筑法,再用慢轮修整,故而外壁均平整光滑。到了西汉,窑工们普遍采用底身分制、粘接成器的方法,即先制圆饼形底,然后在转轮上盘筑成器身,再拼接贴粘圈足、耳等装饰,精制的再加入刻划和捏塑等工艺。比春秋战国原始瓷成型工艺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唐宋时期,婺窑烧造大量当地民用瓷,进入发展鼎盛期,后于明清时期走向没落,直至出现一定的文化断层。

  上世纪后半叶,婺州大地上窑火复燃,自陈新华后发展出100多人的婺窑烧造技艺传承人队伍。与此同时,婺窑烧造技艺体验馆在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园区内同步建成,传承人队伍发展开始面向社会大众。

  多方合力推动非遗传承

  婺城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不同时期的古窑址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存。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婺州窑址有40多处,基本上以烧造民用瓷为主。这些窑址主要分布在雅畈镇、汤溪镇、长山乡、琅琊镇、沙畈乡、安地镇、白龙桥镇等乡镇,唐、宋元时期的古窑址居多,明清时期的古窑址较少。

  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一万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钧窑系”瓷器产自金华铁店窑,包括三足水盘、注子、花盆三个品种。1983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到日本参观展览时,对此做了确认。1981年,日本文化报部、文化财管理局《新安海底遗物》一文对此做了详细报道。

  由此,一段尘封的历史被徐徐揭开。

  铁店村位于婺城区琅琊镇,与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世代有人以烧窑制瓷为生。与我国多数南方窑系相似,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在古代,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相传铁店窑址即有三条龙窑。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通过五道滤口,变得十分细腻,而后风干,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土生瓷,窑变常有,风云不定,烧窑及开窑前,窑工们必要祭祀窑神“神农氏”。据相关史料载,婺州铁店的这支窑火持续燃至元代,约公元1271年。

  2001年,婺州铁店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多年来,婺城区积极开展古窑址保护及婺窑文化传承。2004年,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成立。2007年6月,《婺州窑传统烧造技术》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2月,省重点科技项目“传统婺州窑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开发应用”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2010年,婺城区积极引进工艺人才,婺州窑得到恢复传承。2014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荣登榜单。

  与此同时,婺城区联合相关中小学院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仙源湖学校、柳湖小学、东市街小学、胜利小学、婺城小学、婺城中学、环城小学、环城二小、石门小学等学校,创建婺窑非遗传承基地,培养新生代传承人。此外,婺城区依托为期三年的“美丽非遗文化礼堂百村行”活动,将婺窑文化带进婺城区18个乡镇(街道),助推传承人队伍的发展。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