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城大地新乡风 处处绽放文明花

2017-06-28 09:32:2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胡敏霞 朱慧敏 见习记者 吕璐

  金华日报记者时宽兵摄

  记者罗肖摄

  

  漫步在乡间院落,一面面文化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一个个先进典型点燃了村民向往高尚道德情操的价值追求;一场场节日活动丰富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婺城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在乡村人居环境逐步提升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打造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办婚礼不去大酒店了,垃圾不随手乱扔了,乡村游发展得越来越好了……这些变化,都悄悄地在婺城农村发生着。

  文明节俭谱写乡村时尚

  6月22日,蒋堂镇的文化礼堂里正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大红的桌布、粉红的气球、火红的灯笼,现场的布置简约却不失庄重;主持、摄像、化妆师一应俱全,整场婚礼显得既热闹又文明新潮。

  据了解,新郎、新娘在外地工作,此次特地回蒋堂老家举办婚礼。对于一辈子只有一次的婚礼,小两口有着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简单点,但又不失新意。小两口对婚礼的想法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支持,蒋堂镇文化礼堂负责人也主动为其出谋划策。

  婚礼当天,新郎一改豪华婚车接送,脚蹬三轮车将新娘迎进门,伴郎的“小黄车”车队紧随其后。到达文化礼堂后,距离婚礼正式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大家也都没闲着,在新人的带领下,一起参观村里的祖训家规厅和非遗传承厅,不仅能够了解乡村的民风民俗而且还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在随后的迎宾环节,新郎新娘递到宾客手中的不再是香烟,而是一张张粉红色的移风易俗宣传单。整个婚礼没有奢侈的场景、豪华的婚车,将节俭的理念贯穿始终。“现在都提倡节俭文明的婚礼,在文化礼堂举办婚礼既简约又庄重,还可以让外地的亲戚朋友们了解我们这边的农村文化。”说起举办这样一场婚礼的初衷,新郎如是说。

  在文化礼堂办婚礼,蒋堂镇的这对新人并非个例。据了解,2014年竹马乡文化礼堂正式投入使用,近两年,随着文明节俭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村民会选择在村文化礼堂举办婚礼。“在村里举办婚礼,气氛好,而且价格又实惠,已经有好多人在文化礼堂举办婚礼了。”竹马乡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婺城区文明办积极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婺城大地上渐渐形成了“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红军精神推进文明乡风

  近年来,沙畈乡充分利用和发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银坑的红色文化,加强革命优良传统教育,推动银坑村红色民宿产业和绿色生态体验项目的发展壮大,探索利国利民的富民路子,使银坑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据了解,自去年7月1日开始,银坑村共接待140余个团队,共计4万余人次。在这里,人们重走红军路、参观纪念馆,一段段珍贵的史料将这段历史再次重现在人们眼前。

  得益于红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沙畈人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精神文明世界也更加丰富了。

  “善行义举榜”、“励志廊”、“文化廊”、“村史廊”……一张张宣传资料悬挂在文化礼堂四壁,古今结合,周村的历史和如今的发展一览无余。“凡民之行以孝为先,乃百行之源,凡为人子者不可不孝”,一句句从祖辈上沿袭下来的家风家训,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周村人。

  说起虞文花,在周村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早在十几年前,虞文花就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村中的孤寡老人,逢年过节给老人们送米、送油,平日里经常陪老人唠嗑,帮老人洗头,虽然是一些日常小事,但是她一直坚持做到了现在。前段时间,虞文花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总共有74名妇女加入其中。大家共同筹集资金,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闲暇之余组织一些小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虞文花说:“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不能丢,需要我们一代代将其传承下去。”

  在沙畈乡187平方公里的乡域内,乡风文明的典范样板如同星星之火,具有燎原之势。高儒村的村支书多次在儒学文化礼堂做成人传统司仪,赛畈村两委干部纷纷从自己身边家人带头示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有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和榜样的带头作用,沙畈乡的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努力创造出拥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精神家园”。

  村规民约规范乡风民风

  站在梅溪岸边,只见远处的挖掘机正在紧锣密鼓地工作着,“目前我们村正在进行精品村建设,作为梅溪景观带上的一个点,在不久以后必将呈现出一派不一样的景象。”安地镇岩头村的联村干部陈志樟说道。其实除了精品村建设,目前,岩头村正在进行加紧500亩造地改田、水系连通等工程,为今后发展生态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生态廊道建设中的一个点,这些年,岩头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的背后,是村民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据介绍,2013年4月以前,岩头村的村民们主要以畜禽养殖为主,全村有7个大户,2000多头生猪。畜禽养殖一方面增加了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但另一方面,村庄环境也因此遭到了破坏,污水流经区域散发出阵阵恶臭,村民们经过的时候,纷纷掩鼻奔逃。

  为了整治“脏、乱、差”的卫生环境,同年5月,岩头村积极响应婺城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关停、拆除了所有养殖场。同年下半年,岩头村率先行动,迅速召开村两委会议,统一思想,积极开展“四治两化”、“垃圾分类”等工作。

  通过宣传、党员带头、张贴光荣榜等形式,这些年,岩头村“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都走在全区前列,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婺城区垃圾分类优秀村”。

  “要说我们村垃圾分类之所以能够做得这么好,靠的还是村民们的自觉。”陈志樟说,“垃圾分类”工作开始推行的时候,村民们并不理解,也不是特别支持,觉得做这项工作没有意义。但是通过不断宣传、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党员义务做、带头做;突击检查,张贴光荣榜等形式,把“垃圾分类”工作通过“村规民约”这一载体,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如今,“垃圾进垃圾桶”这样的意识早已深入村民的心里。

  走在岩头村,村庄的小道上看不到一点垃圾,村民家门口张贴着的“门前三包责任牌”,这块牌子时刻提醒着每一个村民自觉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溪水“哗哗”地流淌着,而今,再也看不到“脏、乱、差”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道德建设助力旅游新风

  每到周末,从金华市区甚至外地到婺西南山区塔石乡游玩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每当这些“外人”成群结队地到塔石游玩时,总会来光顾一下山里的土货,生意好得让沿街店家们开心得合不拢嘴,有的摊位光卖麻糍一天就能赚几百块钱。这种景象俨然成了塔石乡村旅游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每个到过塔石的游客在对亲朋好友推荐这边的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被当地人民的淳朴和热情所感动。在今年的塔石高山梯田文化节上的特产摊位上,人头攒动,游客们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一会儿手上就多了几袋土特产。“我们这些山里货可受游客们喜欢了,都说好吃不贵。这可为我们当地的村民创造了不少的财富。”大坑口村的村支书雷金生笑嘻嘻地说道。

  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直以来,塔石乡在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设施的基础上,力打“文明牌”,提升旅游的人文资源竞争力。一方面,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好婆媳、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及时发现典型、培树典型,带动广大群众倡树文明新风,特别是浙江卫视报道的“身边的好党员——傅卫明”投身乡村旅游的模范事迹,一大批党员深受鼓舞投身到家乡的经济发展中。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规划建设文明墙、编辑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讲礼节、守法律,和睦相处,营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实现精神面貌大提升。

  文明新风为塔石乡的旅游业和村民的增收“吹”来了更多机遇,塔石村村民俞某兴奋地说道:“今年的农家乐比往年更兴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村里文明风气大幅提升,‘回头客’多起来了。”

  如今,塔石乡现已发展农家乐民宿25家,有餐位近2000多个,床位260个,2016年总计接待游客约17万人,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产值及各类农产品收入近2000多万元,在文明新风的引领中,塔石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喜人,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创业富民成效显著。

  记者胡敏霞、朱慧敏、见习记者吕璐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