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明日出伏!迎来最凶险的34天!》的文章在网上刷屏,文中提到,从8月21日(出伏)开始到9月23日(秋分)这34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有人患中风、心梗甚至猝死。
真是如此?记者从市中医医院了解到,虽然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受到季节、气温变化影响,这段时间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特别是有心脏病潜在基础的人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尤其要引起重视。
立秋后这些病最易犯
“出伏后,天气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大,是疾病多发时期。”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俞虹告诉记者,人体本不怕炎热,更不惧严寒,怕就怕这一冷一热这么折腾,会导致很多人中风、心梗、甚至猝死。因此,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类疾病:
心血管疾病。出伏后,昼夜温差变大,对于一些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是个危险信号。一冷一热可致交感神经兴奋,睡眠变差,抵抗力下降,早晚的凉意还可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大心梗发作的风险。一些心脏功能本就不好的老年人更可能因为一场小感冒而导致心脏代偿进一步告急,出现生命危险。
呼吸系统疾病。俞虹表示,出伏后,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秋老虎打得不可开交。一老一少最容易在这个时候感冒。一些本就有老慢支、肺气肿的老年人,可能因此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反复几次下来,患者的肺功能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平时的生活质量谈不上,旧疾还动不动复发。此外,气温变化大,也会成为一些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的致病原因。
慢性疾病。气温波动导致血压波动,管理起来难度增加了,在出伏后容易反复。
此外,秋天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但过多地进食可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容易导致胃病复发。秋天,胃病患者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并注意膳食合理,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戒酒。
初秋养生注意什么?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一般情况下,出伏之后,天气就会变得很干燥,气温会渐渐转凉,很多人都会通过饮食进行调理养生。那么出伏养生吃什么好呢?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此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润”一点!例如梨、百合、玉竹、沙参、石斛、荸荠、枸杞等,可以润心肺、养胃阴。而带有胶质或是质地黏稠的食物也有“润”的效用,例如银耳、海带、山药、莲藕、秋葵、菇类、海参、海蜇皮等。
另外,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这时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建议一般最好晚上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特别是凌晨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比较大的损伤。(记者郦莎)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