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草药种植:
花香四溢的“健康”产业
家住长山乡张思桥村的卢晓卫、刘红梅夫妇从事养牛行业20余年,在当地也算是小有规模的养殖户,从初出茅庐对什么都一知半解的新手到如今任何疑难问题都能信手拈来的老手,夫妻两人对于奶牛的养殖付出了很多心血。“养了这么多年了突然拆除肯定有点不舍得,但还是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卢晓卫说道。自从婺城区开展整治畜牧业违法建筑、优化养殖布局专项行动以来,卢晓卫夫妇积极配合政府工作,成为了长山乡最早拆除养殖场的一批农户。
结束了一直以来从事的养牛行业,对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卢晓卫也一度十分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朋友在安徽亳州参观了一家药材种苗生产公司,干净整洁的场所,处处充满花香的环境,让养了二十余年牛的卢晓卫眼前一亮,从此开始接触草药种植行业。
所谓隔行如隔山,在草药的种植和培育过程当中,卢晓卫也是吃尽了苦头。在初试草药种植时,柴胡因其药用价值高、开发前景好,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等特点,成为了夫妇二人的首选,但当时因为气候原因,土地干燥,柴胡长势十分缓慢,植株矮小,没有办法卖出好价钱。土地太过干燥不行,那就等雨水多些的时节再试一次,卢晓卫心想。然而,事与愿违,第二批种植的柴胡又因为雨水太多大面积出现了烂根的情况,两次尝试均已失败告终。
接连出现的意外情况并没有阻止夫妇二人种植草药的步伐,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四处探访,研究不同草药的生长习性,今年下半年,卢晓卫夫妇的草药种植终于有所起色。夫妇二人在200多亩的土地上种植了板蓝根、柴胡、芍药、桔梗等多个品种的草药。走进草药种植基地,出现的景色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紫色的桔梗花、粉色的芍药花……各色的花朵争相斗艳,让人仿佛置身于花园当中,还不时能够闻到阵阵花香。很难想象,就在不久之前,这里还是一派截然相反的景象。根可入药,花又可供观赏,草药的种植可谓是一举两得。
从昔日污水横流,常年臭气熏天的养牛场,到今天干净整洁处处鸟语花香的草药种植基地,产业的转型带来的也并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以前看到刘红梅都是穿着一套工作服,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养牛场特有的味道。现在真是大变样了,衣服也穿得美了,不用喷香水身上都有一股花香!”说起刘红梅的变化,朋友们打趣地说道。“不管是养牛还是种草药,最重要的就是肯学肯做。接下来我们还会探索种植更多的草药品种,不断发展这份‘健康’事业!”对于未来的发展,刘红梅充满希望。
苗木种植:
连点成片的“绿色”家园
穿着长筒雨靴,脚底沾满黄泥,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站在田里不停地挥舞着铁锹把树苗从地里挖出来。初见李卸全时,他正在田里干活,俨然一副农活好手的架势,完全想象不到他接触苗木种植仅仅两三年的时间。
李卸全、叶彩仙夫妇曾经是乾西乡的养猪大户,存栏的肥猪有1000多头,更是乡里的科技带头人。自从“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夫妇二人虽然心有不舍,还是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结束了20余年的养猪生涯。“我是从1996年开始养猪的,要说突然拆除了肯定舍不得,但是作为一名老党员,还是要积极配合工作呀!”李卸全说道。
拆除了猪舍之后,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呢?思量再三,李卸全决定种植苗木。离开了熟悉的行业,前路都是未知数,夫妻二人只能慢慢摸索。“养了二十几年猪都已经非常熟悉,看一眼都能知道哪头猪生病了。现在突然改种苗木有些不适应,自己也不是很懂,最初做的时候真的是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在田里种地。”说起刚刚开始种苗木时的经历,叶彩仙说道。第一年由于不懂行情,购买苗木种植的时候价格高,等到可以出售时,市场上苗木的价格又降低了,再加上当初挑选时没有经验,苗的品质欠佳,损耗较大,夫妻二人辛苦劳作了一年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不少。
勤劳致富,用在李卸全夫妻身上再合适不过,为了种好苗木,夫妻俩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晚上8点钟收工回家,一天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田里度过的,夏天还要顶着烈日在田里挥汗如雨。“多做点可以多赚点,也对社会多些贡献!”当被问到辛不辛苦时,李卸全笑着答道。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所幸李卸全的姐夫是从事几十年苗木种植工作的老手,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李卸全的苗木种植终于有所起色,从最初在罗埠镇承包20亩地种植,到如今又在蒋堂镇承包了60亩地。放眼望去,田间地头满是各色用于绿化工程的“色块苗”。就在记者采访结束时,已经有人到地里来收购苗木,仅仅利用采访的几十分钟休息片刻,李卸全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他的“绿色”事业中去。
蜜蜂养殖:
山林乡野的“甜蜜”生活
“除了养蜂,接下来我还想种些苗木可以进行水果采摘,这边做成鱼塘,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农家农场,游客过来可以垂钓采摘,还能带几瓶天然无污染的土蜂蜜回去!”虽然关停了养鸭场,但这对于潘小兰来说却并不是个“麻烦”,养殖场的拆除带来更多的是机遇。
自2013年以来,浙江吹响“五水共治”的号角,迈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婺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两美浙江”战略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铁腕整治养殖业污染,自整治畜牧业违法建筑、优化养殖布局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区共关停拆除养殖场1266家,拆除面积达70万平方米,处置生猪13万余头,奶牛3000多头,家禽46万羽。为了帮扶关停拆除养殖户实现转产转业,确保转产不减收,婺城区农林局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在项目储备中安排资金,发展中蜂养殖,同时组织开展中蜂养殖技术培训、“送蜂下乡”等活动。家住长山乡桐溪村的潘小兰就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今年5月底领到20箱中蜂,目前已经繁殖出了5箱中蜂。
中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品种,可以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蜂蜜,采集力强、利用率高,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螨抗病能力,基本不需要喂养,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采的是百花蜜,酿出的蜂蜜营养价值高。虽然中蜂的养殖相对而言并不复杂,但对于初接触蜜蜂的潘小兰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下雨天怎么办?遇到马蜂入侵怎么办?怎样防止蜜蜂的叮咬……一连串的疑问让潘小兰无从下手,所幸有专业的养蜂师傅进行上门指导,不仅是指导养蜂的技术问题,就连蜂蜜的销售也一并包管,“这样我们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好好学技术,多多培育蜜蜂。养蜂很好,既没有污染,又是纯天然的,我得好好学习,将来还要扩大规模呢!”潘小兰说道。
从当初对蜜蜂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现在和蜜蜂成为事业发展的“亲密战友”,潘小兰如今已经完全将这些勤劳工作的小生命当成了朋友,“在一个蜂箱里面蜜蜂的分工十分明确,你看,口上的这几只都是守卫,防止敌人入侵的。”每每向人介绍起蜜蜂,她就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让原本惧怕蜜蜂叮咬的参观者心中也体会到了这些小生灵的可爱之处。
通过几年的精心培育,2016年婺城区蜜蜂饲养量已经达到3.2万群,年产蜂蜜3756吨,蜂王浆96吨,实现蜂业产值1.3亿元,蜜蜂产业已经成为畜牧业转产增收的新亮点,也有越来越多和潘小兰一样的农户投身到这项“甜蜜”事业中来。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