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婺乡“老文化”点点总关情

2017-12-28 09:06:4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qq图片20171227095026

  日前,在由金华旅游局主办、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承办的2017首届“婺州随礼”——金华旅游商品暨“伴手礼”创意设计大赛中,婺城区非遗传承人詹东明、吕永明、吴进分别斩获特等奖、最佳文化传承奖和入围奖。

  据悉,这次大赛中,来自全国各地获奖设计师与相关行业专家代表携100多个项目汇聚现场,共同分享“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新思想。活动议程包括婺州特色文化演出、“城市之礼”设计主旨分享、“婺州随礼”项目发展报告、首届“婺州随礼”金华旅游商品暨伴手礼原创设计大赛颁奖典礼、设计合作对接等。通过专家主旨、主题分享、设计对话、设计师作品展示等环节,对“婺州随礼”金华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产品落地转化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专业交流。

  近年来,婺城区委宣传部、婺城区文体新局、婺城区旅游局等部门协作,整合婺城区范围内非遗项目,让“老文化”牵手“新生活”,抱团探索非遗经济,目前已成功培育婺城区非遗体验中心,初现成果。

  “谁是这世上最用心的剪纸能手”

  打开礼盒,乍一看,里面是个美美的家居摆件,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被细心装裱,古色古香。一按开关,一圈小夜灯亮闪闪起来,古今碰撞,似是新古典,又谓新时尚。其实,它是一个“文化+”的创意镜框。

  往下翻,这礼盒里还有各色金华古建的塑封剪纸作品,从万佛塔到八咏楼,从酒坊巷到金华山,这些千古流芳的风雅古建,或留存,或被改建,都扎根于金华文脉,成为金华旅游乃至金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另有红纸、剪刀及各类针头线脑,女红装备一应俱全,底下还有一侧名为《金华剪纸艺术》的实操指导手册。

  试想,整理完一天的杂事,临睡时分,打开床头剪纸镜框小夜灯,按着指导手册剪出各色图样,剪出天马行空的儿时梦想,剪出一片如水的心境来。

  这是婺城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詹东明选送参赛的文创作品。

  詹东明祖籍温州,年少时,他是个守在外婆身边长大的孩子,外婆精于女红,詹东明亦练得一手剪纸功夫;后来,他寻梦来婺州,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成为平面设计行业的先行者;退休后,他一心圆梦,拜在了老一辈剪纸艺术家王风的门下,融会贯通,将现代设计观念融于传统剪纸艺术,创作婺风剪纸,以剪纸博物馆为平台,令金华剪纸艺术在当地蔚然成风。

  婺风剪纸源远流长,于唐代出现滥觞,于五代时渐成体系。而金华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武林梵志》载:“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宋稗类钞》载:“婺州刘鼎臣赴省试。濒行,其妻自剪彩花赠之。”王伯敏在《中国民间剪纸史》中写道:“剪纸创造,尤以浙江金华、广东佛山为代表。”千百年间,金华剪纸艺术走进了吴越经史书香,婺民的烟火日常,成为婺州人表情达意,寄寓祈愿的美好载体。

  詹东明介绍,金华剪纸以戏曲窗花最有特色。金华地区的戏曲窗花风格优美,细致。除人物以外,更有背景、场面,构图相当完整,线条也多变化,尤其是从人物的风姿神态上刻划各种不同的性格,表现相当生动。戏曲人物外,还插入花卉、鸟虫等题材,再现古代婺民的市井风貌和生活向往。此外,相较金华浦江、兰溪等县市的剪纸,婺城民间剪纸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廓,于影像之中剪出细细的阴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所谓“凝练概括、厚中见秀、玲珑剔透、含蓄华丽。”

  “谁是家族里最百变的魅力女王”

  一把黑陶养生壶,一对渐变乳浊釉黑盏,这是吕永明从“婺窑”中解读到的金华文化的精髓。婺窑乳浊釉“入窑一色,出窑百相”,开华夏陶瓷技术之先河。婺民素来重视养生,这把黑陶茶壶在原材料里融入了竹炭,以起到更好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据悉,吕永明曾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新华修习婺窑相关技艺。目前,吕永明创办有婺城区非遗体验中心,是婺城区非遗集群探索文化产业的带头人。

  吕永明介绍,这款“乳浊釉”茶盏的创作灵感主要取自白沙溪流域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婺州铁店窑的古瓷片。

  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一万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钧窑系”瓷器产自金华铁店窑,包括三足水盘、注子、花盆三个品种。1983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到日本参观展览时,对此做了确认。1981年,日本文化报部、文化财管理局《新安海底遗物》一文对此做了详细报道。

  铁店村位于婺城区琅琊镇,与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世代有人以烧窑制瓷为生。与我国多数南方窑系相似,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在古代,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相传铁店窑址即有三条龙窑。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通过五道滤口,变得十分细腻,而后风干,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土生瓷,窑变常有,风云不定,烧窑及开窑前,窑工们必要祭祀窑神“神农氏”。据相关史料载,婺州铁店的这支窑火持续燃至元代,约公元1271年。

  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这是婺窑唯一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据贡昌《婺州古瓷》相关论证,婺州窑因州得名,与龙泉窑等同属婺窑系,兴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时期逐渐衰弱,前后绵延2700多年,首创化妆土工艺,于汉代中期即开始使用青、褐两色釉。西汉以前,婺州窑原始瓷多见于墓葬,做明器,胎厚釉薄,也曾出现过青黄釉、彩釉等丰富的釉色,及针点纹、网格纹、连珠纹等修饰图案。南宋时期,婺州窑吸收各地窑口之所长,烧制青白瓷、青瓷等,出产日用瓷及观赏瓷,远销全国各地,并出现出口瓷。

  新安沉船中发现的婺州铁店窑瓷器即为宋元时期出口瓷。这些婺瓷由铁店窑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现宁波),再行出海,对外贸易。

  2001年,婺州铁店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而在全国众多古窑址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仅22家。2014年,“婺州窑陶瓷烧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婺州大地上亦涌现出陈新华、尹根有、邵文礼等诸多代表性传承人。

  吕永明表示,铁店窑是白沙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又恰逢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如火如荼,他将致力于铁店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让美丽非遗走进现代新生活。

  “谁是最传统又健康的婺州美食”

  一黑一白一太极,乍一看似是道家圣品。其实,它是董锡媛夫妇新开发的好吃又健康的婺州糕点。白色一半由白面包裹佛手,黑一面由黑米包裹松子、核桃仁等,两条鱼型各取一点,互换贴合,相生相克,无限轮回,颇显“大道至简”的设计理念。

  金华是黄大仙故里,金华山黄大仙祖宫是旅游胜地,道家文化从婺州远播全国各地。金华糕点亦寄寓了古婺先民世代传承的养生理念、生活向往与民俗乡情。金华糕点素有“春酥、夏糕、秋饼、冬糖”之说,即春季宜制葱油桃酥、芙蓉酥、蝴蝶酥等,夏天宜做薄荷糕、送子糕、连环糕等,秋季便制月饼等,冬天宜做油筋枣、冬芙蓉等。

  千百年来,金华传统糕点为不喜煽情的金华人代言了古今多少话语。金华传统糕点中有一款名叫“寸斤糖”,“那是在劝诫食客,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一款叫“连环酥”,似是两个等半径圆形糕饼粘合在一起,“那是旧时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时必备的手礼,寓意永结同心”;有一款叫“红回回”,呈方形,面上一抹万年红,纵横几道浅浅的刀印,“那是女儿出嫁后回娘家省亲,娘家人交给女儿带回夫家的糕点,划下一道将断未断的线,暗语女儿虽已出阁,却与娘家藕断丝连,娘家人时常挂念,也以此寄语女儿常回家看看”。

  如今,在“婺州随手礼”比赛的舞台上,一只仿古“八角包”里满满的“松花松子饼”,承载着说不尽的道法,以期带给五湖四海远道而来的游客以味蕾的问候和大智慧的启迪。

  20年前,董锡媛从浙师大古汉语文学专业毕业,成了金华山第一批导游。可是,祖上传下来的一口糕点香让她一头扎进了“糕点师”的梦想里,因为“从蒸面、筛面、炒芝麻、炒核桃仁、炒糖粉到拌料、压模成型,像孕育一个婴儿一样做出一块块美味又健康的糕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一年后,丈夫吴进辞去了在建行的工作,陪伴她一起开始了追梦之旅。一晃二十载,日复一日,夫唱妇随地创作美食,编织成了夫妇俩最甜蜜的日子,“你们家做的糕点真好吃”则成了儿子最大的骄傲。

  据悉,董锡媛本是婺城区雅畈镇徐店村人。清末民初,董氏祖上曾在金华梅花门外布设有“董裕成号”南货店,后辗转至雅畈老街,后值国难当头,族中开仓济民,散尽家财。在董锡媛的记忆里,家中商号无存,仅留下大量制糕点的模具,成了她幼时最有趣的玩具。目前,董锡媛尚保存有“董裕成号”及相关糕点制品的雕版刻印。

责任编辑:朱莹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