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年味”浓浓 舌尖上的婺城“乡愁”

2018-02-08 09:23:1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记者 张苑

  金华人好吃,喜热闹,是出了名的。尤其到了年关,忙活一整年得了清闲,游子自五湖四海归来,总要采办些可口小点,爽快吃食,打发这天寒地冻的光景,过几天舒舒服服的小日子。千年白沙溪水酿的金华酒,自宗泽年代就开始闻名的琅琊两头乌猪肉香肠,一个配方三代人传承、火了半个多世纪的雅畈七队福字馒头,炒香了长山一整条老街、要买全靠等的冻米糖,一家人从老到小乐得找点甜头尝尝的麦芽糖,入口即化、寄寓着浓浓情意的金华糕点……细数这口口金华味,怎能不喜过年?

  一段肥肠一口年味

  当一串串红白相间的土香肠爬上了屋檐下的竹竿儿,金华的坊间就悄然生出了年味。香肠风干渐瘦,年味越来越浓。

  金华人好吃,吃出个“四四十六席”。东家的白糖,西家的白酒,家门口现宰割的猪肉、现刮的肥肠,食材质朴,日子仿佛农耕时。

  五花肉肥瘦参半,不干不腻,恰如金华人不勤不懒的性子,进可入世,退可出世,最懂在俗世里找生活,这份处世哲学全藏在这半透明的几寸柔肠里。

  金华土香肠多盐少糖,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得调出了个鲜味。同样的比例在别处却调不出这个味儿来。无它,唯缺了金华水里的一味甜。

  胀满的肥肠九曲十八弯,被扎成条条“虎尾”。

  条条“虎尾”爬满竹竿儿,引逗了穴居的老鼠和识货的猫咪。瞅它高高挂着,鼠吃不着,猫也吃不着。

  阴干晾晒,七七四十九天,数着日子,“虎尾”便是养熟了。

  水洗下蒸笼,蒸得鲜香酥软,一口咬下去,滑而不腻,汤汁溢满唇齿。

  天寒意懒,独自在家。取一段香肠切片。下一锅米饭,将香肠片随手撒出一朵花来,一起煮。肉香挑逗了鼻翼,肚子就又饿了几分。

  年关将至,有朋自远方来。切一盘香肠,温一壶酒,浅淡斟酌,闲话家常,不亦乐乎?

  一块糕点一份情意

  糕点在金华,不只是吃食,更寄寓了一份浓浓情意,代言了金华人的古今多少话。

  “店设于金华梅花门外,家住徐店……”一方雕版刻印见证了雅畈“董裕成号”的赢商过往。辗转四代人,一个多世纪,“董裕成号”早已开到了金华市区。每逢年关,吴进和董锡媛总要回到雅畈老家,为乡邻做一屉糕。

  金华糕点品类繁多,传有一百四十多种,传承至今仅四十余款。春酥、夏糕、秋片、冬糖,每一盒糕点里都承载着金华人对一个时令的理解,坚守的一套礼制,和对亲友的一份情意。

  旧时,金华婚俗离不开金华糕点。男女方但凡定了亲,每逢中秋端午,或是年关,男方家总要带上应景的糕点去拜会女方家堂上人。第二年成婚后,女方家总要在腊月二十后用陶罐装上各色年糖,到男方家,看望女儿,拜会亲家人。

  来来往往之间,两家人借着金华糕点熟络起来,把尊重与甜蜜互相传递。

  金华传统糕点中,有一款名叫“寸斤糖”的,意在劝诫食客“寸金难买寸光阴”。

  有一款叫“连环酥”的,似是两个等半径圆形糕饼粘合在一起,是旧时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时必备的手礼,寓意永结同心。

  有一款叫“红回回”的,呈方形,面上一抹万年红,纵横几道浅浅的刀印,是女儿出嫁后回娘家省亲,娘家人交给女儿带回夫家的糕点,划下一道将断未断的线,暗语女儿虽已出阁,却与娘家藕断丝连,娘家人时常挂念,也以此寄语女儿常回家看看。

  金华人看遍了西点的纷繁多姿,如今在心里漾起一份返璞归真的素心情怀。金华糕点也在这年关,重回了金华百姓家。

  一对馒头一心祈愿

  金华人不吃馒头,不算过年。

  饭至半晌,酒至半酣,在灶台上热气腾腾地蒸一屉馒头,圆滚滚肥嘟嘟地像极了一个个门童的脸。再热上一大碗酥软的扣肉,煮上一锅笋,夹上一些包进馒头里。鼓鼓囊囊地一口咬下去,便尝尽了五谷丰登,品尽了六畜兴旺。

  满满的喜庆总要在大圆桌上分享,能吃一双的一定不能只吃一个。吃的多,来年的福也多。

  金华馒头还有煎炸蘸酱的吃法,小朋友最是喜欢,比肯德基的薯条还要美味几分。

  于是乎,临近过年,家家户户总要买上一筐金华馒头,备足了好过年。从腊月到正月,是雅畈镇戴有良家最忙碌的一段日子,寻常时候一天做一万只馒头,到了腊月二八、二九、年三十,一天备两万只馒头也不够卖。

  雅畈七队的馒头名扬金华半个多世纪,传了三代人。这口金华味早已融进了金华几代人的年俗记忆。多少人因追梦而去,又因思念而归。不管他们到了哪里,总会拜托亲朋好友在春节里捎带几个金华馒头,以解乡愁。

  每个金华馒头的“福”字上都有一个筷子孔,从孔里就能看出这做馒头的功夫。

  一袋白面和上水、酵母拌匀,摘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圆台型面团,发酵后直径增至十余厘米,方可上炉蒸。发到什么时候蒸、蒸多长时间,都有讲究,视当天天气状况不同而异,发久了面皮分离,没发透入口不酥软。

  馒头蒸熟,开了蒸笼盖,热气和香气弥漫了整个馒头铺子。此时便有一人对着每个馒头的圆台顶戳一筷子,戳破了依旧“皮肉连体”、饱满圆润,便是好馒头。如此才能被盖上万年红的“福”字,吃了才能求来新年的好兆头。

  一碗佳酿一份乡情

  当冬至后的第一场雪覆盖了古婺大地,白沙溪畔的层峦缓坡宛若婺州昆仑。琅峰山下泉口村的金华酒便开始香了。

  泉口村村民陈顺财年近天命,守着这口祖传的酒窖已整整三十载,谁也说不清这金华酒究竟源于何时,陈顺财只知道,他的爷爷,以及他爷爷的爷爷,都是地主家的酒脑,手把手地教会了子孙后代这门糊口的手艺。

  金华酒属双曲酒,讲的是“双曲发酵”、“冬水酿冬酒”,从取材到出窖,少说也得经历两度春秋。

  白沙水暖,春衫已薄,杨柳刚刚吐了金线,阳光照进水里,又透过竹林明晃晃地打过来,白沙溪畔金灿灿的滩涂上冒出了一抹葱绿。酒脑们便纷纷赶来将它们收割,冷不丁地惊起一行白鹭。

  这长着黑线的野草叫“蓼草”,它自古就长在白沙溪畔,酒脑们用它泡水,直至芒草花开,蝉鸣四起,取了蓼草泡的水制麦曲,而后只要闲闲地看秋收,糯米供足了粮仓,剩下的都仿佛透着酒香。

  但酒脑们定要挨到冬至以后,方下令取白沙泉,将红曲、麦曲及刚蒸熟的糯米按着祖传的方子埋入酒坛。酒坛子里住着酒神,发酵后数日,酒脑必往酒坛子里给酒神喂饭。打点妥当,而后密封,藏进窖底,待到来年隆冬时节,便可就着炉火温一壶古婺佳酿。

  古婺酒坊,素以一担米出一担酒,金华酒由此以酒肉厚、不上头闻名。《三言二拍》、《金梅》里都曾频繁提及金华酒,武松正是醉了金华酒,方才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

  话说《三言二拍》里,还记载有一味名为“错认水”的金华酒。滋味如何,且不细说。酒香藏古巷,只待有缘人。

  一口麦芽一口甜蜜

  天寒地冻,日子太苦。无论男女老少,逢着年关,金华人总要找点甜头尝尝。最甜不过麦芽糖。

  一口麦芽吃进去,甜香软糯地在嘴里缠绵,顺着喉管,甜进胃里,甜进九曲回肠,甜进小小的心田,而后相由心生,乐呵呵地在双颊印出甜蜜的笑靥,印出对新年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说起话来也是甜香软糯地听着叫人喜欢。

  50斤糯米做36斤糖,64岁的叶锡忠守着这个老规矩做了38年的糖。

  新出的糯米在一缸水里睡上足足两天,个个长成了胖娃娃,而后挤进四个蒸笼屉子,炉火渐旺,饭香渐浓,香喷喷地像是一个人的美梦。

  梦醒饭凉,伴着温吞水和麦芽曲酵出清甜的麦芽糖水,持续6个多小时,直至把米粒酵空。水温多少,麦芽曲怎么拌,麦芽酵得好不好,全靠老叶的一双手把握分寸。

  糖酵好了,汤色要青绿,老叶手里的棍子放下去要不倒。

  沥出糖水,下锅熬煮,渐煮渐稠,盛了放进灰缸。新铺的稻草灰不黏糖,青绿的糖水渐显出鲜嫩的红色来。

  待糖水冷却凝固,抱了糖团上桌,二人齐动手,辗转1个多小时,方才把糖打成。好糖定会由红转白,在一双苍老却灵巧的手里裹住新炒的芝麻,调和出另一味酥香。

  一罐麦芽糖,足够一家人从冬至甜到初春,和和美美地步入新生活。

  一坛冻米一腔情怀

  金华的隆冬腊月,没有什么比一块冻米糖更暖胃暖心。

  十月备白米,十一月备玉米,临近腊月备年糕,还有芝麻、大豆、花生、红白糖、核桃……一应备齐。经泡发、蒸煮、打粉、剥粒儿、炉炒、拌料,而后入模切片,再翻找出去年的陶瓮,里面铺了一层厚厚的石灰,一层炒米一层糖,装得满满当当。

  窝在炉膛前,拿一片冻米糖咬进嘴里,入口酥脆,不及细嚼就已化了大半,香甜满口,咽下去似还有回味在唇齿间,甜而温厚,仿佛全身都有了暖意。

  因为太好吃,不到阳春三月,各家的陶瓮里已空空如也,偶有几家尚留些炒米粒,留给娃娃们偷吃解馋。

  这一口暖心暖胃的冻米糖在长山乡的老街上香了40多年。多少年过去了,人们或许忘记了长山老街的昔日繁华,却年年惦记着这口“长山味”。每年腊月总要赶来买上十几二十包,犒劳自家亲小。

  买过这口“长山味”的人都了然,做出这口地道“长山味”的是个有脾气的地道人。

  拌料时起手利索,下手温和,切起糖来刀起刀落,咔咔作响,且保持匀速,切片均匀。一天成品量少则二三百斤,多则五六百斤。19岁开始切糖,即将花甲,章卫星孜孜以求,非要在一口冻米糖里别有洞天地闹出一番大动静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章卫星如愿以偿。人人都夸这糖好,夸他手上有两把刷子。一进腊月,他家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要买糖,全靠等。微商达人也来找他,问他批量订货。

  可是,老汉不答应。他觉着,让街坊邻里都能尝到这口地道滋味是顶重要的事。邻家娃娃说一句爷爷家糖好吃,他最是开心。他不喜微商抬价赚大钱,夺了娃娃们嘴里的一口甜。

  凌晨四点起床开工,持续工作到下午两点。点一根烟,打个小盹儿,养养精神,晚上七点吃过晚饭,再起炉子开工,一直工作到凌晨一二点。如此,依然供不应求。老汉坚持不涨价。

  这般劳作得直不起腰来,老章却一个劲儿地说老伴儿负责备料比他还要辛苦,苍老的眼中尽是心疼。

  一片糖里藏进了金华人的年味,藏进了诸如“面人张”、“泥人李”一般的“冻米糖章”精神,也浸透了金华人浅薄清淡却温暖浓稠的烟火日常。

责任编辑:朱莹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