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春走基层

【网络媒体走转改】正月里来闹新春

2018-02-14 15:39:0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打年糕时的吉祥寓意

  婺城有句俗语,小孩吃了年糕,年年高。于是,年糕成了家家户户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早在春节前两月,作为当家人的外公便开始张罗着打年糕。

  选择最优质的糯米和粳米为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掺和起来,浸泡一个星期时间。粳米掺入比例的多少,还要看糯米品种的糯性,自己一家的口味偏好而定,当然当家人多年积累的经验也是影响年糕口感的关键因素。

  接着就是磨粉。这一步,与前一道工序息息相关。因为米的吃水程度,一决定于好不好磨加工,二决定粉的粗细,而粉的粗细又关系年糕的口感。

  磨好粉后,便是上蒸笼。待粉蒸熟后,趁热迅速倒入清洗干净的石臼中,顿时蒸汽腾腾、满屋清香。打年糕是门学问,也是门技术活,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这些要求都决定了,这手艺一般人还做不来。不过,在家族中,往往都存在这样的能人。

  烟雾缭绕中,两个舅舅“闪亮登场”。一位舅舅负责挥舞重达三四十斤的锤子对准石臼中的熟粉不停地捶打,另一名舅舅则负责在一旁翻面。其中,负责翻面尤为关键,因为年糕一定要趁热打,不然容易结壳,而且翻面绝不能带手套,不然就摸不到年糕的温度。如果是没经验的师傅,这时便很容易被烫伤。

  年糕打透了,在摞年糕之前,外公把它从石臼里拉出来,拌着糖让孩子们拿在手上吃,浓郁的年味,吃在嘴里,甜到心里。

  如今,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机械年糕渐渐代替了纯手工打制。年糕加工坊里,流水线上热气腾腾的年糕仿如游龙而出,工人师傅们将年糕拦腰切断,转移到竹席上,晾晒在露天广场。

  岁月更迭,依然不变的仍是那年糕味,糯香绵软,配上红糖、黑芝麻粉和桂花,尝起来唇齿留香,意犹未尽。

  冻米糖中的幸福年味

  冻米糖,泛指米花糖、粳谷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等。冻米糖松脆香甜,它萦绕着甜美的乡村情愫,尤其是在临近年关的寒冷冬夜里,老在婺城游子脑海浮现,招惹得人舌下生津。

  婺城人常说的冻米糖,原是指米花糖。腊月里,走南闯北的爆米胖师傅走街串巷来了。印象中,由于烟熏火燎,一般爆米胖师傅脸色都是黑红的,一双手也是炭黑的。到火候了,他用一只脚踩着横躺着的炮仗筒,用双手有力扳动筒身上手柄,小孩们捂着耳朵四散逃开。“嘭”,随着炮仗筒的一声巨响,粳米变成了胖胖的“米花”,随即爆进了竹篓袋里,一股子米香味向四周空气中弥漫开来。爆米胖师傅按照每家提供的原料份量,按个倒进各自带来的篮子。那种暖暖的、香香的、软软的口感,让孩子们回味无穷,也引得街边缺牙的老太齿颊生津。

  享受完“爆米花”的美味,“切冻米糖”就摆上了当家人的家务安排。冻米糖,其诀窍全在于熬糖──麦芽糖和红糖按一定的配比使用。因为麦芽糖黏性虽强,但甜度不够;红糖虽甜,却黏性不足。舀一勺水入锅,点火加温,不时用筷子搅拌。眼见糖渣儿融化成黄褐色的浆液,咕嘟咕嘟地冒起了泡泡,熄灭灶膛的明火,以炭火之余温慢熬。

  等到每个泡泡都熬成了鲜黄透亮,便用筷子蘸上一点糖油,大拇指和食指粘上一滴,轻轻地开合试拉—————糖丝细,黏稠度不够,还得继续熬;糖丝粗,火候恰好,赶快倒入拌了黑芝麻、花生米、核桃仁之类的米花用力搅拌……直至拌匀拌透了,再盛入放在面板上的糖框里,用专用糖板将它压实拍平,啪啪地敲打,匀称地把边边角角都敲结实了。

  冻米糖压匀成方型后,去掉糖框,当家人用一块薄板扶牢方糖一侧,手起刀落,划出一道笔直的刀线;转换薄板位置,依旧划刀线,横向完毕纵向同样操作。当厚薄一致、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冻米糖,一一放进陶罐,母亲往往会在顶上压层米胖,用来保证存储环境的干燥。从腊月起,这罐充满着幸福味道的冻米糖,往往能吃到次年夏天,给夏收忙碌的家人带去些许享受。

  灌香肠里的传统风俗

  年末寒风起,又到香肠飘香时。拜年时节,婺城人每家每户招待宾客的筵席上,少不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腊肠。这盘菜,由于含有些许糖分,白肉肥而不腻,红肉香甜适口,深得各个年龄层人喜欢,常常光盘也就不足为奇。

  初冬的清晨,母亲会去菜市场买上至少二三十斤猪肉,七分瘦,三分肥,肥瘦相间,回家用菜刀剁成肉糜,佐以盐、糖、料酒、白酒等灌入猪小肠衣内,用棉线扎成一小段一小段,挂于屋檐下风干。只待春节待客时,拿出两节放置覆盖有千张的蒸屉上,只消蒸煮十来分钟,香味便溢满小屋,让人忍不住直咽口水。

  从前,家里贫寒,聪明的母亲往往把香肠下面的千张,切成细丝,用作萝卜片汤的配菜,以丰富萝卜片汤的寡味。而剩余的千张细丝,装成小盘,便可让孩子解馋。虽然吃不到香肠肉,但千张上那油腻的香肠味,也能让人体会出个一二。

  而今,肉摊师傅已经普遍用上了机器,绞肉不过数分钟,即可代替彼时母亲半天忙碌。肉摊师傅会选用上好猪肉,取其背脊膘,腿之瘦肉,组成肥瘦相间的黄金比例,灌入天然猪肠衣,制成土香肠。虽然香肠已经进入家庭饭桌,成为日常菜肴,但是,春节灌香肠的风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婺城人过年重要的组成部分。

  迎龙灯下的文化韵味

  “咚咚锵”震天响,灯会的锣鼓队从家而过,伴随着“广播”里激昂的婺剧唱腔,元宵迎龙灯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在白龙桥镇双牌村,年轻人纷纷拿出自家的桥灯板,换上新灯笼,聚集在灯会前。一节节的板凳龙,在吉时前接成长龙。随着板凳龙在双牌的自然村间来回穿梭,村里“龙”腾“人”跃,把乡间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婺城人通过迎龙灯,以示驱邪除瘟,祛灾祈福。每年元宵佳节,婺城区范围内都会举办迎龙灯活动。尤其是白龙桥镇筱溪村的龙灯在周边小有名气,他们已经连续迎了30多年。

  筱溪村每年从正月十二开始迎龙灯,分成两个阶段,正月十二至十四,龙灯给村民拜年,正月十五则是村民迎龙灯闹元宵。龙灯的规模决定于龙灯的节数,历史上筱溪村龙灯曾达到过150节。龙灯越长,说明村里人丁越兴旺,来观看的四邻八乡的村民也会越多,场面非常壮观。

  迎龙灯最先要做的就是请龙头,要把龙头从仓库里请出来,清理掉去年留下来的蜡油,再用黄酒擦拭龙头龙尾,最后装上灯笼。筱溪村的龙头上有48盏灯笼,灯笼的颜色也有五六种。村里的老人说,这寓意为五谷丰登。迎龙灯时引领龙灯前行的是两盏开路灯和两面开路锣,寓意为吉星高照、鸣锣开道。跟在这后面的是由小鼓、大钹、小锣、铜锣等“五响”组成的演奏队。接着才是龙灯。走在最后的是“罗牌”牌子以及大鼓、大锣组成的小乐队。“罗牌”上雕刻的是广济庙供奉的各路神仙,寓意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除此之外,筱溪村的龙灯还加入了戏曲《闹八仙》这一元素。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筱溪村最热闹的日子,附近的村民及亲朋好友都赶来参加迎龙灯这一狂欢活动。村民们把精心装扮的龙灯都连接起来,他们迎着长长的龙灯来到空旷的场地上进行“拉灯”、“跑圈”等传统活动,其他人则为龙灯呐喊助威。据了解,这一狂欢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六凌晨。(记者马晓芬)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