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春走基层

【网络媒体走转改】团团圆圆闹元宵 幸福温馨婺城情

2018-03-02 09:46:1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圆圆的汤圆煮出亘古的联结

  闹元宵自然少不了汤圆。在金华,汤圆有咸、甜两种,咸的以新笋、鲜肉、小葱等拌匀切末为馅儿,鲜咸可口,还长着条蝌蚪尾巴;甜的以炒得喷香的黑芝麻粉和白糖为馅料,清甜多汁,圆滚滚滑溜溜得玲珑精巧。大年初一吃咸,元宵里吃甜。每一年的秋收时,婺州乡村的小街巷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糯米香。定是乡人在攒糯米,入水泡发,出水下蒸笼,而后晒干磨粉,存着以备正月里做汤圆用。

  一枚小小的元宵浸润了金华人数不尽的过往。几十年了,每逢临近元宵,婺城区白龙桥镇叶店村村民叶志聚就开始忙活开来,和粉、拌馅儿,准备做汤圆。元宵节当天,他想让儿孙们尝一尝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清香软糯的一口甜。

  早些年,叶志聚还是个刚能够得着灶台的小娃娃,灶台上几个大白瓷碗一字排开,母亲掌着一个大木勺腾云驾雾一般从滔滔翻腾的锅灶里打捞出一个个圆滚滚、白花花的“月亮”。家里多一个弟弟或妹妹,灶台上的白瓷碗就会多一只。母亲总是数着数,将那一锅汤圆均匀地放进各个碗里。那时的汤圆真是好吃,总也吃不够,总会被他带到梦乡里去。

  稍大一点,美梦依旧,叶志聚却也在母亲浮肿发黑的眼眶里读懂了生活的苦涩与艰辛。一早起来,家里七个兄弟姐妹,每人床前一套新缝的衣裤,一双翻新的布鞋。外屋厨房里,不出意料地躺着几列新做的汤圆。这是母亲的又一个不眠夜。

  1981年,叶志聚和母亲分了家,开始掌勺给自己小家的孩子们做汤圆,过元宵。圆圆的汤圆滴溜儿一转又是一年,儿孙添了一个又一个。雪白的米粉筛了一遍又一遍,将叶志聚的满头青丝染成了缕缕白发。那些年,物资贫乏,日子清苦,一枚小小的汤圆跳进嘴里,就能甜到心底。一家人依偎着取暖,平安便可喜乐。

  可是后来,改革开放的大浪潮风起云涌,外面到处是十里洋场,儿孙们求学、谋生计、追逐梦想,纷纷背井离乡,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日子越来越红火,门庭灶台边却越来越清冷。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父亦如是。一个七旬老人的满腔挂怀与思念都凝结在这一锅翻滚跳跃的汤圆里。汤圆装满了灶台上一整排的白瓷碗,儿孙们的元宵问候也就到了。

  (记者张苑)

  岗位上的坚守难掩刻骨的思念

  千千万万个家庭开心祥和过元宵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工作人员在岗位上的坚守。这千万人中,或许有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执勤的交警,或许有风雨无阻巡逻在公路上的路政人员,或许有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医护人员,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许是任何一个人。

  鸡爪、大虾、螃蟹……这个春节,婺城区交通运输局路政大队队员郭崇贵家的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仔细数一数,足足有十个菜。看这架势,一定是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一起热热闹闹地过年,可是,这是他一个人的晚餐。“过年还要值班,就没回老家,老婆、孩子都回去了,虽然自己一个人,也还是要有讲究地过!”虽然每样菜都换成了小盘分量,但是样式却一点也不少,屋里屋外也布置得喜庆红火,又是大红灯笼又是鲜艳的窗花。节日期间,郭崇贵就这么自己在家,看着春晚,喝着红酒,吃着小菜,再把手机视频聊天开起来,当成和亲人们在一起过节。

  “我是陕西人,平时工作也忙,已经好几年没回去过了。”被问起最近一次回家过年是什么时候,郭崇贵抓抓后脑勺想了想,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道:“忘了。”2002年底到金华部队从军,2012年底转业到婺城区交通运输局,成为一名路政队队员,如今,40岁的郭崇贵已经在金华度过了16年的光阴,这里俨然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人不在陕西,但家乡的习俗并未忘却,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全家老少要一同吃团圆饭;走家串户地拜年……一个个生动画面的背后,是郭崇贵对家乡的记忆和思念。

  在桥梁和省道巡查是否有交通事故的发生,以确保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查看路面是否发生损坏,能否保证车辆正常通行;检查山区道路是否因天气等原因发生滑坡或塌方事故……在人们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像郭崇贵一样的路政队员还有很多,坚守在工作的一线,保障人们能够顺利地回家团聚。

  春节期间,不少人感染了流感病毒。“我是从年初一早上8点开始值班的,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一直都有病人过来看病。”虽已年过半百,婺城区人民医院急诊医生郭宏伟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在值班的24小时里,接诊近70名病人。用医护人员之间流传的一句玩笑话来说,就是“急诊科的急救医生每天就是在做仰卧起坐,每次都是刚躺下准备休息,就又被叫起来接诊”。

  节日里没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值班的医护人员就每个人从家里带点菜过来,凑在办公室里和“战友”一起过。“有空闲就用电饭煲煮点饭,病人多就随便扒两口对付对付。”对于急诊室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忙时,就连挤出吃饭的时间都成了一种奢侈,一份饭从晚餐时间就放在桌上,一直到深夜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只是饭菜都已冰凉。“我是从年三十一直值班到年初三,这段时间病人多,我们吃饭也没什么时间,年初一的时候到下午一两点才吃上一口饭,喝上一口水。”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郑红梅说。郑红梅心里有一个信念,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一定要坚守在这个岗位,并且一辈子坚持下去。

  (记者吕璐)

  舌尖的问候送来节日的温暖

  伟大的坚守背后,终究是个寂寥的元宵。看万家团圆,更添几分思念。在婺城,各乡镇、社区正在掀起一股“暖心元宵风”。迎龙灯、猜灯谜、做元宵……婺城各地运用各式各样的方式,为人们呈上一桌爱心元宵宴。

  “先重后轻,先压扁再搓圆。”一大早,郑岗山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十几位退休社区居民正围在长桌边“滚”汤团。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的这个时候,社区都会举办包汤圆活动,让大家热闹一番。活动结束后,社区工作人员也会把包好的汤圆送给社区里的独居老人们。

  “用大拇指凹个口,最后包馅儿的时候慢慢收口,留个尖儿……”居民们围成一圈,互相切磋包汤圆的手艺。桌角,退休多年的曹阿姨也带着上小学的外孙女包汤圆。据了解,此次参加活动的基本是社区企退人员,现场老少济济一堂,围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笑声不断,好不热闹。

  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用碟子装好汤圆,送往独居老人家中,“这也是我们社区的一点点心意,让老人们感受元宵节的氛围,感受社区的温暖。”家住电信宿舍的朱阿姨,今年已经85岁了。当她开门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送汤圆的时候,感动地说:“太谢谢你们了,还想着我们这些老人家。”

  送汤圆让老人们心里暖洋洋的,而箬阳乡的党员干部们也为村民们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文艺活动。

  “李奶奶,今天下午村里有文艺活动,记得来参加啊。”“陈大爷,下午的文艺活动记得来,有礼物送给你们。”……一大早,黄阳村的村支书李文广就在村里吆喝开了,为了抓住春节的尾巴,给即将到来的元宵预热,箬阳乡黄阳村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们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文艺活动,让他们感受来自乡党委政府的温暖。

  当天下午,黄阳村80岁以上的老人们都来到村内新建成的文化礼堂,在乡、村干部的安排下,围坐在舞台前方,嗑瓜子、吃水果。“以往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回去上班上学了,突然闲下来,我们会很不习惯。”今年刚好80岁的邹大爷告诉记者。而这次的文艺活动正好可以让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互相聊家常、看看表演,享受着节日的温暖。

  而青春路社区也在元宵节前夕开展“包汤圆,送温暖”活动,传递爱心,将包好的汤圆煮熟送到社区孤寡老人家中,让他们感受元宵节喜庆氛围,品尝社区对老人们的深切关爱。(记者陈晓倩)

  喜庆的乡俗传递浓浓的乡情

  甜甜的汤圆吃进嘴里,冲淡了思念的苦涩和煎熬,在脸上乐出花儿来,该出门看花灯去了。

  古往今来,中国的大江南北都有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在婺城,乡民们闹的是板凳龙,由一条母龙和三条子龙组成。白龙桥镇叶店村叶氏宗祠里还保留着母龙的龙头和三尾子龙。传说三尾子龙雕于清代,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母龙的龙头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场火灾,如今的这个是当时村里的一位老木匠耗时三年精工巧雕而成的。村里的各家各户也都有一节代代相传的迎龙灯特制板凳。

  龙头前的方桌边,现年84的叶汝金已步履蹒跚。可是,早个十几二十年,他还是村里迎龙灯的一把好手。连续十年,他单手吊起一尾子龙,时而频频颔首,时而欢腾雀跃,摇摆出各种逗趣的吉祥姿态,引得众人捧腹大笑。孝老爱亲是宗族传统,在迎龙灯仪式上就有体现。三条子龙不能光顾着调皮嬉戏,哗众取宠,主要任务还是为母龙保驾护航,还要轮流在转弯处给母龙在前路开道,恭恭敬敬地待母龙稳稳地通过,方才尾随其后疾步跟上。子龙护母龙如斯,于潜移默化中教化村民当敬母亦如是。

  遥想当年,村人的生计全靠农耕,自给自足。村人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全部企盼都寄托在这神明般的龙族一家子身上。许多少愿就得在母龙后面接几个板凳。一个劳动力要两个板凳,一个猪圈、一个羊圈、一个牛圈等都各算一个。每家每户都不肯落下一份子。于是,母龙后面得接上1000多节的板凳,足足围了郑阳村一整圈。三个人举龙头,一人掌一节板凳。后面一人吊一条子龙。一队人伴着神龙母子四个,于黄昏时启程,挨街挨巷走过各家各户,浩浩荡荡取道马海地,绕过郑阳,足足二十多里地,返程时已近拂晓。母龙探头到家门口,主人家早已备好了烟花爆竹,噼里啪啦地迎龙纳福,还要换下龙头前的红烛,请进家里供奉,求子亦求福。

  目前,婺城区叶店村元宵板凳龙习俗已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这份乡俗夹带着浓浓的乡情,在村里传承着。

  (记者张苑)

  举家团圆见证百年的相守

  龙灯已备好,儿孙纷纷来报到。元宵一转是一年,刘汝惠和俞作铭两位老人已过了百余载春秋。

  一走进刘汝惠奶奶家住的小区,就听到枝桠上声声鸟语,不由得使人心情大悦。给记者开门的是刘老的小儿子李乃三,他说,老人春节前几天摔了一跤,这几天都在卧床休息。虽然身体略有不适,但刘老面色红润,看上去相当精神。

  刘汝惠老人1916出生,今年已经102岁了,育有两儿两女。据介绍,刘老年轻时十分热爱运动,曾经是学校的女子篮球队队长,拿过百米跑第一名。师范毕业直到退休,刘老一直从事教师职业。期颐之年,子女们请了保姆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她还是闲不下来,开始教没上过学的阿姨识字。

  李乃三告诉记者,因为有几位家人在海外工作,所以春节和元宵都很难赶到现场团聚。虽然春节期间没有回家,但今年元旦时,刘老的孙子特意从澳大利亚赶回看望老人。每年除夕,刘老都会准时接到孙子孙女打来的海外电话和视频,体会合家团圆的温馨。据说今年春节,刘老还在饭桌上发表了一番“演说”,向家人送上新年祝福。

  采访中,李乃三提到了一名特殊的“家人”——照顾刘老生活的阿姨张凤香。张阿姨从2012年开始照顾刘老,今年是第6年了,不仅平时尽心尽力,因为放心不下老人,她好几年春节没有回家过年。对于他们来说,张阿姨已经是家人一样的存在了。李乃三给家人们买礼物时,也会给张阿姨买一份,张阿姨疑惑,刘老便告诉她:“因为你也是我们的家人!”今年元宵,这位“家人”也和刘老一家一起,陪伴度过又一年的团圆日。

  记者到另一名百岁老人俞作铭家时已近午饭时间,老人家中挤满了人,十分热闹。女儿和外孙女婿正在厨房里忙碌着,曾外孙女们在一旁愉快地玩耍,还有三三两两的家人站在阳台处闲聊,现场一派和谐温馨的景象。俞作铭老人今年102岁了,但看上去就像七八十岁一样。看到有人来了,俞老利落地起身迎接招呼。俞老说,他以前在电厂当保管员,1979年退休后,喜欢钓鱼,和朋友聚会聊聊天。

  据俞老的子女们介绍,虽然每年春节全家都会团聚,但由于是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没法一次聚齐,所以都是分批拜访。因此每次过年,老人家中人来人往,能热闹好几天。曾外孙女屠林钰说:“太公是个特别和蔼开朗的人,很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一起跑来跑去的。”也许这种快乐的心态,正是老人能够长命百岁的秘诀吧!

  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乐团圆。元宵节,家家户户每年团聚的活动或许大同小异,然而这个日子本身却具有让人无法腻烦的魔力。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团聚时的欢声笑语,都带着人们的新年新希望,祈祷一家安乐,盼望诸事顺风。元宵,让人满怀憧憬地走向未来。

  (见习记者陈叶琪、通讯员邵建成)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