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民生

春天里,感受“婺风”

2018-03-05 09:15:3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吕璐 张苑 王一丹 胡艳 施俊 陈叶琪

  文化过大年重拾传统年俗

  春节期间,婺城区通过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道道文化大餐在城乡营造出祥和欢乐的节日文化氛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和活跃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婺城百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精神享受,文明、祥和过好中国年。

  “年”是镶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文化密码,从古至今,过年对于国人来说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虽然形式各异,但文化内涵却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一直流传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年俗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燃放烟花爆竹、放孔明灯、焚烧纸钱等已经逐渐成为历史。在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的今天,如何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如今,“文化过大年”的形式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且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习俗。

  节日里,锣鼓喧天,歌舞升平,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在这里上演。传统的戏曲演出赢得台下的众多观众不停鼓掌称赞;舞台上,孩子们熟练地拉着二胡,一段段悠扬的乐曲从指尖流淌而出,响彻公园的每一个角落……这边文艺表演热火朝天,那边亲子趣味运动会也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剪纸、书写春联、活字印刷年画、猜灯谜……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同样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除了一连7天的主题活动,在婺城的各个乡镇,乡村春晚让村民们过了个别样的年。平日里多才多艺的文艺好手们如今终于有了个舞台一展身手。歌舞表演、喜剧小品……为了展现最好的舞台效果,表演者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节目出彩,就连演出的服饰和妆容都毫不含糊。农民春晚,既营造了热闹的过年氛围,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在人们的印象中,博物馆是一个学习各类科学、自然、人文知识的场所,但是如今,在博物馆,你也能过大年。印章篆刻、陶瓷上色、手工做灯笼、写春联、印年画……大人孩子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大人在这个过程当中重拾了过去的年俗,孩子也在游乐的同时体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寓教于乐。

  年俗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推陈出新,不断演变出新的形式和内容,是书写“文化自信”的一篇大文章,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不断助推乡村振兴,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现代文明新篇章。

  (记者 吕璐)

  元宵佳节正当时婺文化刮起非遗风

  元宵前夕,婺城区长山乡东屏村的两位六旬老人,倪荣林和倪根华,正领着30多个青壮年,手把手地教他们舞龙仪式必须注意的事项和协同操作的技巧。村民们也一边观看,一边忙着给龙头换蜡烛。

  这是东屏村时隔三十年又一次举办舞龙贺元宵的民俗活动。元宵当日,因为神龙隐居高阁三十载,村民要为它“重塑龙身”。村龙头会成员悉数到场,由会长到石人山接来“龙头水”,为龙“画龙点睛”。

  东屏村村支书倪勇文介绍,近年来,伴随“禁燃”工作的不断推进,“文化过大年”的新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此起彼伏的“非遗风”吹到了村里。农民村晚越办越热闹,村民们也渐渐惦记上早年的老风俗。于是,村里的“神龙”在三十年后被请出“江湖”。

  据悉,东屏村板凳龙于1986年制作,于1986年——1988年正月十六连续举办迎龙灯活动。当时,龙灯有一百多桥,全村100多户都参与其中。无奈当时山路难走,加之板凳龙盘、拉十分考验力量和技巧。一次迎板凳龙活动结束,参与者的脚上、肩上都会起泡,腰板酸痛,甚至不能下地干活。东屏村就没有再迎过龙灯。龙头也被搁置阁楼。而如今,村里修起了公路,迎龙灯的风俗又回到了村民中间。

  在这个春节,这阵“非遗风”仿佛吹遍了婺城大地,吹醒了婺州人心底的那个“文化年”。春节里,市区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都放了假,金婺非遗体验中心也随之迎来了它的“黄金档期”,各非遗项目体验区都围满了人。

  瞧!盏盏喜庆的花灯贴起来,香喷喷的麻糍打出来,还有各色窗花,各样彩陶,看着有趣,吃着有味。还有原磨豆浆成股流出,把它煮沸了是上佳饮品,拿卤水点嫩了是豆腐脑,点稠了就是豆腐。小磨盘还在一个姑娘的手里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天长地久一般。一位大叔拿着个大锤子舂向一个盛着糯米饭的石臼,一下一下地打着节奏,打出了麻糍的软糯清香,打出了数十年前的童年记忆……

  金婺非遗体验中心负责人吕永明介绍,近些年,“文化过大年”活动在金华各县市区纷纷举办,非遗传承和非遗经济也赶上了好时机,非遗体验中心的运营也得以稳步向好。

  (记者 张苑 通讯员 章晓华)

  婺剧唱元宵红火中国节

  元宵佳节里,婺州城市广场开展了以“2018热热闹闹文化节,红红火火中国节”为主题的元宵专场活动。

  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红色的丝带谜语在风中飘着。整个广场洋溢着浓郁的元宵气氛。观众们早已把广场坐的满满当当,你一言我一语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活动的开始,工作人员和演员们在台前幕后进进出出忙碌着做着演出前最后的准备。终于,音乐声响起,婺城区文化大过年之元宵专场演出拉开了帷幕。

  由青年婺剧团带来的婺剧《巡营》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樊梨花守寒江统领三军,守边关保中原时刻在心……”婺剧演员婉转深厚的唱腔十分富有韵味,像是宽大无边又柔性十足的毯子从空中铺天盖地而来。“樊”字一起,就像毯子虽只是飞出一个边角,却自有一股逼人的气势滔滔而来,唱完三字过后,毯子完全展开、无边无际的盖过来,让在场的每位观众都享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短短几分钟的表演就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一位观众一边鼓掌一边告诉记者:“来观看这次演出真的是太值得了,不仅能猜灯谜拿奖品还能听到精彩的婺剧,真是不虚此行。”

  “过大年,唱大戏”是金华的传统。400多年来,婺剧以其旋律优美,浑厚古朴、强烈粗犷的唱腔深受金华人的喜爱,也是逢年过节演出的必备节目,此次特邀了专业的婺剧演员带来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段,精彩的表演都让观众们大呼过瘾。

  婺城区文化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婺剧作为我们金华的本土戏剧文化,深受市民喜爱,我们也希望通过文化演出活动能将婺剧发扬光大。”(实习记者 王一丹)

  城市新年新气象花式过年乐开怀

  正午的暖阳格外明媚,透过树叶在草坪上铺开点点光晕,金灿灿的光束洒在人们的身上,温柔地抚摸着每一个微笑的脸庞,像年轻的母亲的手。正值新春佳节,城市的沿江公园和小区附近的广场成为了大家闲暇时最爱去的地方。公园广场的长椅上,有老人们正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谈论着这一年来各自家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趣事,还相互问候对方的身体是否健康。广场另一侧,有书法爱好者正用自制的大毛笔蘸着水,在地面上写着新春贺词,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欣赏,更有刚上学识字不多的小朋友在一旁大声朗读着,惹得众人间传出阵阵笑声。

  “像我们家亲戚比较少,一般忙个三四天拜年就结束了,今天天气那么好,不带着孩子出来转转太可惜了。你瞧,我家宝贝玩得多起劲啊,这比在家看动画片好多了!”市民张女士带着她今年刚满3岁的宝宝在儿童乐园玩耍。她还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上班忙,孩子都是父母帮忙带得多,好不容易正月里有假期,她和丈夫两人选择在家多陪伴家人,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女儿,张女士觉得只有用真真切切的陪伴,才能弥补这一年来对她缺失的爱。

  这几天在市区的各大电影院里,可谓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随着新年贺岁档电影《捉妖记2》《红海行动》等高分电影的上映,不仅年轻人会选择去电影院消磨时光,还有人拖家带口“包场”看电影。喜欢看电影的市民胡女士坦言道:“没想到我买的午夜场电影都爆满了,这是我见过电影院人最多的一天!”

  现如今,旅游过年俨然成为了春节的一股热浪,提前计划好一家老小都想去的地方,定好日子带上生活必需品,自驾或者公共交通一起出行,也是很多家庭的选择。市民余先生一家都是旅游达人,每年春节期间都会选择一条路线出行。今年他们定了南下的行程,从大年三十开始,一路穿越福建玩到了广东省的广州市,初七回到家中,他不仅给亲友们带回来了当地特色小吃,还带回来了旅途中的奇闻趣事。

  沐浴着早春的清风,崭新的一年仿佛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轻歌曼舞地向我们走来,一切都是那样的崭新,一切都是那样的充满朝气。随着人们对于精神世界追求的日益增长,大家过年休闲娱乐的形式也变得各式各样,不再局限于在家中喝茶聊天,更多人选择走出去,利用假期去感受平日里没有发现的城市之美…… (记者 胡艳)

  花灯闹春节网络成“助手”

  往年一到春节,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整个婺城都被火药味笼罩,而且满地纸屑,大大影响了城市环境的整洁与美观。现如今,在婺城区全面禁燃的第一年,回乡探亲和家住农村的人们都迎来了一个热闹、干净、和谐的春节。

  在雅畈镇的汉灶村,由160余桥板凳组成的花灯“盘桓”成了一条长长的“巨龙”,敲锣打鼓的热闹声、人声鼎沸的叫好声融成一片,花灯龙的出现让正月初八的汉灶热闹非凡。

  据了解,板凳花灯龙来自东阳陆氏宗族,受汉灶村陆氏宗族邀请特来汉灶巡游展出。该花灯由龙头龙尾和板凳花灯组成,每桥花灯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是展示匠人工艺,或是展示民俗活动,或是展示农忙劳动,弹棉花、制酒、吹唢呐、石匠造桥等形态各异的花灯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农民匠人生产生活的场景。汉灶村主任傅德坚表示,汉灶村将学习东阳陆氏宗族板凳花灯龙,由村集体陆氏宗族为主组建花灯团队,让这个非遗项目在汉灶村得到延续。

  在农村,除了类似非遗习俗的展示活动,村民们还在网络这件“神器”的助力下,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体会到了新时代的新年味。

  “来来来,我们一起拍个小视频……”今年拜年时,记者经常会在亲戚家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小辈聚着,或者拉上几个看新鲜的长辈,一起在手机镜头前用美图软件拍摄小视频或搞怪照片,许多人还在朋友圈里发布了自己和家人们的“作品”。如今,全家福不仅在家自己就能拍,而且形式多样,创意层出。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有的村民在正月里拜年时,会通过网络学习舞蹈。正月初四,竹马乡姜衙村姜女士家里热闹非凡,几位小朋友正在给长辈们表演节目,充满童真的表演逗乐了大人们。另一边姜女士的表姐罗女士正在教几位姐妹们跳舞,十分欢乐。罗女士是村里的文艺骨干,指导过村里春晚的舞蹈。聊天时,罗女士提到自己最近学了一个舞蹈,挺不错的,身边的亲戚一听,都说要学学。话音刚落,罗女士就打开了手机视频,播放起了音乐,大家跟着罗女士和视频一起跳起了舞来,现场其乐融融。

  无法赶回家中的游子们也通过网络视频和家人们见上了面,实现了另一种方式的“一家团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许多与互联网相关的春节习俗悄然兴起,即使是在农村,网络的发达同样给人们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新体验,展现了别样的“红红火火过大年”。

  (记者 施俊 见习记者 陈叶琪

  通讯员邵亦军)

  乡村办“春晚” “民”星齐上阵

  “红红中国节,浓浓婺城情”从2月11日起到3月2日元宵节为止,婺城区共有27场乡村农民春晚在各个乡镇上演。据了解,各地的“村晚”均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这个舞台也让平日里干惯了农活家务的壮汉和阿姨们当了一回导演、歌手和演员,更让村民们在春节里过足了一把“明星瘾”。

  大年初一,亭久村“第三届农民春晚”在村文化礼堂内举行,现场聚集了近千名观众,人声鼎沸,村民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演出的开始。

  晚上7时,村民充满正能量的大合唱拉开了晚会的序幕。随着表演的有序进行,现场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观众们时不时鼓掌叫好。亭久村整台“村晚”由30个节目组成,分别有歌舞节目、乐器表演、农民小品、红歌合唱、独唱、婺剧、哑剧、农具展览等,这些都是由村民们精心编演。不仅村民家里平时用的农具成了演出道具,就连已经废弃的农具——古老的木头耕田用具也被富有创意的村民们搬上了舞台。这些带着“土味”的道具使亭久“村晚”的表演更接地气,也更贴近大家生活,让观众们倍感亲切。

  据了解,亭久村的新年春晚顺利开演却经历了一波三折。虽然当天晚会如期举行,但此前村里计划取消今年的“村晚”。沙畈乡党委政府得知后,多次派人上门做工作,在乡政府的号召下,亭久村召开了村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会上,所有与会同志纷纷投票支持举办“村晚”。当时,距离春节已经只剩下半个月的时间了。在短短的这几天里,村民们“白加黑”地抓紧排练。晚会的演出没有报酬,春节前的天气也十分寒冷,每天排练到三更半夜,却没有一个村民抱怨过,大家的全身心投入,充分展现了大伙对文化的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

  2月18日,大年初三,沙畈乡银坑村的夜晚灯火璀璨、热闹非凡。年味中飘着丝竹悠扬、鼓乐铿锵之音。原来是银坑村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在村文化礼堂精彩上演。虽然天气寒冷,但银坑“村晚”的人气之旺却驱赶了严寒。据悉,这场晚会约有1500名观众,连遂昌县云峰镇都有人赶来。上千名观众将文化礼堂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只为欣赏这场银坑村民带来的文化盛宴。

  在一群银坑妇女热情的舞蹈中“村晚”终于开始了。随后,婺剧、越剧、小品、村姑旗袍走秀、道情、杂技、快板、古筝、太极拳等20多个节目依次登台,时而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时而引得大家鼓掌叫好,礼堂内其乐融融,一派喜庆的景象。

  据悉,银坑村已经连续举办了8年的“村晚”,且每年节目形式新颖,节目的质量与创新使这场盛宴成为了沙畈乡乃至周边乡镇的一大文化品牌,备受好评与追捧。“今年的晚会虽然准备的有点仓促,但是在乡党委政府及村党支部村委会还有全村父老乡亲的支持鼓励下,我们背水一战,终于在大年初三如期开演。”银坑村党支部委员赖秋香说。

  上阳村村支书、村主任从创作节目到排演都亲自上阵,节目紧扣时代潮流,娱乐的同时不忘宣传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和禁燃等主要工作,寓教于乐,既娱乐了观众,又大大提升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东店村晚会从村里全体党员的大合唱开始,通过主持人提问,观众抢答的形式,提高了村民们对家乡的认识,也激发了大家的爱乡之情;高儒村妇女更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平日里干农活做家务,在“村晚”舞台上表演起来也是毫不逊色……2018年的春节,锣鼓声、歌舞声、欢笑声和鼓掌声交织在一起,婺城大地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新春气息。少了烟花爆竹的吵闹声与硝烟味,多了“村晚”带来的欢声笑语和热闹氛围,乡村农民春晚已经成为婺城人民的春节新潮流。

  (见习记者 陈叶琪)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