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晓芬 通讯员 童未名
大地春风暖,春耕正当时。为扎实抓好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近日,婺城区农林局组织开展春耕备耕“五联五送”服务活动。通过农业干部、农技人员联村(粮食生产或主导产业重点村)、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企(农业龙头企业)、联场(家庭农场)、联户(小农户)的“五联”,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以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送服务为主的“五送”服务活动,为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好头、起好步。
“机器换人”促升级
革新农业显成效
3月13日,春光灿烂,琅琊镇新朱村志义家庭农场挤满了来自全区各地的种粮大户、蔬果大户、农机大户、农机销售商代表,他们都是奔着今年备战春耕而来。
在现场,来自长山乡的金华市勇军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勇军围着一台久保田收割机,向技术人员了解机械性能。他给记者算了笔账,“近年收割季,人工费每人每天涨到250元。一年两季收割大概需要30天,10个人开销就达到7.5万元。然而一台收割机顶多需要两个人,费用可以省去很多。”不过,他也坦言,对于其他农业小散户而言,农机化发展也有它的难处,毕竟购买机械成本较高。“好在,有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能一定程度降低投入。”他补充说。
今年60多岁的胡勇军,种粮已走过15个春秋。早些年,他承包了地方的良种场100多亩,一直生产经营到现在。“我们合作社专门为种子公司培育稻种,多年来形成了市场口碑,所以销路不用发愁。”胡勇军介绍,此次主要想来了解最新农机补贴政策,同时观摩现代化的农机具,为下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做准备。“农业机械化推广后,种粮天地会更加广阔。”胡勇军充满信心地说。
一排整齐的高性能拖拉机前面,来自蒋堂的农机大户李光明,正与技术人员讨论着机械保养。据悉,李光明是蒋堂当地最早开上收割机的农民之一。早在1999年金华刚开始推广收割机时,他就开始关注农业机械。第二年他跑杭州买了一台二手机,以后差不多每两年都要更新机器。15年来,李光明开着收割机为家乡、周边县市乃至全国各地抢丰收,走南闯北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看着农户对农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我也越来越看好它的前景。”他说。
5年前,李光明种植了水稻100多亩,随即他把重心转移到家乡的农业生产上。“每年租金6-7万元,一年人工费也要4-5万元。农业投入较多,回报周期长,幸好有农机具的支持提升了作业效率,特别是政府政策支持解决了不少资金问题,像农机购置补贴、报废补贴等都是实打实的利好。”李光明说。“家乡对农业扶持力度大,让种粮户吃了定心丸。”随着农机化程度加深,他表示有信心把粮食种得更好。
来到水稻插秧机展位,只见来自蒋堂的种粮大户盛桂有正与其他大户讨论得热火朝天。原来,他们正在筹划如何建立“集中育秧中心”。“我们打算采购多台插秧机建设集中育秧中心,既能满足晚稻抢种的本地需求,也能为周边县市提供服务。”盛桂有介绍。
他向记者解释,早稻收割后晚稻抢种往往只有20天左右,时间紧任务重。以他那600亩基地为例,全靠人工起码需要60人连续播种20天才能完成。但是,如果采用农机具,只要一台插秧机加一个操作手半个月即可完成,成效显而易见。“随着更多农村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愿意种粮的农民越来越少,‘机器换人’势在必行。”盛桂有笃定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刺激下婺城区农机总量快速增长,农机存量结构不断优化,各种高性能农业机械及设施装备得到大量应用,大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半喂入收割机、开沟平整机等逐步取代传统常规机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目前,婺城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9.65万千瓦,各类农机保有量达到26152台套,其中各类耕整地机械3511台,插秧机械87台,联合收割机178台,粮食烘干机49台,“机器换人”成效明显。
农机盛会绘蓝图破除短板谋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机化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此次现场会,围绕春季农机化生产重点,现场展示了施肥机、收割机、插秧机、喷药植保无人机、高性能拖拉机等多种农业机械。并开展农机具免费保养,由具有二十多年农机维修经验的专业人士现场服务;农机销售代表还给农机大户、种粮大户、蔬果大户们送上了机油,对喷药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施肥机撒颗粒肥过程进行了演示。
活动中,十几台农机具整齐停放在志义家庭农场,种类繁多,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志义家庭农场负责人申志义告诉记者,这些农业机械只是他日常使用的部分。多年种植经历,让他走上了“农业机械化”的道路。除了采购农机具,他还改造旧机器以节省成本,同时自行设计需要的机器,将设计想法告诉农机院加以实施。
环顾四周,记者发现“金华市本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实施点”的牌子赫然挂在烘干房门口。申志义介绍,他利用两台烘干机,省去了看天气晒稻谷的麻烦,更大程度降低粮食含水量。农机一体化为他节约了不少开支,他举了个例子,像插秧,用人工的费用大约是200元/亩,而用机器花费只要约70元/亩。
春耕土地上,两台喷药植保无人机恣意飞行,时而慢速向左,时而回转向右。“像这样的无人机,最大能承载10L农药,单次施药持续5-7分钟,每小时可完成50-60亩,比起人工效率高很多。”来自浙江智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体验无人机带来的高效便捷,记者也饶有兴致地试飞了一番。以手机APP软件为操作平台,记者可随心所欲操控上下、左右按钮,无人机能准确接受指令,反应相当灵敏。
在记者试飞之后,种粮大户胡勇军也拿起控制器操作起来。“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过植保无人机了,当时只觉得新鲜,但真正了解还是从这次现场会上。”试飞后,胡勇军笑着对记者说:“操作像玩具一样,简单方便。”据了解,植保无人机是一种遥控式农业喷药小飞机,具有作业高度低,飘移少,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高等优点,逐渐受到农民的欢迎。
正当无人机让大户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一台轻便的施肥机悄然登场。将肥料直接放进漏斗,再利用施肥机模拟翻田疏土,肥料可直接融入土壤中,操作人员只需手扶方向盘匀速驾驶即可。农机大户李光明介绍,现在稻田管理需要的氮磷钾肥,通常制成颗粒肥形式,正好适用于这款施肥机,通过这样操作既提升了效率,又节省了不少人工费用,可谓一举两得。
据悉,2017年金华市共有6个乡镇被评为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其中,婺城区琅琊镇位列榜单。另外,婺城区盛珂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如此接连获奖的背后,是婺城区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所作出的努力。
区农机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说,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解放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保障。今后,还将多举措持续推动农业机械化,助力婺城农业发展。
服务三农勇担当乡村振兴谱新篇
现场会上,一排农业咨询服务台,吸引了农业大户们驻足。农机具咨询、政策性保险解答、农业安全生产宣传……这些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服务,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在农机具咨询服务台,种粮大户胡勇军拿着《农机“最多跑一次”便民指南》咨询起来,“大型拖拉机操作证书换证怎么办?”工作人员向他介绍,在所有换证材料中,除了相关医疗机构出具的身体条件的证明需要提前准备外,其他资料都是现成的。只要所需材料提供完备,当天就可完成办理。
据悉,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婺城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蔬果大户用上了高性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为简化操作人员驾驶证的申领、换证、补证、增加准驾车型等手续,区农机管理总站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梳理办事程序,一再地减少申办环节,现在只要材料齐备,上述事项当天即可办结,实现“最多跑一次”。
“近日,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最新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植保无人机也列入了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区农机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五联五送’活动载体,我们把最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向农户做了推广介绍,以推动下一步新政策实施时,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惠农政策。”
据悉,日前,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在2015-2017年补贴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优化,重点增加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需求和绿色生态导向的品目,剔除了技术已明显落后的部分品目,并依据新的农业机械分类标准对机具分类和品目名称进行了规范,最终确定补贴范围为15大类42个小类137个品目。
“通过活动,我们在知晓最新惠农政策的同时,还观摩了先进农机具、咨询了农业生产问题,心里对春耕备耕更有底了。”农业大户们纷纷表示,“五联五送”活动非常接地气,让他们受益匪浅。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