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双堂双进研学走在“春天里”

2018-04-19 09:09:5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万物复苏,大地葱茏,到处一派勃勃生机!婺城各中小学纷纷走进春天里,开展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把德育教育融合进绿水青山,让文化礼堂成为第二课堂,“双堂双进”德育共建模式焕发新生。

  金华实验中学:

  青春毅行琅峰水岸古迹探寻白沙文化

  春风和煦,春光明媚,近日,悠悠白沙溪畔走来一群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来自金华实验中学的1200名学子,以一场探寻白沙文化起源,徒步往返30余公里的“研学之旅”,为青春年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徜徉文化礼堂 邂逅百年历史

  在琅琊镇杨塘下村,400名金华实验中学学子徜徉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礼堂,感悟厚重历史带给人的心灵启迪。

  细品着门面两侧的砖雕和绘画,触摸着带有历史纹路的巨大柱子,学子们眼前仿佛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滕氏族人的清廉爱国故事。这座创建于明代的滕氏宗祠,前后共四进。三个院落的空间非常宽敞,数十根粗大的木头柱子支撑起整座祠堂。而屋顶上的梁也同柱子一般粗大,气势颇为宏伟。梁上饰有木雕,线条简洁明快,只有第二进前厅与第三进中厅的装饰上可见雕有狮或各种花纹的牛腿,大气中不乏精致。

  “训我族人,务尚节俭,俭入奢易,奢入俭难,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在杨塘下村支书的带领下,学子们一起诵读了“滕氏族训十九则”。据介绍,杨塘下村的滕氏家规里有一条:“为官不忠不善者,一律不得写入家谱。”正是这条家规,让滕氏在500年间出了近300位清廉、勤政、爱国的好官,实在令人惊叹。

  金华实验中学平面171班陈俞同学说,上初中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时只觉得文字精美,风景描写得恰到好处。不曾想,这么美的岳阳楼,竟与滕氏子弟有关。据说,岳阳楼始建于魏晋时期。北宋时,滕宗谅(字子京)贬谪岳州,重修了岳阳楼,楼成,请范仲淹写了一篇《岳阳楼记》,这才成就了此楼之盛名。“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实地了解滕氏宗族的历史渊源,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陈俞表示。

  毅行琅峰水岸 缅怀抗日英雄

  沿着清澈见底的白沙溪水,一路青春之歌飞扬。800名金华实验中学学子踏寻烈士英雄的足迹,毅行在琅峰水岸。

  走过生机盎然的绿色田野,穿过秩序井然的美丽村庄,踏上青石板铺成的台阶,学子们互相加油打气,坚持用毅行完成“研学之旅”。

  春天的琅峰山,目之所及皆绿。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前,学校国旗队为英雄烈士献花圈,同学们庄严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随后又重温了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铿锵的誓词响彻山谷,而先烈们为和平奋战疆场的壮烈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据金华实验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希望通过组织学生瞻仰抗日英雄纪念碑,寻访红军的遗址,让大家学习琅峰山抗日英雄们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豪迈精神,传承民族革命精神。对此,参加毅行活动的药剂171班王语嫣同学深有感触:“我作为一名团员,能够在革命先烈面前重温入团誓词,我感到很荣幸。同时,学习了英雄先辈们的伟大事迹,让我懂得今天幸福源于先辈们的热血奋斗,这将能激励我勇敢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传承礼堂文化 润泽文明乡风

  把课堂带入青山绿水间,让学校课堂与文化礼堂相结合,这是近年来婺城区积极探索立德树人“双堂双进”德育共建模式的创新之举,为当地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接上了“活水源”。

  据了解,自去年年初婺城召开“双堂双进”动员部署会议之后,全区开启了探索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相结合,提升德育实效的新途径。一年多的实践证明,礼堂文化进学校充实了德育课堂,有效补齐了德育实践“短板”。截至2017年12月,仅在婺城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区内外学校(含高校)已近百所,参加者超过了20万人次。

  “去年3月,我校举行了首次双堂双进研学活动,走进白沙溪畔探寻白沙文化起源,走进杨塘下村文化礼堂感悟廉政文化,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触摸历史文化脉络,这既是对我校校园文化的追根溯源,也是对学生爱国爱家乡情感的熏陶。通过青春毅行的方式,还让学生领悟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质。所以,我校会把双堂双进研学活动继续举办下去,做到年年办、年年提升。”金华实验中学相关负责人坦言。

  另据琅琊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婺城区推广“双堂双进”德育共建工作以来,琅琊镇积极开展校村结对实践。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普及推广礼堂文化,提升村民文化素质,营造文明和谐乡风。至今,琅琊镇的校村结对德育共建已结出累累硕果:杨塘下村与金华实验中学、金华方格外国语学校,浩仁村与琅琊镇中心小学都结成了“双堂双进”德育共建单位。接下来,该镇还将持续推进德育共建工作,不断为琅琊镇的生态、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

  (记者马晓芬通讯员王志伟吴姗姗)

  东市街小学:

  探索婺剧魅力 了解传统文化

  近日,东市街小学数百名学生在学校领导和正大婺行学堂研学导师带领下来到蒋堂镇泽口村,开展为期一天的以“戏绎八婺·德意共赏”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了解婺剧传统文化底蕴,探索婺剧魅力。

  在泽口村婺剧文化礼堂,村里的婺剧传承人向学生分享了婺剧的起源发展,就研学册子上的婺剧小问答展开讨论;现场,一身行头的老艺术家们向学生们表演了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樊梨花《巡营》选段,并邀请学生进行同台演出。“前辈的表演很专业,婺剧里面有很多有内涵的人物。”一位姓王的同学表示,回去后会更加刻苦地练习,努力学好婺剧,争当婺剧传承人。

  随后,大家还在婺剧文化园里开展了在折扇上画婺剧脸谱的活动,并以樊梨花的故事为内容在折扇上用成语题词,令德育教育深入人心。

  据了解,蒋堂镇泽口村是东市街小学的婺剧研学实践基地,从2003年开始,东市街小学就开始全面推广婺剧教育,如今,婺剧这一传统文化已深深扎根在东市街小学的土壤中,学校的婺剧先后十次走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婺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婺城的文化瑰宝,不能仅仅是保护在档案馆或博物馆里,需要培养新人来传承和发扬。”东市街小学校长贾秀军说,“把婺剧学习放到研学里面,让学生们在游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拓展知识面,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婺剧德育教育的意义,也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突破和提升婺剧方面的能力。”

  (记者周金权通讯员 王璇)

  琅琊初中:

  探访“红色山乡” 追寻红色记忆

  “今天的活动很精彩,不仅了解到了很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还游览了沙畈的青山绿水,真的不虚此行了。”日前,婺城区琅琊初中500多名学生来到沙畈乡银坑村开展为期一天的研学旅行活动,通过研学,走进自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分享快乐。

  在银坑村,看革命遗迹,听革命故事,重走红军路。大家不仅追寻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还感悟到了革命先烈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这次研学活动和革命历史教育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学到了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琅琊初中学生邹灿说,“这样的活动也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提升了实践能力”。

  “今年我们学校组织了两条路线,一条是以学知识为主的,通过参观现代化工厂,还有生态农场等等,让学生的视野能够朝现代化角度拓展,另一条是到革命老区学习革命先烈的吃苦精神。”琅琊初中校长张利东说,“研学旅行不同于春游,是带着教学目的的旅行,举办这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重走红军路,了解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对小孩子来讲,将会是他一生的财富。”

  (记者周金权通讯员李胜荣)

  虹路小学:

  重走长征路 磨砺少年志

  近日,踏着春日明媚的阳光,金华市虹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变身“小红军”,开展了一次难忘的毕业毅行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学走长征路,体会长征的艰辛,同时也经历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虹小学子铭记革命英雄,不忘初心,牢记未来强国之使命。

  “你们能坚持住吗?”“能!”伴随着响亮的回答,虹小六年级的孩子来到莘畈乡的一条绿道之上,开始了他们2.5公里的毅行。整齐的队伍,嘹亮的军歌,成为这次研学路上最美的风景。

  “长征”路上,太阳炙烤着大地,同时也考验着虹小孩子们的毅力,面对近30摄氏度的高温,孩子们的红军帽渐渐被汗水浸湿,脚步明显缓慢了下来,但他们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互帮互助、互相鼓励,顺利完成了这次“长征”任务。在“长征”过程中,带队教官还给孩子讲述了长征故事,让孩子们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

  “感觉很辛苦,后背衣服都湿透了。”学生们在活动结束后纷纷说,他们对于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这还是零负担行走,当年的红军战士可是背着粮食的,有多不容易就可想而知了。”

  毅行结束后,大家在一处农家乐“休整”,学校还特别设置了和革命主题贴合的“冲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胜利会师”等体验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回顾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挑战极限,真切感受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游戏过后,孩子们自己动手包饺子,生火烧灶台,吃大锅饭,玩得不亦乐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虹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这样的毅行活动,就是希望在研学活动中,培养虹小学子的团队意识,引导他们铭记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将“勇往直前、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

  (记者郦莎通讯员蒋梦钰)

责任编辑: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