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金华市职业教育“三美”人物(即劳动模范、成长导师、优秀毕业生)进校园活动在金华实验中学举行,全市中职学校教师代表及金华实验中学学生共200多人,现场聆听“三美”人物的宣讲。六个“三美”人物,三代工匠的故事,串联起工匠精神现代传承的坚韧纽带。
从万里长城到民居围廊,从官汝哥定钧到各地民用瓷,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工匠们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宝贵的财富。古婺金华亦素被称作“百工之乡”。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近年来,婺城区积极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联合中职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引导新一代工匠精神传承人树立对职业自豪、对专业自信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其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坚守职业追求的敬业精神,形成了全民学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记者 张苑 通讯员 吕京河 黄明军
倪志权:坚守一颗匠心抵达精彩彼岸
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混凝土水泥制品行业技术革新奖1项、浙江省优秀工业新产品二等奖,金华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从年轻时的一线技术员,到如今花甲之年的上市公司总工程师,倪志权一路披荆斩棘,用大半生的时间诠释了一颗执着的匠心所能抵达的精彩彼岸。
“一份收获就要付出一份汗水,成果多了,压力也就大了,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热爱这个岗位,要干就要全力以赴,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工匠精神应当扩大到各行各业,融入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倪志权说。在他看来,工匠精神意味着“敬业、精业、专注、创新”。恰是这样的精神成就了他的“蝶变”。
1972年从金华县让长公社五七学校(现金华实验中学)高中毕业后,倪志权当过农民、民办老师,到乡镇集体企业当过厂长,后来到巨龙管业,从事混凝土管道的专业技术工作35年,任总工程师,成为教授级高工,高级经济师,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师。
这漫长的35年里,从管道功能和用途创新,到管道的大口径和大流量拓展,再到管道质量的创新研究,倪志权持之以恒,开拓创新,主持“装配式柔性接口综合管廊”等省级新产品研制15项,国家、省、市科研课题30多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2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主持研发“聚丙烯纤维预应力混凝土管”、“低吸水率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等科研课题,被科技部列入2010年度国家火炬计划示范项目。他研发设计的“PCCP-3600大口径低吸水率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
当他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投产,发挥社会效益,来自社会各界的荣誉和嘉奖便纷至沓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行业优秀总工程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金华市拔尖人才、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金华市“八婺工匠”、金华市杰出职工、9次获评婺城区“企业优秀科技人才”;在做好企业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中国混凝土水泥制品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浙江省科技专家库成员、浙江省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经为做管道的外压荷载试验,不幸摔断了4根肋骨,严重错位,却因工作需要没有住院,坚守工作岗位;经年累月的熬夜工作,过度劳累突发神经性耳聋……倪志权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专业的追求感染了身边的很多人。在他的带领下,浙江巨龙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于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研发中心,于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室,每年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的4%左右,达到近1000万元,成为浙江省标准化创新型企业、浙江省创新型示范企业,为社会技术的革新注入了强大助力。
施彦登:传承工匠精神雕琢精彩人生
“父亲是个铁匠,从小我就看着父亲日复一日地打菜刀,母亲给他打下手。父亲是个对手艺有要求的人。一把菜刀30多道工序,一道都马虎不得。正因为这样,哪怕后来有了工业化制刀,我们家的菜刀生意依旧很好,供不应求。稍大一点,我就帮着父亲拿东西、磨刀、淬火……直到学会了一整套打铁工艺。”耳濡目染之间,工匠精神融入了施彦登的血脉,成为他人生的宝贵财富。
初中阶段,施彦登的文化课成绩并不理想。但进入中职学校后,一扇崭新的大门正向着他徐徐打开。入学后,施彦登很快对机械类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加入学校锡雕社团,学习锡雕技艺;迷上普车加工技术,在高一的第一个学期就取得了不少校级荣誉。于是,他被选入学校技能比武集训队,备战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结果一路过关斩将,先后在金华市、浙江省的选拔赛中拔得头筹,晋级普车项目全国赛,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高三时,施彦登继续备战全国技能大赛机械装配项目,从金华市工具钳工技能比武第一名到浙江省第一名,他再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大赛,再获全国一等奖。
高中短短三年,夺得两块国赛金牌实属不易。“‘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金牌的背后还有许多老师与同学给予我的帮助。”施彦登说。当时,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余的时间,施彦登都在车间训练,有时会因为太过专注,错过学校的饭点。训练中,施彦登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为了克服难题,他放弃假期,申请留校训练。他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像父亲一样,坚持不懈,精益求精。
在拿到全国大赛一等奖的成绩后,不少大学向施彦登伸出了“橄榄枝”。然而,尚读高二的他选择专注于技能训练,他要找个对口的专业读大学,将来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持续的突出表现让施彦登获得了“永康市最美学生”、“金华市最美学生”、“全国最美中职生”等荣誉称号。
如今,施彦登已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录取。今年,他将代表金职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的技能比赛。
夏珊珊:当好引路人助力工匠成长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始终坚信,面前的这个生命,他是鲜活的,有能量的,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用欣赏和肯定的眼光去注视,他们的爱和智慧就能得到激活,价值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我们就可以和这棵树一起在风中摇摆,和白云共同飘游在天地间。在帮助了这群孩子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得到丰富和润泽。”作为新一代工匠的成长导师,夏珊珊在金华实验中学心理辅导老师的岗位上,给予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职学生以及时的疏导和积极的鼓励,和众多中职学校教师一样,成为新一代工匠的引路人。
中国职业教育尚处在变革的探路期。提及职校生,社会各界通常给予不肯定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经过系列反馈,恰恰导致了很多中职学生的不自信,影响其学习生活,影响其人生成长。如何为这群孩子注入健康成长的正能量,成为了夏珊珊孜孜以求,努力探寻的话题。
“我更愿意把他们看成是一座座沉睡的小火山,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长期以来缺少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体验,存在‘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生命能量日渐蛰伏。但是,他们也有内心的渴望,渴望爱与归属,渴望尊重和被尊重。沉寂的生命需要我们用爱和智慧去唤醒,唤醒学生生命的生机和能量,对自己的生命充满自信与喜爱,他们的生命就会精彩绽放。”夏珊珊说。在日常工作中,夏珊珊不断加强积极心理学在咨询和辅导实践中的应用,鼓励用平等和尊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共情教育增进学生自我价值感,用欣赏与敬畏点亮学生人生自信。
高职考是高职学生必过的一道“龙门”,但很多高职考生常常望“龙门”兴叹,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和考前焦虑。金华实验中学某届高职三的小月,是班级尖子生,却在连续两次模拟考中发挥失常,老师着急,她自己也着急吗,但就是找不到状态。夏珊珊决定帮助小月重新找回自信,激发生命潜能。小月来到心理辅导室,夏珊珊问她:“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小月想了很久,说:“只想要平常心。”夏珊珊问:“平常心是什么样子的?”小月开始回忆,初三中考,平时成绩平平的她,考试超常发挥,考得很不错,那时候只是想着考试,并未有其他太多的想法。在咨询过程中,夏珊珊并未过多执着于她的问题,转而试图寻找她过去的成功体验,从而获得积极的暗示。夏珊珊鼓励小月回忆中考期间自己的状态,让她从过去成功的经验中感受到自信和能量,很快,小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随后,夏珊珊给小月抽取了小小元卡,小小元卡上都写着具有积极暗示意义的语言。通过抽取卡牌,小月更坚定了自我的价值感和自信心。小月的“平常心”回来了。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