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吕璐
枪炮声、呼喊声、引擎轰鸣声回荡在满目疮痍的战场上空,血光与刀光辉映着,子弹在耳边穿梭,炸弹在身旁炸裂,士兵们义无反顾地向敌人冲去……这是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录片中的震撼一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只能够借助影视作品感受这些惨烈的史实,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却是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就是自卫反击战的事情,里面好多场景都太真实了。”说到这里,他双眼有些放空,直愣愣地盯着眼前的窗户,空气仿佛凝固了,不一会儿,他的眼眶似乎有些微微湿润了。
讲述故事的是一名年近60岁的退伍老兵,名叫喻松富,虽然已退伍回乡多年,但当看到当年战争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往昔从军的峥嵘岁月便如老电影一般在眼前闪过,勾起无限回忆。
1979年,年满18岁的喻松富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了一名炮兵。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年轻的士兵踏上了离乡的列车。到部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新兵共同在新兵连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
“训练结束以后会根据我们在新兵连的表现分配到不同的岗位,我主要做的是雷达侦察工作。”喻松富回忆道,当时有一个兵种是电话兵,需要在开战前率先放线搭建好平台,确保指挥所和阵地联系畅通。在一次作战任务中,他亲眼看到3个电话兵在前线放线的过程当中被敌方的冷枪打中牺牲,“子弹不长眼睛,在战场上该做什么、要怎么做根本容不得半点犹豫。”
战场上的锻炼,让喻松富养成了果断、坚毅的性格。从军5年后,他退役回乡,在当时的安地乡担任副乡长,负责处理违法建筑和计划生育的相关事务,之后又在企业中担任办公室副主任,2005年回到喻斯村成为村中的监委主任。
曾经的喻斯村被一眼望不尽的大山阻隔了与外界的交流,没有特色产业,也无法发展旅游,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为零。为了让村子发展起来,喻松富和其他村委一起群策群力,狠抓“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庭院建设等重点工作。在工作过程当中,难免会碰到有些村民思想工作比较难做,他就一遍遍地解释劝说,让村民明白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部队讲的是纪律,虽然村里和部队的情况有些不同,但该坚持的还是不能放松。”喻松富说道。在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让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华丽转型。
村庄整洁干净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文底蕴持续地挖掘,喻斯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目前该村正在接受国家级宜居示范村的验收考核。为了把好最后一道关,连日来,喻松富和村委日以继夜地在村上做工作,带头打扫卫生,确保村里道路以及房前屋后的整洁。
支部委员、调解主任、民兵连长……如今,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身兼数职的喻松富一刻也没有卸下肩上的担子,一如既往地发挥着自己的光热。部队给予他的历练和收获即使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时刻未曾忘却,每年征兵季到来之时,他都会鼓励年轻人到部队里参加锻炼。往昔峥嵘岁月,如今铮铮铁骨,是喻松富最真实的写照。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