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婺城新闻网记者马晓芬
在婺南山巅,青翠葱茏掩映着如诗如画的山水,众多珍稀植物遍布山林,各种野生动物频繁出没,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
为更好地保护南山森林资源,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争创绿色发展新优势,保护市区饮用水源源头安全,今年2月,婺城区启动金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创建活动。为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经区政府批准由区农林局负责实施,细化责任、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
婺城西南及南部诸山统称为南山,绵亘于塔石、岭上、沙畈、箬阳、安地等乡镇。根据前期踏查,拟建保护区规划范围为沙畈水库上游集水区,面积约9070公顷。“金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后,将比现存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江山仙霞岭6990公顷多2080公顷,将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该自然保护区拟建范围涉及沙畈乡的沙畈、岭脚、石坞、年坑、大立元、田铺、溪口、半溪、黄家田、水碓基、芝肚坑、琅沙、水竹蓬、银坑、上回坑、小洋坑等16个行政村。具体创建分为四个阶段,2018年2月为动员部署阶段;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为创建评审阶段;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是批准授牌阶段;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是建设管理阶段。
“今年3月,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工作全面启动。”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综合科学考察,将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本底情况,为自然保护区创建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将全力推进科考,确保14个月内完成科考报告和保护区范围的勘界工作,为下一步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准备。”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补充说。
于是,在区农林局的牵头下,一批批由专家组成的科考队伍走进林深之处,开展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此次科考组建了植物组、动物组和社会组三支调查队伍。植物组负责植被类型和维管植物调查,分别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开展植物物种调查,在夏季开展植被类型调查。动物组负责脊椎动物调查,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又细分了鸟兽小组、两爬小组和鱼类小组。社会组在前期主要以收集材料为主,在功能分区框架形成后,即9至11月进行全面社会经济和森林景观资源调查。
为了获取最真实的信息,科考队员们常常十天半个月穿行于南山密林。夏季的密林闷热难耐,队员们顶着高温汗流浃背,但又不敢随意脱掉野外装备,“我们最怕遇到五步蛇,其它蛇当队员用棍子探路时,会迅速离开,但五步蛇蹲着不动。”科考队员诸葛刚介绍。
此外,科考队员们还要面临复杂的森林环境。南山谷深坡陡,千米以上山峰就达50余座,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悬崖的危险。虽然科考环境如此艰险,但是摸清南山生态环境底数,依然是大家矢志不移的目标。
截至目前,植物组已进行2次植物调查,分别在3月27日至4月3日、5月17日至5月22日;鸟兽组已进行2次鸟类调查,并收回红外第一次数据,分别在3月12至3月26日、5月28日至6月15日;两爬组进行了1次外业调查,在5月28日至6月15日。
初步科考成果显著。记录植物种类91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2种,国家二级7种,省重点9种;其它珍稀濒危植物:青钱柳、长毛细辛、祁阳细辛、单叶厚唇兰、高野山龙头草、台湾独蒜兰、黄杉木兰等。记录脊椎动物131种,分别为鸟类72种、兽类19种、两栖类23种、爬行类17种。其中国家一级1种,国家二级6种,省重点24种。
创建金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婺城区委区政府推进“一区两园”“美丽婺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南山生态环境状况与区域百姓息息相关。“我们将扎实履行责任,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各项创建工作,努力构建南山生态保护新格局。”婺城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