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平头,挺拔的身姿,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显得格外干净利落,虽然再过几年就要退休,在林炳朝的身上依旧能够看到当年在部队生活的影子。“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年军旅生活,但是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说起当兵时的场景,林炳朝瞬间打开了话匣子,时间流转仿佛回到了37年前。
1981年,刚满18周岁的林炳朝应召入伍,带着满腔的期待和些许的忐忑来到了南京汤山。到部队时已经是11月底,寒风刺骨,阳光虽温暖,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中训练,皮肤也会被紫外线灼得刺痛。艰苦的环境,繁重的训练任务,让很多在家中养尊处优、从未干过重活的年轻人连连叫苦,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这里,哭鼻子也成了家常便饭,“有一些城里的年轻人开始来的时候经常哭鼻子,觉得任务太重没法承受,但是后来也都习惯了。”林炳朝说道,正是这样艰苦的训练,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当时的困难和辛苦,现在回顾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在新兵连训练的3个月时间,成为了林炳朝印象最深的一段光阴,“我记得在新兵连的时候让我们挑泥巴做河道,一趟就要挑80斤,回去以后很多人肩膀都磨破了。”白天辛苦了一天,有时夜晚也需要加班加点工作,低温之下,汗液蒸发到帽檐都能迅速形成冰晶凝固在上面。结束新兵连的训练后,林炳朝成为了一名侦察兵,训练任务较新兵连有所减少却依旧艰巨。为了锻炼士兵的胆量和良好心态,部队深夜时分专门选取在坟场进行训练,夜黑风高,再伴随着猫头鹰的叫声,不禁让人头皮发麻,“肯定害怕,没办法也要硬着头皮上,训练多了也习惯了,胆子不知不觉就大了。”林炳朝表示,很多在部队训练时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性格一直沿用至今,也更多地体现在了工作当中。
1984年退伍回乡后,林炳朝辗转做过很多工作,1987年开启了在乡镇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先后在沙畈乡、琅琊镇任职,并于2007年6月来到目前的工作地——蒋堂镇。乡镇的工作琐碎而复杂,在这里,林炳朝身兼数职,司法、人民调解、公路养护站、联村……虽然工作多,他却一样也不曾怠慢,事情如果没有做完,甚至晚上睡觉都会想着,睡不着。如今,蒋堂镇正在进行小城镇整治,林炳朝所联系的蒋堂村是一户一宅的试点,为了保证工作进度,他几乎每天都会到村里去,其他线上的工作再见缝插针地完成。
虽然还有4年就要退休,但对于林炳朝来说,只要还在工作岗位一天,就不会放下自己身上的责任,当初刚接手司法工作时,他也是个门外汉,专业的知识几乎为零,就这样靠着自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在的林炳朝也成了司法工作的“专家”。“现在我们司法工作招收的都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人,他们专业知识比我们多,我们的经验又比他们丰富,希望能在退休之前以这样‘传帮带’的形式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多传授给年轻人。”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坚守在基层一线工作,林炳朝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军人的担当和作为。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