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婺城的美丽乡村,家家有书香、村村有礼堂。逢年过节,街坊邻居凑在一起,你方唱罢我登场,歌罢舞、舞罢歌,相声小品主持人说,就能凑出一台晚会来。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推动力,也让大批农村人口投身商海、进城务工,大大加快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高频率的人口流动和信息互通,在“百花齐放”的文化政策引导下,驱动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让婺城农村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
文化活动“百花齐放”
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针对繁荣文化事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曾经贫乏的农村文化生活因此逐渐得改善。那个年代,婺城地方文艺道情、小锣书、快板等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六七十年代,农民创作积极性很高,自编自导自演的草根节目纷纷登上农村茶馆草台。当时,农民都在生产队干活,每到二、三点下午茶时间,空旷的茶馆便瞬间人满为患。一到点,大家就都往茶馆赶,边喝茶,边听唱道情、说书、讲故事。这便是极具时代特征的婺城“茶馆文化”。
时至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进一步助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在这样的氛围下,婺城农村文化也出现了大跨步发展,尤其到了21世纪,无论是文化形式、内容,都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先是村村组建文艺队伍,村民们三个一组、五个一队,凑在一起成了婺剧坐唱班、广场舞队、腰鼓队、山歌队、太极队……茶余饭后、清晨黄昏,大家相约一处,彼此切磋,自娱自乐。
紧接着,农村文化礼堂、村民休闲广场、农家书屋等硬件设施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地出现在婺城农村大地上,村民的文化活动有了更丰富、更优质的舞台。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送文化下乡等服务活动渐成常态,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文化队伍精品化发展。再加上区、市、省级排舞大赛,婺剧演唱大赛,武术大赛等活动频频开展,婺城农民亮相“星光大道”,如今已然成为乡间常事。赶上春节,村两委一声“吆喝”,村里各种文艺队便争相出场,铺排一台热闹喜庆的“农民村晚”,让年味儿更加浓烈。那一刻,村里无论老少,拿起手机拍段“村晚”视频,分享到朋友圈,或者通过农村文化微信公众号进行直播,便自信地展现出了家门口的文化新风景。
从观影到创作的变迁
连日来,电影《黄牯头》剧组深入婺城区山区,紧锣密鼓地开展着拍摄工作。影片取景婺城山水,讲述婺城故事,再现婺城改革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婺城农民从当年的跑二十多里地观影,开始主导电影生产,并以此为契机,探路文化新经济。
“文革”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一度停滞,《沙家浜》更成为1966年~1972年国内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改革开放后,国内电影产业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那时,电影都是在村里晒谷场上或学校操场上露天放影,一度贫乏的文化生活让村民看电影的热情空前高涨。有婺城农村老人回忆:“就算接近零度的天气,村民也会赶上十几里路跑去看露天电影。那时候,放电影的人都要赶场,骑着自行车,这个村放完再赶到下个村,还时不时要骑车去换片子。”
经历改革开放40周年,如今的婺城农村,网络点播、数字电视已成家庭“标配”。同样,与当年相比,国内电影市场也已是另一番光景:大量民间资本注入,个性化影片层出不穷,展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这不,连婺城农民也开始试水影视创作了。电影《黄牯头》于今年12月5日在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文化礼堂举行开机仪式。这部影片,以婺城农民、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钱瑞华为人物原型进行艺术创作,讲述改期开放以来,“茶花村”的致富故事。而该影片的创作单位,同样是扎根婺城农村的婺城企业。
对此,钱瑞华表示:“眼下,我们正在探路‘文化礼堂+产业园’模式,以推动茶花经济进入3.0时代。此次创作电影《黄牯头》,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美丽庭院流溢书香
近日,在婺城安地镇岩头村,全省首个诗歌文化礼堂挂牌成立,为这个婺风古村覆上一培文化新土,为乡村振兴输送新的力量和给养。
依托文化礼堂,岩头村成为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片乡村热土。活字印刷、古法造纸、打麻糍、编篾……这些传统手工艺在这里以文创经济的形式实现了活态保护。如今,岩头村常有文人雅集,赋诗填词,题咏“岩头十景”,与历史重叠;常有归来的游子,在梅溪小院体味儿时记忆,对话乡愁;常有海外学子,遇见耕读传家,感受华夏文明……自今年2月以来,岩头村已接待游客1.2万人次。
如岩头村一般的蝶变在婺城大地频频发生,以一种更立体的方式,展现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婺城农村精神文明的新变化。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农村百姓对高标准生活的向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一架缝纫机、一块手表,即是姑娘家最体面的嫁妆。改革开放40年,人们之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反应在他们的家庭文化中。
如今的婺城农村,矮小的茅屋逐渐被多层小洋楼取代,村里的泥土路逐渐被水泥路取代,各家各户的自行车被小汽车取代……一栋小楼、一个庭院,庭院里种满各色花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转,处处都是风景。城市不再是绝大多数人的向往,反之,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回归乡村,上演了一波“田园旅游热”。
而在农村的美丽庭院里,婺城农民们手中也不再只有锄头、镰刀和麻将,取而代之的是笔墨丹青和一册册书卷。眼下,农家书屋已开遍婺城农村。得了空,农村百姓总会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阅图书。从农耕科技到人文历史,从心灵成长到国际关系……一阵阵书香飘进寻常农家,濡染着婺城农村广袤的土地和这土地上的人们。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