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漫漫科研路 拳拳赤子心

2019-01-16 09:07:5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见习记者 包恒益
龚晓南
龚晓南
龚晓南

  【龚晓南:一生钟情“一抔土”】

  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睿智的眼神……在这位70多岁的老人脸上,岁月留下的不是满目沧桑的痕迹,而是饱经风华、充满阅历的底气。他是用心筑起科技奖的科学家,他也是“玩”了一辈子土的可爱老人。他就是土木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晓南。

  1944年10月,龚晓南出生在婺城区罗埠镇的一个小山村。童年的时候,似乎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梦想“科学家”、“飞行员”、“警察”……龚晓南也不例外,年纪轻轻的他也拥有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成为科学家。他为此努力学习,不断思考,品学兼优的他也成为了众多同学的榜样。1961年,他顺利考上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他又进入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从事道路、桥梁、土建等工程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工作。为了实现目标,龚晓南不断进行自我提升,1978年他考入浙江大学,攻读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1984年更是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专业博士。此后,他又前往德国Karlsruhe大学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我人生的大半辈子都在跟泥巴打着交道。”龚晓南笑称。

  说起这次的《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的研究,龚晓南告诉记者:“我们国家对于地基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而软弱地基工程建设又是当下的迫切要求。”他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天然地基处理方法难以满足高承载力与稳定性、低工后沉降和快速的地基处理要求,而桩基础的承载力高、沉降小,但造价高,难以在大面积地基处理中使用。但是,复合地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地基处理模式,它的出现能完美的解决目前天然地基和桩地基存在的问题。”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龚晓南带领团队对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的研究已经持续了30年之久,他所作出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地基的快速、经济和高效处理,使复合地基成为与浅基础、桩基础并列的土木工程第三种常用地基基础型式,使我国复合地基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们都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嘛,我想我的努力能为我们国家带来进步我就很高兴了。”龚晓南说道。

  一生钟情一抔土,潜心科研几十载。多年来,龚晓南始终走在科研的前线,发表论文356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同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获批国家及省部级工法4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共4项。他的项目成果也被成功应用与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广东广佛高速公路、浙江杭宁高速公路等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并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机场、港航等工程建设领域,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不仅如此,作为一名院士,龚晓南更以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岩土工程博士84名、硕士89名。

徐日庆
徐日庆
徐日庆
徐日庆

  【徐日庆:积跬步而至千里】

  “谢谢!谢谢!成就谈不上,只能说取得了一点小突破。”当记者连线徐日庆时,电话一头的他谦虚而亲切,爽朗的笑声、风趣的谈吐、饱满的声音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对科研人员沉闷无趣的固定印象。面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份荣誉,徐日庆教授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淡然和坚定重新出发的决心。“开心当然是很开心的,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肯定,也不辜负这么多个日日夜夜这么多科研人员共同的努力,而且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我觉得很自豪。不过这次的成绩只代表过去,接下来我们还有更多的科研要做,压力和责任都在。”徐日庆教授说道。

  说起走上岩土和复合地基研究这条道路,徐日庆教授简单地归纳为“缘分”。据了解,徐日庆于1962年4月出生在婺城区安地镇的西周村。1979年,他考入了东南大学的道路工程专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长安大学任教。1986年他开始攻读硕士学位,而选择的专业就是岩土工程。“一方面我自己对于岩土这块的研究很感兴趣,有很多值得钻研的东西,另一方面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缘分。”徐日庆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拓宽自己知识结构,在硕士期间他曾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又考取了浙江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同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复合地基是岩土工程的一个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本建设发展迅速,地基处理技术,特别是软基处理技术对我国的基础建设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复合地基技术对我们国家的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一份坚定,徐日庆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专注于教学和科研。

  然而要想在科研这条漫漫长路取得成果,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科研本身就比较枯燥,压力也大,像我们研究团队光光对地基处理的研究就持续了30多年。”徐日庆教授说道。不仅如此,面对日常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常常会思考到深夜,记得有一段时间进行数值分析编程,几千条的一个程序需要调试运行,只要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就不能正常计算,因此常常彻夜难眠,认真思考每一个可能出错的环节。后来,在他的不断调试下程序总算运行成功。“当时我很开心,就像百米跑步冲到了终点一样,很有成就感。”他笑着说道。

  数十年的积累和努力,徐日庆教授为科研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系列性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1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此外,他还参编(主编)各类教材、专著和规范共13部。在他参与或主持的项目中就有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有七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吴文传:奏响电网“协奏曲”】

  “科研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对于这次的奖项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水到渠成”,当然它也是对我们整个团队的鼓励,对我们努力付出的肯定。”吴文传教授说道。

  据了解,吴文传出生于1973年11月,是婺城区汤溪镇堰头村人。从小就成绩优异的他顺利地在1991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及其应用电子技术系。随后几年,他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钻研突破,在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本系任教。在教学期间,吴文传始终不忘自我提升,2003年他以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的成绩顺利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于2013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正教授。

  说起从事大电网能量管理与运行控制、能源互联网运行调度与自律控制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吴文传坦言:“这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断电,只要一断电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我就想我以后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哥哥就读于重庆大学电气学院后任职国家电网公司,我也就顺势选择了电气工程这个专业。”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只知道科学家是一个高尚的职业,科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可是我们并不清楚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凝聚的是多少人的心血。“其实复杂电网自律-协同自动电压控制关键技术、系统研制与工程应用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20多年,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已经开始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吴文传告诉记者,“由于自动电压控制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每次调试团队人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很多时候待在实验室不知不觉就过了一整晚,对我们这些人来说通宵都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多年来,吴文传始终坚持科研,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同时,他也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78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12项,主编和合著著作3本。此外,他主持研发的多维协同有功调控系统在提升国家新能源发电消纳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鉴定为该领域重大标志性成果,在多个省级以上电网应用。

  当问及他这么多年来潜心科研的感受时,吴文传笑着说道:“我觉得科研可以让我获得成就感,是一份“痛”并快乐的工作。”同时,他也给后来人提出了几句建议:第一,做科研工作要吃得起苦,懂得乐在其中的道理;第二,要懂得团队协作;第三,人要有情怀,要有梦想,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责任编辑: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