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在创新城里,说说我们的创业梦想——

婺城百姓热议乡村经济

2019-02-15 09:48:1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近年来,婺城区积极贯彻实施“做美大郊区”战略,驱动婺城乡村发生了美丽“蝶变”。乡愁成为撩动婺城人柔软心的不老话题;乡村游成为百姓热捧的度假休闲方式。由此,发展乡村经济,打造“花满婺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成为百姓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望“削薄”开出“绿色通道”

  婺城区琅琊镇新兰村是金兰水库移民村,现有村民646人,共223户。早在1958年,全村搬迁,一户分得一间安置房,在新土地上开始了新的耕耘。57岁的村主任陈清海见证了新兰村的脱贫致富,旧貌换新颜。

  陈清海介绍,上世纪90年代,村人办过锯板厂。后因水源地保护政策的逐步规范,伴随“消薄”力度的不断加大,政府引导将锯板厂拆除,退耕还田,种上了金灿灿的稻子,给予相关补助,给集体经济注入了第一笔资金。村两委又将一座老茶山对外承包,给集体经济增加了每年6.5万元的收入。2015年,村两委利用集体经济,启动危旧房改造工作,大批村民外出打工,赚钱回乡造房。目前,除28户保留住房外,已有120多户村民分到了宅基地,50多户住进了新房,另有20户孤寡老人住进了新造的村集体安置房。

  陈清海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消薄”力度,考虑到集体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困难多而导致发展进度慢的实际情况,在美丽乡村、截污纳管等以奖代补扶持政策中为集体经济薄弱村铺设“绿色通道”。另外,他希望,政府能大力支持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民宿、乡村游等新经济,为其提供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集体经济的积累按下“电源键”。(记者张苑)

  二望土特产搭上“营销航母”

  沙畈乡农民吴根炉今年59岁,在琅琊镇经营着一家土特产店,从事这行已有30余年。他平时从山区农民那里采购茶叶、笋干、香菇等土特产,再向上游市场输送代销。

  老人对山区的土特产有一份深厚的情感和满满的自信。婺城山灵水秀、物产众多,百姓勤劳质朴,每年能产出大量土特产,但长久以来销路得不到拓宽,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好酒藏于深巷中”。“就比方说梅干菜,山里的农民一年能供应六七千斤,我只能帮他们卖掉两千斤,剩下来的除了他们自己吃掉一点,基本都要烂掉,实在可惜。”老人心痛地说。

  他希望,政府能为本地土特产架设“营销航母”,为其营销提供系统助力,比如开设旅游采摘两用基地,在公交车和电视上投放广告,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民开拓销路,让更多山区老百姓靠着土特产过上好日子。

  (实习生陈诚)

  三望农家乐规范化运营

  近年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业态,越来越受到城市人的欢迎。在婺城区,随着小城镇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婺城看山、看水、看风情。而随着婺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式农家乐也应运而生。

  来自城北街道的退休老师朱莉勤就经常在周末和自己的小姐妹们相约一起去踏青,欣赏婺城的好山好水,玩累了就近找一家农家乐,品尝一番婺城的农家味道。但长期以来,婺城农家乐给人们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低水平、无序化”的发展状态,在安全卫生、服务水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制约了农家乐和乡镇旅游的发展。

  朱莉勤建议,要尽快制定农家乐规范管理条例,建设发展高水平、有特色、管理规范的农家乐,让游客们吃得放心、安心、开心。同时,农家乐要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走“小而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朱慧敏)

  四望民宿经济引入多元化

  春节刚过,箬阳乡副乡长廖祥海就开始着手首届茶文化旅游节暨客家民俗文化节的准备工作。他希望以此为契机,撬动山乡民宿经济。

  素有“金华小西藏”之称的箬阳乡,因海拔高、地势险,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经济比较落后。2014年,该乡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2015年、2016年每年可接待游客十万人次,大大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乡共有31家民宿,300多张床位。但由于箬阳属于生态涵养保护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这两年,箬阳乡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箬阳乡的经济想要发展,必须挖掘生态金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产业带动旅游。”廖祥海说。他希望,政府能够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民宿档次向中高端发展,做大做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住宿,以此来加快箬阳乡的经济发展。(记者胡敏霞)

  五望来料加工迈步升级

  1999年的一次党员活动,让徐利华接触到了来料加工,眼光独到的她意识到:如果可以将来料加工引入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提高村民收入,还可以为自身带来经济利益。说干就干,同年4月,徐利华就利用自家的场地在蒋堂镇蒋堂村经营起了第一家来料加工生产点。

  “当时我和义乌几家做饰品的企业都有合作,经营的工序多以手链、项链的穿珠为主。”徐利华说。在她的组织带领下,蒋堂村的许多村民纷纷加入来料加工生产,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00多人。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动,来料加工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徐利华告诉记者,近几年由于来料加工收入较低,很多村民都选择种植苗木,自己能接到的单子也变少了。如此恶性循环,给她的生产点带来了巨大冲击。她建议,政府可以牵头寻找技术含量较高的来料加工产品,提升工人工资待遇,同时多组织来料加工比武,促进产业的繁荣。

  (见习记者包恒益)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