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婺城区实施“都市经济创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双城”战略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展现出来的2018年成绩有目共睹,2019年目标任务催人奋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为婺城发展出谋划策。
发展文旅产业 展示婺城底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婺城最美的底色,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展示特色、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文化强区,打响“人文婺城·幸福城”品牌。这一内容,引来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他们纷纷结合“书香婺城”建设、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人大代表范吉如表示,文化旅游产业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向。他建议,要积极做好对优秀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要深入挖掘和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做浓地方传统文化,满足百姓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要注重串珠成线,加强优质景区与特色文化村落联动。全域化推动各地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展示独特民俗风情,做精做大婺城旅游新业态;深化招才引智,做细乡贤资源整合工作。
人大代表舒婷婷表示,营造“书香婺城”,可以搭乘“互联网+”快车。她建议,通过改造升级现有书屋,使其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为群众创造更方便的阅读环境;在公园、社区、车站等区域投放流动书吧,提供“扫一扫”随时随地阅读等便捷方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婺城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提升城市魅力。
政协委员詹东明表示,如今,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元素。他建议,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婺城文化旅游品牌。如: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非遗技艺等“文化体验游”品牌;将特色产业与节庆文化相结合,打造桂花节、茶花节等节庆品牌;将生态资源和民俗、历史文化相结合,打造“红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等“文化特色游”品牌。
政协委员任倩表示,美食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婺城美食众多,可以通过美食讲述婺城故事。她建议,由政府牵头,将火腿、酥饼等分散着的古婺美食聚集到一起,利用“传统美食一条街”等形式给百姓更直观的美食体验。在此基础上,利用好集市文化,通过多举办类似“婺百碗”等旅游美食推广活动,更好地宣传、展示和推广婺城本地美食。同时,还应该将美食与文化紧密结合,特别要给下一代更多关于婺文化的体验,传承婺城美食的同时,打响“人文婺城·幸福城”品牌。
发展都市农业振兴农村经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高集约化、多功能、复合型的农业经济新业态。这一内容让很多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振奋不已。会上,他们纷纷就此展开讨论,为乡村经济振兴出谋划策。
人大代表余文明表示,箬阳乡应该在保护好水源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他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尽早在安地区域设置移民安置点,引导部分山区群众下山脱贫。同时,以打造“花满婺城”为抓手,在推动茶叶等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打响生态农业主题的休闲旅游品牌,带动山民脱贫致富,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人大代表吴文寅表示,近年来,塔石乡一直在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他建议,要加大土地的集中流转力度,形成统一管理、规模化运作;要积极引入实力较强的社会资本和运营团队参与,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山区特色农业;要加大对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扶持力度,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打响产品品牌。同时,通过对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提升改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政协委员李文鸿表示,婺城的罗店、竹马、乾西等乡镇有着悠久的茉莉花种植历史,西南山区则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另外,金华的茉莉花茶也曾盛名远播。因此,建设浙江特色花镇,振兴婺城花茶产业大有可为。他建议,政府要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共推“茉莉花茶”品牌;依托竹马、罗店、乾西良好的茉莉花产业基础,发展茉莉花种植,以点带面,辐射全区,以花为媒、农旅融合,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经济;推进绿色、优质、特色的农业经济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加快茶叶全产业链的都市经济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提升宜居品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环境改善,提升生态宜居品质”摆在了重要位置。报告指出,持续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大力实施全域环境整治提升,高水平推进“花满婺城”建设。这一内容引起了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共鸣,大家纷纷就污染治理、垃圾分类等工作献计献策。
人大代表陈薇表示,近两年来,婺城通过降尘抑尘、废气减排等专项行动,为城镇居民带来了清新空气,改善农村土壤环境。她建议,在持续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中,有关部门能提前谋划土地治理,落实重金属污染监测,确保重金属污染不入农田,为婺城种植高品质农作物保驾护航。
人大代表姜建军表示,蓝天保卫战中的粉尘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标本兼治。他建议,要严格运输车辆管理,严防物料撒漏;要改进道路清扫方式,提升保洁水平;要优化道路管护机制,强化综合治理。
政协委员宗红艳表示,自政府引导垃圾分类以来,在覆盖范围和管理方式上卓有成效,但在民众积极性的保持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作为网络平台的运营者,宗红艳建议,可以通过智能手段对垃圾分类程度给予评定,结合平台优势,给社区、乡镇居民的垃圾分类水平进行分数量化,并采取“奖优罚劣”措施。同时,要形成长效运行机制,通过长期落实奖惩制度,保持群众积极性,不断巩固和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成果。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
过去一年,婺城区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明显。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一连串的数据作了说明。听了报告后,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受鼓舞,纷纷就新一年继续推进老城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人大代表蒋琰表示,婺城区以创建“美好生活幸福城”为目标,在各个社区投放了一批健身器材,获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但是,健身器材时常被居民晾晒使用。为此,她建议,加强健身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向社区居民大力宣扬健康生活理念,使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老旧小区开辟健身走道,焕发小区生机活力。
人大代表刘兴财表示,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不仅能为城市文明加分,也能提升群众幸福感。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在每个小区配套建设公厕、方便居民。同时,建议在人流密集处配套增加“移动公厕”,并且加强公厕建设与管理的监督落实,通过这样的“关键小事”提升城市形象。
政协委员朱资爽表示,老旧小区都面临停车难的问题,特别是位于商业圈周围的老旧小区,停车难的情况甚至会成为子女回家看望父母的阻碍。对此,朱资爽建议,先通过社区调查,确定停车所需的数量,然后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对老旧小区及周边进行改造,在保证绿化面积的同时,对停车位置进行扩容,以此缓解“停车难”问题。
创新教育模式 打响“优学婺城”品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优学婺城”建设行动,打响“优学婺城·幸福城”品牌。会上,就“优学婺城”品牌建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展开了热议。
人大代表张茂秀表示,要打造“优学婺城”品牌,必须进一步规范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辅导活动。他建议,在“双堂双进”“家校合作”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再创新、再推进,做强德育特色品牌;办好“四点半学校”,着力破解放学后学生管理难题;整合资源,按需开展双休日兴趣班活动。其中,兴趣班要区别学校日常的课程教育和社会培训班,重点放在普及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的培养上。
政协委员程春鹏表示,当前,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很多家长没有办法接孩子放学。因此,办好“四点半学校”是着力破解放学后学生管理难题的一项民生工程。他建议,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或财政补贴的形式,给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给予补贴,以扶持中小学校办好课后服务。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