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环境卫生差、交通秩序乱,生活在这里,总感觉有种临时和将就的意味。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好了,交通更便利了。生活在这里,很舒适,很幸福。”日前,在婺城区竹马乡上班多年的外来务工者李大哥见证了小城镇整治前后竹马面貌的巨大改变后表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明年我想把家人都接过来一起生活。”
时间是小城镇华丽蜕变的见证者,考核“成绩单”能说明一切。过去一年,婺城区竹马、长山、蒋堂、乾西4个乡镇全部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其中竹马、长山两个乡镇还被评为2018年度省级样板乡镇。这是婺城区继2017年4个乡镇(莘畈乡、塔石乡、沙畈乡、箬阳乡)达标后,又一次实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满堂红”。此外,婺城区省级卫生乡镇已实现全覆盖,5个国家级卫生乡镇通过了市级评估。优秀答卷的背后,离不开政府重视,全民参与;规划先行,项目引路;创新举措,保障要素;建管并重,科技支撑;党建引领,干部有为。
晴朗的早晨,家住竹马集镇的李豪像往常一样发动汽车准备去上班。“现在每天去上班心情都很好,行驶在这样的道路上别有一番风情。”他感慨地对记者说。得益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通往竹马的道路变得宽敞且平坦,在竹马通往市区的二环匝道口山水景观墙上更是设置了茶花剪纸雕刻,道路两侧花坛文化宣传牌中也融入了茶花图案。在李豪的身后,白墙上描绘的茶花形态娇艳百变,在阳光的照耀下,醒目而别致,再配上白墙灰瓦、碧水蓝天,竹马茶花产业的品牌推广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组合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特色是小城镇的生命,文化是小城镇的灵魂。在整治中,我们鼓励各乡镇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力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婺城招牌’特色小镇。”区整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竹马紧紧抓牢茶花这一独特文化元素,婺城其他乡镇也积极致力于挖掘地方特色,打造整治样板。如长山乡小城镇环境整治本着“从长山乡里来,回到长山乡里去”的原则,提取长山乡斯地、斯景、斯人、斯情的文化印记,转化成精心设计的符号、文字、彩绘与景观,融入到各个景观节点之中。长山乡的古长线入口景观,就结合现状挡墙用影片胶卷的设计语言,将长山乡的影像与文化片段记录于景墙之上,巧妙利用绿化景观,打造长山入乡口的文化长廊绿道;蒋堂镇充分利用“竹片、瓦片、木片”以及废弃旧物进行景观节点改造,将传统文化、党建元素、风土人情融入其中,既节约了成本又保留了浓郁的“乡土风味”;乾西乡充分利用“十里长湖”资源,积极融入“滨水城市”元素,沿长湖打造四个主题公园,串点成线构建滨水景观带。
一直以来,婺城区整治办结合各乡镇实际,“量身定制”整治方案,不仅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助推当地将山水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其中,长山乡在小城镇整治中,不断将“人文长山”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业态培育相融合,充分挖掘长山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目前,该乡已完成乡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接下来将以浙江省第三批“坡地村镇”试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以及浙中现代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总投资7.68亿元的婺城区连片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为重点,大力培育特色民宿,打造以湿地、苗木、森林为核心,以桐溪、漪溪为轴线,以“灵秀桐溪、人文长山”为品牌,集湿地体验、田园休闲、度假体验、户外骑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城郊型休闲度假基地。
“今年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收官之年,全区上下不仅要高质量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更要在此基础上高站位启动美丽城镇建设,做好乡村振兴。”区整治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不断推动小城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镇,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全力打造小城镇建设婺城样板。”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