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社会

钱瑞华:为民甘当“黄牯头” 茶花开出“致富路”

2019-05-29 09:01:4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贾佳 通讯员 陈咨吟

  婺星名片:钱瑞华,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1969年应征入伍,在部队锤炼丹心。1975年退伍回乡,并于次年担任竹马乡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这一生勤勤恳恳,一心为民谋发展。在他的带领下,下张家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下张家的村民们也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婺城区竹马乡有这么一个村。它是由3个自然村组成的小型行政村,初探茶花种植业,就建成了堪称“茶花基因库”的国际茶花物种园。它不过975人,却早在五、六年前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它的耕地不过800余亩,却主导了附近数十万亩的茶花经济,直接影响着中国茶花的市场价……这个村就是下张家村。这个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钱瑞华。

  钱瑞华与“茶花村”的缘分,要从1976年说起。1975年,钱瑞华已在部队当了6年兵,入了党。因为表现优秀,组织有意将他提干。这个对别人来说大好的机会,而钱瑞华却选择了放弃:他决定回到家乡,回到更需要他的人民中去,到祖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去。于是次年,他在竹马乡下张家村走马上任,成为了当时金华地区最年轻的村支书,这一干就干了43年。

  1976年的下张家村负债累累,村集体欠债3.6万元,而且,不仅集体经济差,交通也极为不便。“当时的竹马全是砂石路,到下张家甚至都没有路。那时候,独轮车都推不过,说到来竹马,都说是‘流放’。”钱瑞华坦言。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钱瑞华想出了“妙招”——拿土地去换路。带着“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他与其他村干部白天丈量土地,夜里前往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最终用3.6亩土地和村民们的集资款,换来了一条通往湖头村的“致富路”。

  “路有了,接下来该如何让村民们尽快富起来呢?”当时,这成为了钱瑞华日思夜想的问题。1982年,山茶花大热,一片茶花叶子卖到了5元左右,由此引起农民蜂拥种植。然而,仅过了一年多时间,这股热潮就“凉”了:茶花价格大幅下滑。面对这一“变化”,钱瑞华反而嗅出了商机:“茶花有市场需求,前景肯定好。如果能形成规模、产业,那一定能顶住市场波动。”

  经过一个阶段的酝酿,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钱瑞华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作为发展方向,走上了“特色强村”之路。作为下张家的村支书,钱瑞华在村里推行“两田制”改革,推进土地流转,腾出1050亩连片特色产业基地。他带队前往广东、山东、安徽、福建、云南等地考察取经,引进二十多个茶花种植大户,签订10年包租合同。下张家村粮农变身花农,在一年时间内破解了下张家村缺乏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支撑的茶花产业发展瓶颈。

  与此同时,坚持党员带头,竹马乡第一批茶花种植户走出下张家村,在临近村庄及婺城区白龙桥镇、乾西乡等乡镇承包田产,试水茶花经济,很快风生水起。

  此后数年,下张家村党支部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党群帮扶模式,引领竹马茶花产业蓬勃发展。由此,“一棵茶花一担谷,一亩茶花一栋楼”成为竹马花农的真实写照,而下张家也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亿元村”。

  前些日子,记者见到钱瑞华的时候,他正在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解决难题。只见他一身白衬衫整洁笔挺,头发也梳得一丝不苟,走起路来腰板笔直,脚底生风。谁也想不到,1948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71岁了。回想起自己这一生,他沙哑的嗓音里满怀深情:“我是穷人的儿子,也是党的儿子。我的这一生,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