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郦莎
抬头一线天,落脚一鞋泥,住着“握手楼”,天天盼搬迁。搬迁,曾是城西街道西郊居民的共同期盼。眼下,西郊城中村改造签约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各征迁小组都在卯足劲做最后的冲刺和收尾工作。今天,记者走进西郊征迁指挥部,带来助拆带头人系列的第三期故事。
用心用情的教育局干部俞秀玲
“阿婆最近身体还可以吧,找到住的地方了吗?如果有困难可以随时到指挥部找我们,我们都会尽力帮忙的。”7月8日下午,在西郊老村街巷中,一名女同志一路走,一路对正在腾空的老人们嘘寒问暖。
她叫俞秀玲,是婺城区教育局安全科科长,也是第一小组的征迁干部。提起她,很多人都会这样评价:她是一位“刚柔并济、文武并举、情义并重”的新时代女性。
俞秀玲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后进入婺城区教育局从事校园安全管理、综治、维稳和信访工作。在区教育局,她化身信访群众的“暖心人”,以同理心体恤弱势群体的困难,真正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也从不屈服。“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是她开展信访调解工作的信条,也是她开展征迁工作的准则。二七区块、双龙大桥北桥头区块、上浮桥区块、四中扩建等征迁工作都留下了她早出晚归的身影,是征迁工作的行家里手。
今年4月,闻家区块征迁工作启动,打响了西郊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枪,经验丰富的俞秀玲被抽掉到第一小组参与工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俞秀玲发挥自身优势,以老师般循循善诱的语言和女性细腻、温柔的特点,用心用情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今年83岁的李师傅,身患残疾。因为担心租不到房子,对签约工作犹豫不决。了解李师傅的情况后,俞秀玲和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一边耐心解释政策、核算赔偿方案,一边主动帮助李师傅联系街道、中介寻找合适的住所,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如果您实在找不到住的地方,那就轮流住在我们几个征迁干部的家里,我们一定不会甩手不管的。”听到俞秀玲言辞诚恳的这番话,老人动了情:“就冲你这句话,这字我放心签了,我相信政府不会让我吃亏。我家里人也会尽量解决住房困难。”
在工作中,她经常说:“老百姓的合法利益,我们一定要维护,征收的底线,我们也一定要守住。做征迁工作,一定要公开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也正是她绝不让老百姓吃亏的工作态度,让签约难题迎刃而解。
埋头攻坚的发改局干部查金如
“老查,这文件还有地方不是很明白,你帮我再看看。”“好的,没问题。”“老查,家里的几个孩子因为财产分割的问题有点矛盾,还是请你来解决一下吧。”“您别急,我现在马上过来。”……不知什么时候起,遇事找老查,已经成为被征迁户陈大爷的下意识动作。陈大爷曾是西郊干部们最为头痛的老上访户,因为批地建房、征地款等问题,心中积怨多年,一直拒绝配合街道征迁工作。他的女儿也因征迁与工作人员发生过冲突。
西郊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攻克陈大爷的心防,成了第九小组的难题。“既然这样,不如派老查出马,一对一服务吧。”在区发改局局长戴忠余的拍板下,老查临危受命,从发改局来到了征迁一线。老查大名查金如,今年56岁,曾在乡镇一线工作多年。2006年调入区发改局后,从事综治、信访、维稳、党建等工作,拥有丰富的调解经验。
“要想陈大爷认可征迁工作,必须先认可我这个人。”老查“上线”后,摸清了陈大爷的作息时间表,每天雷打不动地坐在陈大爷家门口,见到陈大爷就做自我介绍,“开始他不理我,后来慢慢就信任我了。”看到陈大爷放下了戒心,查金如意识到这是一个和陈大爷“掏心窝子”的好机会。他没有直接回应陈大爷的怨气,而是从西郊征迁的政策,聊到了市区近几年的巨大变化,再聊到村里的情况。“西郊改造的目的就是改变你们的生活环境,这是大好事,你得把这事和以前的事情分开来看。”一天两天,一周两周……6月30日,陈大爷终于同意签约。“老查,我这户做掉,你发群里都没人相信。”当天晚上,陈大爷的这句话查金如记忆犹新。
一个月时间,化解几年的矛盾,看似简单,背后的辛苦和付出却只有查金如自己知道,“我母亲和陈大爷一样,都是91岁,这个月正好轮到我照顾她,这一个月,我没给母亲做过一顿饭,也很少有时间陪她聊天。”说起母亲,查金如满是愧疚,“6月30日,是老村的签约节点,那段时间我家楼下在改造,地面都挖掉了,怕老母亲走路不方便,我让姐姐先把她接走,这张照片是在窗户边拍的,现在看着还是很心酸。”所幸,母亲很支持查金如的工作,还要他先把工作做好,“如果这边工作结束了,我一定要好好陪陪母亲。”查金如说道。
冲在一线的街道干部袁竹青
“打完这场‘硬仗’,很有成就感。”日前,西郊征迁签约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这一个多月的攻坚场景,征迁干部袁竹青由衷地感慨道。
袁竹青是湖北黄石人,2014年转业后来到金华,担任城西街道党工委委员、人武部部长。2017年,袁竹青被抽掉参与洪源区块征迁,“当时我两眼一抹黑,可以说是从零学起。”军人出身的袁竹青,自带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边学习边实战,与同事们一起创造了“洪源速度”。
今年,西郊城中村改造踏上新的征程。作为城西街道干部,袁竹青当仁不让,冲在征迁一线,从前期的确定人员,到开展实体办公、入户调查、宣传走访、测量评估,再到实现签约,袁竹青全程跟踪参与,没有休息过一天。
袁竹青所在的第十二征迁小组,虽然负责的户数并不算多,但每一户难度都很大。被征迁户老吴,正是一个难说服的人。老吴在老区和新区都有住房,因为赔偿方案问题,迟迟不愿签约。得知老吴也曾有过当兵的经验,袁竹青主动出马,三天两头上门找老吴聊天,一来二去,袁竹青耿直、豪爽的性格和耐心细致的服务最终打动了老吴,老吴不仅同意签约,还和袁竹青成为了朋友。
“在征迁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式各样的被征迁户,有当着你的面破口大骂的,有流着泪向你哭诉的,也有请你进门喝茶的,但不管对方如何,我们都要用心做事、以诚待人、以情感人。”袁竹青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征迁经”,首先自己要吃透政策,做好政策解释;其次要摸清被征迁户的家庭情况,寻找突破口;最后在守住政策底线的同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倾听群众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真心实意地做好服务,群众最终都会理解。”
在袁竹青的示范带动下,十二小组的征迁干部全程做好跟踪服务,群众从开始的冷漠、充满敌意,到后来的理解和朋友相称……坚冰被一块块打破,6月28日,十二小组就率先完成了签约目标。
“征迁工作任重而道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走,就像当兵一样。”袁竹青说签约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他还将和组员做好后续的老村腾空、协议完善,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为西郊城中村改造画上完美等句号。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